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人命物以数,常用三九,似乎成了一个公式。如《禹贡》有“三江既入”, “三危既宅”,“三苗丕叙”,“三邦底贡厥名”,“九州攸同”,“九江孔殷”,“九河既道”,“九山刊旅”,“九泽既陂”之叙;《天问》列“阴阳三合何本何化”?“永遏在羽山三年不施”?“黑水玄趾三危安在’?“九天之际安放安属”?“地方九则何以坟之”?“增城九重其高几里”?“靡蓱九衢枲华安居”之问;《论语》云:君子有“三友”,“三省”,“三畏”,“三思”;《楚辞》列篇有“九歌”,“九章”,  相似文献   

2.
高干 《源流》2016,(4):29
最近,我们在粤西革命老区信宜市茶山镇政府附近看到了一道别致的风景:有农民兄弟在田地里或自家的楼顶上,扯起一张张黑色遮阳网,遮阳网下支着一张张“架床”,俨然一排排整齐的“地垄”,“地垄”上长满一丛丛兰花般的草状植物,郁郁葱葱,格外惹人注目。这可不是一般的“草”,而是被列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的名贵中药材—铁皮石斛。这种高端名贵药材具有比较高的保健和药用功效,民间称之为“救命  相似文献   

3.
求职千难万难,其实只要“吃透”了“三堆草”,那也是“一言惊醒梦中人”,“难乎哉,不难也”。何为“三堆草”?  相似文献   

4.
《左传·昭公六年》记子产铸刑书,叔向写信批评他,内称:“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三辟之兴,皆叔世也。”这段话是研究古法史的一条重要材料,经常为人引述。然而,究竟何为“乱政”?“禹刑”、“汤刑”、“九刑’指何而言?所谓“乱政作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迄今尚无圆满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一、一石激起千层浪 自《马氏文通》以后,汉语语法学者都把汉语的词分成九类。这九类词,究其实质,即西方语法的八类词加上实在放不进八类词中去的助词。在中国现代语法学界看来,词分九类,是世界语言的语法通则,是推演语法体系的“公理”,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英语不是有noun么?汉语的“人”、“树”、“山”难道不是“名词”么?英语不是有verb么?汉语的“吃”“看”“跑”难道不是“动词”么?英语不是有adjective么?汉语的“红”、  相似文献   

6.
丁山先生早在三十年代就指出:“夏后氏文化之特色尚九”;“夏后氏礼乐制度,无不纪于九”。诸如所谓九州、九鼎、九畴,等等。那么,夏后氏为何如此崇尚“九”呢?有必要探究一下“九”的本源。《说文解字》:“九,昜之变也,象其屈曲究尽之形。“许慎所谓“昜(阳)之变”,绝非九之本义。《周易》卦爻,最初并无阳九、阴六之称。由《左传》、《国语》的记录看,“春秋时代,人们尚未以‘九’、‘六’代表一卦的阴阳爻、”,“至后人作‘十翼’,这才出现了‘九’、‘六’之称”。(刘大钧《周易概论》)而作为数字之九,则在“十翼”之前若干世纪的殷墟卜辞里就已存在。因此,许氏之说乃是以末为本。  相似文献   

7.
可乐餐厅     
字迹潦草学生打开作文本,对着评语看了半天也没有看清楚,便去问老师:“您写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老师皱了皱眉,说道:“字迹太潦(liáo)草,以后请注意!”学生恍然大悟:“怪不得我看了半天没有看出来。”留住时间阿周:“老师,我今天没迟到吧?”老师笑道:“没有,你还提前了一秒钟  相似文献   

8.
“薄命诗人”黄仲则——为纪念黄仲则逝世二百周年而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记得小时候,父亲常吟:“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有次我忍不住发问:“谁写的?”他叹了口气回答:“一个薄命的诗人!”后来我读到《两档轩集》,仍然能够获得感情的谅解和审美的享受。这位“薄命诗人”,就是“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为第一”的黄仲则。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知音》:“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贾谊《新书·道术》:“如鉴之应,如衡之称。”又王充《论衡·自纪》:“如衡之平,如鉴之开。”《序志》:“各照隅隙,鲜观衢路。”——前辈杨明照先生《文心雕龙校注拾遗》  相似文献   

10.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主张推销自己。有文记载:一次,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罕篇第九》)子贡问话的意思是说,先生你有美德是隐藏起来呢?还是推向社会经世致用呢?孔子接过话头,爽快答道:“快卖掉吧!卖了它吧!我就是在待价而沽呢!”  相似文献   

11.
二、经济类 《周礼·天官·大宰》”以九赋敛财贿,……九曰币余之赋。” 郑注:玄谓赋,口率出泉也,今之算泉,民或谓之赋,此其旧名与?……币余,谓占卖国中之斥币,皆末作当增赋者,若今贾人倍算矣。 贾疏:云“玄谓赋,口率出泉也”者,按《大府》云九贡、九赋、九功各别;又见《司会》云“以九贡致邦国之财用,以九赋令田野之财用,以九功令民职之财用,”贡,赋及功各别,赋为口泉也。是以郑君引汉法,民年二  相似文献   

