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治河理念的变化,生物工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生物工程辅助刚性工程治河获得许多成功的经验。文章着重从生物防护措施研究的背景、物生工程在游荡性河道上的应用实例、生物工程漳河上应用的必要性、模式研究和建设内容、项目效益分析评价、效益评价等六方面进行阐述。生物防护措施对改变漳河工程面貌,丰富防汛措施和手段,改善漳河生态环境,促进漳河人水和谐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地图上的河南中部,可以看到一条发源于豫西北山区,横贯“中州”,向东南流入淮河的河流,名叫贾鲁河,它是为纪念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水利家、治黄专家贾鲁而命名的。贾鲁(1296~1352年)字友恒,山西高平人,我国元代著名的治黄专家。元朝至正四年(1344)五月,一连下了二十多天大雨,平地起水三米多深,黄河水暴溢,河南长垣县的白茆堤和浚县的金堤相继决口,河南、山东一带遭受了严重的水灾。皇帝害怕因水患招致人们造反,就在山东郓城设立水监,任命贾鲁为都水使。贾鲁到职后不辞辛劳,往返数千里,查看河道,根据…  相似文献   

3.
消息二则     
宁夏社会科学第四届优秀科研成果奖评选揭晓 宁夏社会科学第四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于今年十月十一日评选揭晓。我院历史系教授邱树森同志的《元代河患与贾鲁治河》一文荣获论文一等奖;法律系副教授王银同志主编的《经济犯罪探因》一书获著作三等奖;历史系刘仕儒同志的《试论清同治年间陕甘回民起义》一文获论文三等奖;汉语系王广聪同志的《古代法学文选词语注释辩析》一文获鼓励奖。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战乱频繁,河道年久失修,黄河与运河多次决口。康熙十六年,康熙以河道关系重大,委任靳辅为河道总督。靳辅任河督后,以筑堤、堵口、修坝、疏浚为治河之策,致使河归故道。由于河工是肥差,在靳辅治河的过程中党派争斗表现得相当激烈,而康熙也正是借治河打击朝中的党派,从而加强了皇权。  相似文献   

5.
明代名臣刘天和一生政绩,主要表现在郡守天下第一,治河朝野称神,防边功勋卓著.既有文韬武略,远见卓识;又在战略战术与武器设计,治河思想与技术工具的结合上有所创新,是一位难得的将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相结合而有所作为的人物.  相似文献   

6.
河工所用砖石等物料,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并。埽工散抛碎石最早出现于江南地区,后推广至河南、山东。砖料的烧造则从河南推广至江南。究其原因,江南地区多山,石料丰富。河南部分地区或因距离石料场较远,或因逆流运送艰难,故考虑以砖代石。河工物料的时空演变表现出明显的因地制宜的特点,反映了河工技术和治河方略的内在变化。  相似文献   

7.
明代前期黄河治理以保漕为中心,实行北堤南分的治河策略,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张秋运河的安全,却使黄河中下游河患由河南转向山东、南直隶境内,淮泗地区受灾,明祖陵、凤阳皇陵、寿春王陵开始受到洪水威胁,护陵政策提上日程。护陵政策作为一项政治方针,要确保“龙脉”不损,“王气”不泄,维护皇权威严和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一政策贯穿了整个明代中后期。护陵策略的施行使原有治黄方略不得不做出新的调整,治河者从保漕任务转向护陵、保漕兼顾,从而陷入政治、经济两大掣肘,左支右绌,最终导致河患加剧,治河遭遇瓶颈。区域内的百姓常遭水灾,经济凋敝,流民四起,动摇了皇朝的统治根基。明代中后期护陵、保漕方略影响了黄河治理、经济发展以及民生稳定等多个方面,折射出人文政治因素在治河过程中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治河思想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应用于实践的典范。中国古代治河思想主张“其尽人事,不诿天数”,在顺其水性的基础上重视主体的作用;提出从动态上把握河流,黄淮运统筹治理,全面规划;重视钻研治河理论,注重实践,这在中国思想史、科技史上都是独树一帜的。中国古代治河思想中关于水的哲学思考,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是对其他自然现象研究所不能比拟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治河思想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应用于实践的典范。中国古代治河思想主张“其尽人事,不诿天数”,在顺其水性的基础上重视主体的作用;提出从动态上把握河流,黄淮运统筹治理,全面规划;重视钻研治河理论,注重实践,这在中国思想史、科技史上都是独树一帜的。中国古代治河思想中关于水的哲学思考,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是对其他自然现象研究所不能比拟的。  相似文献   

