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借助社会热点传播企业信息是企业的一种重要的公关手段,社会化媒体则为此提供了绝佳平台,那该如何选择话题呢?什么样的话题才有传播性呢?  相似文献   

2.
任重远  丁一 《现代交际》2011,(10):73-74
本文研究的焦点是一组补偿性策略,并对西北某大学四年级学生交际策略使用情况做了调查研究,旨在评估中国学生在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时较为喜欢哪一类型的策略。在此研究中,笔者发现人们的认知风格决定他们使用什么样的交际策略。  相似文献   

3.
在一般的言语交际里边,表现个人言语行为的不敢说、不会说或说了不够检点的现象真是屡见不鲜。传统文化中落后的部分:“少说为佳”,“言多必失”,“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开口神气散,舌动是非生”等陈旧观念,仍时时禁锢着人们的思想。生活面的狭窄,再加上自卑、羞怯等心理因素的作祟,使得一部分人时时紧锁着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不能对他人敞开。与此相反的另一极端是,将言谈看作自发、任意的行为,跟着感觉走,仅凭一时的情绪进行无节制的表述。如  相似文献   

4.
人立于世,每天都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他们给你的感觉也是一F奇百怪、多姿多彩的。有时.你感到非常奇怪、迷仍、不可思议。与一部分人在一起的时候,你会严生某种无聊感、困惑感、疲倦感、沉闷感,失落感,与另一部分人在一起的时候,你会觉得很轻松、很洒脱、很自在、很恬适、很随心;还有一部分人,当你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你会觉得很激动、很兴奋、很愉悦、很惬意,也很紧张。为什么会使你产生这种种迎然不同的感觉?原来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超越情感的精神涅界——默契。日常生活中,人们无不渴望者沟通情感,协调行动的默契的…  相似文献   

5.
交际中语言的疏密柳亚平我国古代的诗论和画论,常以“疏”、“密”来阐述形象密度与画面构图、意境创设的辩证关系。无独有偶,这些美学概念也同样适用于我们社交中的语言艺术。事实上,善言者的语言,也应简繁适宜、疏密得体,一如绘画的隽永,诗歌的空灵。社交中,交际...  相似文献   

6.
跨文化交际中汉语言的运用时有发生语用失误的现象,其原因在于背景文化的差异导致留学生无形违背交际原则,或者尚未考虑到汉语言语义的复杂性。本文着重探讨了跨文化交际中汉语语言交际语用失误的表现及影响因素,研究目的在于更深层地了解汉语语言交际的要求及其承载的文化。以辅助跨文化交际中汉语言使用者更好地完成交际要求。  相似文献   

7.
男人喜欢天底下所有的女人都对自己有好感;女人则不然,她们只喜欢让自己钟情的男人追求。男人喜欢什么样的女人呢?在客厅雍容华贵;在厨房泼辣能干;在卧室风情万种。介乎于聪明与糊涂之间的女人最具魅力。太聪明了令男人望而生畏;太糊涂了令男人觉得没有特色。男人可以没有爱情,可绝对不能没有家庭;女人可以不计名份,但一定要与所爱的人在一起。一般来说,女人喜欢坚强的男人,男人喜欢温柔的女人,但坚强过份则是不近人情,温柔过份便是一味顺从。因此也可以说这世界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所以更不可能存在十全十美的婚姻。婚姻是男人…  相似文献   

8.
9.
写字与交际     
古人云:“字乃人之衣冠”字是人的第二社交语言,在很多情况下,字是写给别人看的。一手好的字,就象穿了一身整洁、合身、漂亮的衣服,使人爽心悦目,得到美的享受。否则,如果写得潦潦草草、歪歪斜斜,甚至错别字百出,难认如天书,就象说里也退去见人,是不礼貌,也是令人不快的。鲁迅先生曾对这种以潦草字示人的人严肃地批评说.「这是浪费别入的生命。」所以,字写得好不好,直接反映出书写者的文化素质和情操修养,将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产生*定的影响。郭沫若同志说:「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成为书法家,但总要把字写得合…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参加学生家长会,经常听老师讲,某某同学自卑感太强,某某同学自尊心太重等等。目前,对学生的自卑感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自卑形成的因素。通常,自卑感强的人往往是有过某一特别残缺的经历, 有过心理创伤。如有个学生,在整个小学期间的成绩都很差,但四年级前完全无忧无虑,然而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却使他难以忘却。那天,他与同学正兴致勃勃地踢足球,有位成绩优良的同班同学故意捣蛋,他对此提出抗议,并据理驳倒对  相似文献   

