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英国在华非法建立了一批邮局。自19世纪80年代起,中国筹划撤销这些邮局,并向英国进行交涉,英国却不断推脱延宕。华盛顿会议期间及会后,中英撤销交涉取得突破,但英国在华建立的邮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完全撤销。因为英国的顽固与中国的衰弱,中英撤邮交涉可谓艰难而漫长,但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值得肯定的外交斗争。  相似文献   

2.
英国政府与1924年广州商团叛乱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依据从英国国家档案馆(PRO)查阅到的英国政府主要是英国外交部的原 始档案,认为20年代英国政府鉴于其在华地位的日渐衰落和日、美等新兴列强的竞争加 剧,面对中国日渐高涨的民族主义浪潮,英国对华被迫采取“静观”政策。从这一政策出 发,英国对中国的地方纷争采取的是尽力避免介入的方针。英国政府并未支持和操纵广州 商团叛乱,相反,从一开始英国政府一直试图阻拦“哈佛号”走私军火进广州。英国驻广 州总领事就商团事件向广州政府提出最后通牒事先并未得到英国政府的批准,广州总领事 的这一举动遭到了英国政府的训斥。研究表明,商团叛乱得到了英资汇丰银行的暗中支持, 这一结果并不代表英国政府的态度,它只是表明这一时期英国在华整体利益与部分英商的 局部利益之间所发生的冲突。  相似文献   

3.
从“日不落帝国”到“英国病”英国是最早走上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国家,到十九世纪进入全盛时期,号称“日不落帝国”和“世界工厂”。但是,英国从十九世纪中叶起,国际经济地位就不断下降。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开始衰落,它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已逐步为美国所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英国拥有殖民地和附属国面积一千四百多万平方公里,遍及全球,包括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人口五亿左右,分别为英国本土和人口的近六十倍  相似文献   

4.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执政前十年的外交政策,是利用西班牙和法国的均势独立自主地处理国内外事务,由于法国更具威胁性而注重与西班牙友好,但不过多陷入西班牙友谊,以便随时脱身.1752年4月19日,英法签订的<布鲁瓦条约>并不是英国传统政策的重大转变,而是其延续.它暂时实现了法国与西班牙间的势力均衡,并在法国为英国建立起防御西班牙入侵的屏障,它并没有使法国成为"永久的朋友",也没有使西班牙成为"永久的敌人",这就为英国随时摆脱该条约束缚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5.
二战以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英国的殖民体系呈进一步收缩态势,并最终走向解体.其中在巴勒斯坦地区托管统治的结束是英帝国战后走向终结的一个重要标志.从二战结束到以色列国家建立这一段时期,英国一方面在巴勒斯坦实施限制犹太移民的白皮书政策,一方面寻求新的替代政策.在寻求新政策的过程中,英国的对巴勒斯坦政策逐渐演变为无条件撤离巴勒斯坦.英国最终放弃了它在这一地区的宗主国地位,结束了对巴勒斯坦的托管统治.  相似文献   

6.
随着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在华经济和政治利益的扩大,英国学术界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亦有所加强。19世纪中叶以降的一些重要英国汉学家如雅格理(James Legge,1815-1896),阿瑟·威利(Arthur Waley,1889-1966),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在中国语言、文学和科技史等领域都享有盛名。  相似文献   

7.
英国的辉格史学始于17世纪末期,在19世纪成为主流的历史编撰方式。它强调英国17世纪宪政斗争以来自由、议会统治和宗教宽容的发展,颂扬辉格党人对英国宪政与自由的贡献。从19世纪末期开始,随着英国霸权地位的逐渐衰落、辉格党人(自由党人)政治力量的没落以及历史学的专业化,再加上辉格史学自身的局限性,曾经盛极一时的辉格史学遭到诸多批评,逐渐式微。然而,广义的辉格史学并没有消亡,而是体现在各种历史书写之中。  相似文献   

8.
陈淑荣 《兰州学刊》2008,(8):146-148
庚子赔款是包括英国在内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的产物。一战后,英国采取了退还庚款的做法.但这绝不是承认其过去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的错误,而是迫于英国国内和国际形势,并随着其外交政策的调整,采取的为最大限度地保护英国在华利益及对中国未来施加影响的一种政策。  相似文献   