10.
怡然 《人生与伴侣》2022,(44):75-77
<正>在长期与黄河水患的斗争中,历朝历代涌现了不少杰出的治河人物,他们因时制宜地提出了较为科学的治河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治河业绩,得到了各方赞誉。清初治河名臣朱之锡,就是这样一位治河先贤。朱之锡(1623~1666),字孟九,号梅麓,浙江义乌人,顺治三年(1646年)进士,曾任弘文院侍读学士、吏部右侍郎等职。顺治十四年(1657年)升任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总督河道,提督军务。  相似文献   

11.
元代水利实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冉苒据史书所称:“元有天下,内立都水监,外设各处河渠司,以兴举水利,修理河堤为务。”①在元代,有“巧思绝人、度越千古”的水利专家郭守敬;有“准今酌古、以资实用”的科技著作《河防通议》;还有“巧慧绝伦,奏功神速”的治河工程“...  相似文献   

12.
清代河道总督的主要职责是治河,但其在地方的综合治理方面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立足未稳的初期和内忧外患的晚期尤为重要。清代河道总督的综合治理功能主要表现在维护治安、催赶漕船、祭天敬神、设仓济民、会审案狱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两汉时期,由于泥沙淤积、河道狭窄、气候异常,再加上河道缺乏及时的治理,造成黄河水患频繁,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损失。为此,两汉时期对治黄高度重视,提出了一系列卓有见地的治河主张,并进行了非常成功的治河实践,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治河经验。  相似文献   

14.
在军政祸乱频兴的政治环境下,铜瓦厢改道成为清代黄河治理的关键转折点,黄河由清初建国方略所确定的国家工程转变为地方事务。先是地方官绅百姓为自救计在新河道两岸修筑卑矮小埝,继而地方督抚尤其是山东巡抚在屡次向清廷推脱未果情形下勉强修筑起差强人意的大堤,事实上将原河督的治河职责无奈地承担下来。庚子事变后,东河河督被裁,所辖河段仿照山东成案改归河南巡抚负责,黄河治理彻底地方化。然地方治河实践步履维艰,问题重重。这一切折射出清代统治基础之败落。  相似文献   

15.
成丰五年,黄河改道,危及运河,使其几失运力,运河区域的优势也就此丧失。与之同时,黄河水患也给这一区域带来了沉重打击。山东巡抚周馥以治河为先导,一方面通过筑埝迁民等措施治河养民,另一方面致力于革新原有漕运体制,以达治河之效,部分实现了对这一区域的管理。  相似文献   

16.
<正>水利工程系(简称水利系)是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设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主干系.目前拥有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农田水利工程、港口航道与治河工程、技术经济四个本科专业,以及技术经济辅修专业,设有水工结构、农田水利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三个硕士点;拥有水工结构、农田水利工程两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一个部级水工结构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17.
谢肇淛是明代后期重要学者、诗人及诗论家,曾以工部都水司郎中一职负责北河河务。由于官小事微,学界关于谢氏履职北河之经历状况罕有关注和研究。但是谢氏诗文集中很大部分内容是其治河生涯、思想状况的纪述,其学术论著《北河纪》等不仅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还体现了一位位卑河官独到的治河理念和方法论。我们通过对谢氏作品的深入研读,大体梳理出谢肇淛履职北河的过程和相关细节,揭示出谢氏三年河官生涯中的思想状态、履职情况、官德人品及学术成就等,以期对谢肇淛研究及明代运河史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从先秦时期的鸿沟到唐宋时期的惠民河,再到元明清时期的贾鲁河,“贾颍”水运航道经历了多次变迁,在不同历史时期处于不同的地位。特别到了清中期,达到鼎盛的“贾颍”水运推动了依赖于航道的周家口市镇经济快速发展并到顶峰。后来,伴随着航道的衰落,周家口商业经济亦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9.
朱之锡治河     
清初河患异常严重,清承明制设立河道总督。朱之锡是清代第二任河道总督,他在任期间提出了具体的治河措施并加以实施,使河患得以减轻。朱之锡为治河鞠躬尽瘁,病死于任上,因此,深受沿河百姓爱戴,死后被沿河百姓称为河神。  相似文献   

20.
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此后漕运路分南北,治河、修河成为晚清重要的内政。光绪元年,曾国荃临危受命,出任东河河道总督,期间多方筹集经费,改善运属长夫生计,修治河道、堤坝,试图恢复河运。但是河湖淤塞、河务繁杂、河帑短缺、河员贪腐等因素制约了其治河,故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