12.
1.某日,白少邪去编辑部玩,老大对少白说:“你写的文章不错啊,把咱草迷迷倒一大片呢。”少白摸摸脑袋说:“啊?都倒了啊,都倒了那谁还看我的文章?”草编室内众人晕倒。2.安少说他有腹肌,洋葱头不信,便要去摸。安  相似文献   

13.
“王顾左右而言他”出于《孟子·梁惠王下》。此句中的“他”字是代词,作动词“言”的宾语,当“别的”讲。为什么“他”字在古代是旁指代词,而不是第三人称代词?在什么时期才变为第三人称代词,?今天“他”字还有什么用场……本文分九个小题进行研讨,先看——一、语场析义见旁指①“王顾左右而言他”出现的语场(语言环境或所在的前后文句)是: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冶,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相似文献   

14.
重要情节     
“你昨夜九点左右,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了?”当被警察传讯,面对如此质问时,那名青年并不怎么惊慌。他佯做不知的样子反问道:“出了什么事?为什么查问这些事?”“你先前工作过的公司进去小偷了。作案时间推测就是前边说过的那个时辰。看样子罪犯熟悉内部情况。倒不是分外对你有怀疑,但为供参考.想来打听一下。昨夜那个时辰,你在哪儿?”  相似文献   

15.
评刊启事     
《社区》2004,(5):64-64
吃草一天,一个乞丐非常饥饿,就趴在了街心公园的草地上。一位衣着讲究的女士正好经过,她奇怪地问乞丐:“你在做什么?”乞丐虚弱地抬起头,可怜巴巴地说:“太太,我三天没吃东西了,所以我趴在这儿,准备吃些草,先垫垫肚子。”“哦!太可怕了!你跟我来吧,我家的花园就在附近,那里有许  相似文献   

16.
释八     
明人杨慎指出:“《公羊传》云:‘葵丘之会,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国。’九国谓叛者多耳,非实有九国也……古人言数之多止于九。《逸周书》云:‘左儒九谏于王’;《孙武子》:‘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善守者伏于九地之下’;此岂实数邪?《楚辞·九歌》乃十一篇,《九辩》亦十篇。宋人不晓古人虚用九字之义,强合《九辩》二章为一章,以协九数,兹又可笑。”清人汪中在《述学·释三九》中又进一步指出:“生人之措辞,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九以见其极多。此言语之虚数也。实数可稽也,虚数不可执也……推之十、百、千、万,固亦如此。”近人刘师培在《古书疑义举例补》中称赞道:“自汪氏发明斯说,而古籍胶固罕通之义,均涣然冰释矣。”  相似文献   

17.
本文拟在社会心理方面,对“一二·九”运动进行初步探索。社会控制与心理选择“一二·九”运动的发生是否存在着内在的机制?这在当时,人们的回答就不尽一样。宋哲元在北平“一二·九”大示威后第八天发表的《告学生书》中断言:“大多数纯洁学生,皆受共党分子所欺骗煽动”,因而劝告学生“以理智的辨别,避免浅薄的盲从。”翌年二月发表的《国民党中央告国人书》也说这是中共与社会民主党利用“民众之热情,乘机煽惑”的后果。但也有一些公允人士敢于直言反驳:“我们试想,假使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在谪居永州期间,曾写过脍炙人口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山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和《游黄溪记》九篇山水游记。 但长期以来,人们都习惯称之为“永州八记”,目前一些文学史、“文选”和研究柳宗元的专著(如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刘盼遂、郭预衡:《中国历代散文选》,冯其庸等:《历代文选》,吴文治:《柳宗元简论》等等),也都是这样写的。为什么明明是“永州九记”,而被说成是“永州八记”呢?章士钊先生认为:这是“千年来文坛之顺口溜,而印合尔巧,莫知其所由然而然”(《柳文指要》)。而我认为,不妨深入考查一下“八记”的提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何原因?从而明瞭一个究竟。  相似文献   

19.
五代南唐一位诗僧明光写一首中秋月诗。写出了三句:徐徐东海出,渐渐上天衢。此夜一轮满,再也写不下去了。直到第二年秋天,偶然得句清光何处无?  相似文献   

20.
一部《重放的鲜花》放在我们面前。今天,当我们百感交集地再次捧读它们的时候,这批作品那积极“干预生活”、尖锐地反映重要社会课题的胆略、勇气和率直、泼辣的战斗风格,就象火焰似的烧灼着读者的心。读着它们,人们在激动之余,不禁想到:文艺作品揭露生活的“阴暗面”有什么错误?作家“干预生活”又有何不对?为什么一九五七年要把这批作品批判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将其多数作者打成“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翻阅一下当年的批判文章,我们发现:在紧锣密鼓的讨伐声中,姚文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