9.
英国与“一·二八”事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斗和角逐首先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展开,使远东问题在现代国际政治中居突出位置,而中国问题则为其核心。英国“是唯一在远东拥有较大利益的欧洲国家。”然而,大战严重地削弱了英国,加速了其衰落的历史进程。这迫使英国政府将对外政策的基调从不断扩张转向维持现状,避战求和,维持既得利益。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英国远东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努力维护华盛顿体系所确立的远东现状,维持和发展在此的利益和势力。在中国,面对咄咄逼人的日本,英国在华推行的政策是针对日本的防御政策,以防日、限日和避免与日本发生冲突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在中外关系史和中国近地经济史领域内.英国福公司(PekingSyndicate)是一个颇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由于该公司在华活动时间长且范围广.留存的档案庞杂且分散,对系统研究该课题带来不少困难。最近,我们读到了薛毅著、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国福公司在中国》(22.4万字),这无疑是一部填补空白的开拓性著作。英国福公司之所以为治史者所重视,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福公司在华活动时间长,早在19世纪末就开始建煤矿、筑铁路,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才终结。第二,福公司不同干其它众多的外国在华企业.活动区域多在沿海、沿江地区.其…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 70年代 ,普鲁士之所以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分裂达数个世纪之久的德国 ,关键在于它在 19世纪上半期已具备了统一德国的经济实力。这种经济实力表现为 :它通过建立自己领导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确立起了在德意志的经济领导地位 ;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 ,它到19世纪 6 0年代已发展成为当时德国经济实力最强大的邦国  相似文献   

12.
现实主义小说基本都采用情节驱动型故事讲述模式,它在19世纪中期的英国小说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与之不同的是,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的《克兰福德镇》在情节上呈现出片段化和零散化状态。本文认为这是盖斯凯尔在文学艺术上有意识的自主选择,而不是批评界所说的由连载出版的形式被动决定。《克兰福德镇》连载出版形式和故事讲述模式之间存在着错位,它展示出19世纪中后期现实主义小说向现代主义小说过渡和进化初始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近代,英国在中国先后非法建立了15个邮局,从1885年起中英两国就撤销这些邮局展开交涉,但直到华盛顿会议通过撤销客邮案,英国才于1922年11月30日撤销其中的12个,另外3个在1955年撤销。综合运用有关中英文资料,揭示了英国在华邮局撤销的这一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4.
论王尔德喜剧的创作心态吴学平在英国戏剧史上,奥斯卡·王尔德(OscarWilde)1854──1900)是一位占有重要地位的剧作家。他的戏剧创作挽回了英国戏剧运动的颓势,给十九世纪后期的英国剧坛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为肖伯纳、高尔斯华绥的创作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5.
自19世纪以来欧洲主流学术界认为清朝前期海外贸易政策具有闭关性和排外性的观点,一直被我国学术界所接纳和认同。所谓"闭关"的观点,虽然揭示了清朝海外贸易政策的根本属性,但它却是英国等西方工业化国家强加于清朝的话语霸权;若从英国本身自17至18世纪末曾连续颁布的排他性的《航海条例》等法令看,当时英国指责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虚伪性显而易见。如果对清朝关于本国商民出海贸易与外国商人来华贸易的基本政策、关税征收和具体管理措施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清朝采取的是有利于外国商人却不利于本国商人的海外贸易政策。因此,清朝政策并不具有排外性。从本质上看,清朝在海外贸易方面对本国商人与外国商人采取不同待遇的政策取向,是"重农抑商"和"怀柔远人"两种传统观念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16世纪 ,英国的市场仅限于狭小的地方范围 ,地方的市场规则对商品贸易加以严格的限定。从 16世纪到 19世纪 ,由于农产品的丰富 ,商人的积极活动 ,加上政府政策的适时调整 ,使英国在 19世纪中期形成了统一的农业市场。  相似文献   

17.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跨国公司纷纷涌入中国,对经济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中国即将加入WTO之际,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进行研究是必要且迫切的。本文分析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取得的显著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为扩大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规模以便更好地利用外资,而应采取的相应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期间,英国工会发起的大规模支援中国和对抗日本的行动是国际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九一八事变到全面抗战爆发,英国工会对中国抗战的态度经历了从精神支持和军事中立到积极援华的转变过程。随着日本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英国工会逐渐扭转了对中国抗战的中立态度并确立了“援华抑日”的行动策略。英国工会通过持续宣传中国抗战的正义性,积极发起物资援华和抵制日货运动,并推动英国政府和国际社会采取切实行动支援中国抗战。英国工会“援华抑日”策略的推行,彰显了工会的国际主义精神和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为中国抗战营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工会对中国局势的关注尤其是对中国抗战的国际宣传,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促使英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正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与提高提供了有力的外部支持。  相似文献   

19.
明代前期推行的“永不起科”政策与移民政策以及军屯,是明初朱元璋所制定的三大开荒政策。其中尤以永不起科政策,对于荒地的开垦、大量果树的栽培,都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明代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样一种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策略,至今在明朝社会经济史的研究中却很少有人涉及。现在重新研究这个问题,不仅是了解它在明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还可以追究明代皇庄所占土地的来源,甚至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在万历九年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时查出的大量不纳粮的缘由。这一政策虽在明代嘉万时期停止,而它的影响仍是很深远的,在清初的开荒政策中也有部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北伐时期 ,国民政府鉴于日本同英美的矛盾、日本在华势力分布特点和日本对华政策特点 ,受苏联革命外交战略的影响 ,实施了接近日本、联络日本的对日政策。这一政策也是北伐前单独对英政策的继续和发展。在北伐开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 ,起到了牵制英国武装干涉中国革命的作用。但也为蒋介石与日本的妥协活动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