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民族有了民族意识,才会体认个人与民族的密切关系。民族意识一旦形成便有着相当的稳定性,民族意识的强烈是民族凝聚力的一个显著标志。然而,沦陷区文学真实地反映了在异族残酷的殖民统治下,民族意识会因区域的文化传统、族群心理,殖民统治的政策,并随着时间的流变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
山丁是东北沦陷区的一位乡土作家,也是“乡土文学”的倡导者。强烈的民族意识使山丁的创作始终保持着文化抗争斗士的风格,他的作品充溢着对殖民者掠夺的反抗意识。他以对乡土的热爱、对抗争的坚持、对希望的执著赢得了沦陷区作者的尊严。  相似文献   

3.
刘东方 《东岳论丛》2007,28(4):93-96
民族化是中国现代文学语言观念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其代表人物为老舍,他的以强烈的民族意识、俗白的语言风格和民族语言的多元审美追求为核心的语言观念,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每一民族在与其它民族日益频繁的交往中,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自己与其它民族判然有别,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本民族成员之间的共同性,于是产生了民族意识。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意识往往带上阶级的印记,许多阶级意志和阶级矛盾都以民族的方式表现出来,企图以煽动和加强民族意识的手段达到维护本阶级利益的目的。因此,民族意识就有了深究的必要。近代中国,随着西方列强入侵的危机不断加深,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不断增强,中华民族民族意识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显得尤为明显。一、爱国主义·中国免遭完全论亡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国…  相似文献   

5.
由于异族的入侵,沦陷区人民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沦陷区文学中的道德言说在复杂的形态下,显现出民族道德绵长的生命力.其中,"暴力"叙述风格表达出沦陷区作家心中的呼声,同时,沦陷区文学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言说与"乱伦"叙事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当局统治的不合理性,也表达了沦陷区人民对日伪统治的不满.  相似文献   

6.
陶德宗 《北方论丛》2005,6(6):38-41
在抗战文学研究中,那种仅以"七七"事变后的大陆时空而绘制的沦陷区文学地图是残缺的.自19世纪末开始,日本帝国主义不断的侵华战争,在中国的"两岸三地"先后形成了一片又一片沦陷区.所谓沦陷区文学,除"七七"事变后的大陆沦陷区文学外,还应包括"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文学,日殖统治下的香港文学和整个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在内.在由这样一个时间维度、地理维度和精神维度构成的沦陷区文学地图中,从比较视角对"两岸三地"沦陷区文学进行打量,将会对沦陷区文学的整体风貌、个性差异与抗战文学的多元构成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4,(10):102-108
沦陷区文学中大量历史题材作品的存在彰显出中华民族拥有深厚的历史记忆。沦陷区历史题材作品不仅反映出沦陷区作家的情感倾向,也或隐或显地表明他们对待民族历史与现实的态度,为沦陷区人们提供了民族想象空间,更因言说语境的特殊而呈现出寓言式的丰富含义。通过历史记忆书写,沦陷区文学不仅延续且不断地深化、强化了沦陷区人们的民族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8.
战前日本的民族意识与侵华战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战前日本的民族意识是日本民族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以及对外交往中形成并经过承袭、流传或吸收外来文化而铸就的共同心理习惯、价值取向、宗教信仰、理想境界以及国家观念或意志。传统意识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源,使命意识是其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利益意识是其本质之所在,以上三者构成战前日本主流的民族意识。这种强烈的民族意识是最终导致日本不断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战后又拒不认罪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1931年至1945年期间的东北文学,被称为"沦陷区文学".沦陷区话剧文学一直处于边缘.纵观沦陷区话剧文学,其主题中的压迫中的抗争、隐忍中的反抗、专制中的附逆等精神和思想,体现了东北沦陷区话剧文学独有的艺术价值:反映了铁蹄下东北人民的斗争、呐喊、屈辱和叹息,反映了作家在民族危难时刻勇于斗争的精神和个别作家背离民族大义的错误立场.这些剧作增加了中国话剧文学主题的维度,在中国话剧文学史上是独有的一页,和沦陷区小说、散文、诗歌等共同构建了沦陷区文学的完整历史.  相似文献   

10.
从1902年到1909年,从22岁到29岁,鲁迅在日本度过了富于思辨的岁月和年华。鲁迅一生之中只有留学日本的八载光阴是在“学生民族主义者”中和异族生活的环境里度过的。中国同志的民族革命思想和部分日本同学的民族偏见从正面和反面刺激着鲁迅的民族意识。因而,其一贯具有的强烈的民族意识,此时显得特别强烈。这个特点突出地表现在鲁迅对待新思潮的态度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