11.
《职业时空》2006,2(6):62
近几年参加学生家长会,经常听老师讲,某某同学自卑感太强,某某同学自尊心太重等等.目前,对学生的自卑感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筷子与交际     
吃饭需要使用工具,西方人习惯刀叉并用,许多阿拉伯人和亚洲人喜爱手指抓食,而在我国、日本等一些国家,人们最普遍的吃板工具则是筷子。筷子是中国人发明的.据美国人类学家考证,中国的筷子出现于公元前1200年左右,史书记载,夏商时期中国已有牙筷、玉筷,春秋时期有铜筷、铁筷,汉魏六朝时又出现了各种规格的漆筷。大约在汉代,筷子的使用已经比较普及了,在云南发现的一座汉墓中就已有了筷子实物,公元4—-6世纪.筷子从中国传到了日本和东南亚各国。筷,古书作“著”。“著”是“庄”的谐音,含有缓慢、停止之意.但“往”因预示不…  相似文献   

13.
14.
文化与交际     
文化犹如一只超级电脑,操纵着每个人的行为,情感和反应,紧紧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一对欧洲朋友夫妇应邀前往中国访问。中国人热情好客,详细地安排了这对朋友在华的活动日程,并派翻译全程陪同。两周过去,访问似乎圆满。当笔者前往恭听这对朋友的访华感受时,他们曾这样地抱怨说,两周里他们失去了单独相处的自由时间与空间,由于翻译时时刻刻伴在左右,甚至晚上也出现在他们的房间里详尽安排翌日的活动,以致他们时常希望只属于两人的世界时却感到有“第三者”的插足。人以文化来交流。由于文化的差异,生活习俗的差别,往往造成不…  相似文献   

15.
人生与交际     
郭良原,1955隼生,湖北天门人。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做过报社、出版社。杂志社编辑、记者、主编。现为《深圳周刊》主编助理、编辑部主任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作家协会理事。著有诗集《男中音》、《泅渡者》,编选。主编。参编各类书籍十余种出版我曾在1992年编了一套“妙语互赠”丛书,由海天出版社出版,其中有一本就是《交际妙语互赠》。《交际妙语互赠》这本书里收录的都是古今中外名人关于交际的言谈,即所谓名言。至今我还记得书中诸如“真正的朋友应该让人像对母亲那样的信赖”、“只有当一个朋友才能得到一个…  相似文献   

16.
老与不老的话题胡运鸿花有开有谢,草有荣有松。人到一定年龄开始衰老,这是难以抗拒的自然现象。聪明的人理当平静地顺应这个变化。如果已经衰老,却不敢正视现实,也就只能骗自己了。如今,崇尚美貌和年轻可说是一种社会心理。很多中老年人都希望自己的外表比实际年龄显...  相似文献   

17.
英、汉语中的交际语是语言词汇系统中庞大的一族,其中交际套语在东西方国家的商务交往与合作中使用最频繁。交际套语负载着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体现文化差异,若使用不当便会引起文化冲突,阻碍交往的顺利进行。因此,研究英汉交际套语礼俗规约、特性,注重话题选择及其适应,将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进行。  相似文献   

18.
提起“指鹿为马”,人们自然容易联想到秦朝末年赵高在朝廷之上,指鹿为马,排除异己,杀害忠良,篡权窃国的故事。所以一说到指鹿为马,似乎总与乱臣贼子分不开。其实指鹿为马只不过是一种说此为彼,指是为非的交际技巧。运用它既可行善,也可作恶;既可尽忠,也可为奸。...  相似文献   

19.
顺应时代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制定了国际化的发展目标,培养国际化人才或国际通用型人才成为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跨文化视野和知识、跨文化沟通和交际能力、跨文化管理能力、跨文化职业能力和跨文化领导力是国际人才最重要的能力,要想成为有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我国各高校应将跨文化教育纳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使他们熟悉多元的国际职场文化。  相似文献   

20.
刘亚男 《现代交际》2013,(11):82-83
在日常交流中,我们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与对方相互沟通,但是我们的交际手段不仅限于词语,还包括一些非言语的交际。非言语交际也是传递和领悟信息的重要途径。本文就非言语交际的中西文化差异展开议论,旨在为交际活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