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随机调查学生样本数据,选取一般多元Logit模型对农民工子女初中后阶段教育需求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工子女进城方式和进城上学目的,农民工子女家庭决策者文化水平、月收入、就业地区和职业,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教育条件、城里学校老师重视程度等,成为影响农民工初中后阶段教育需求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应提高农民工收入水平,提升农民工文化水平,改善农民工职业流动,加强对农民工子女的关爱和重视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选取积极心理学视角,以农民工随迁子女为研究对象,探究社会支持、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对其生活满意度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支持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生活满意度呈显著相关。(2)自我认知在社会支持影响农民工随迁子女生活满意度中起中介作用,即社会支持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生活满意度影响路径有两条,一是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二是通过自我认知间接影响其生活满意度。但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直接影响是主要路径,通过结果分析从构建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支持角度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学业成绩对农民工子女能否获得高水平教育和实现向上流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目前农民工子女的学业成绩现状并不乐观,不利于其未来发展.基于调研数据,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对调研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母亲受教育水平正向、显著且稳健影响农民工子女的学业成绩,即母亲受教育水平越高,农民工子女学业成绩越好.在总结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从加强对农民工的再教育培训、调整教育政策、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等方面提出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南京市一所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公办学校的调查,发现随迁子女对自身未来的预期较低,他们大部分最终进入职校继续读书,读高中的比例非常少。这种教育选择是一个多方主体共同建构的结果:首先,国家的"双轨制"赋予了职校与高中不同的寓意;其次,由于随迁子女家长在经济资源和知识库存上的缺乏,使得他们即使对孩子有较高的教育期望,却无法转化为有效的督促和帮助;第三,教育部门仅关注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而非升学问题,在学校教育过程中采取"区别教育"(即集中于他们随迁子女的身份)而非"融合教育"。这些机制共同作用于随迁子女,使他们最终选择职校,而他们自身也会主动地合理化这种选择。因此,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成就低预期的问题,不能仅仅着眼于个人"自我选择",更应该从制度层面思考"结构选择"。  相似文献   

5.
以北京市某区的农民工子女为研究对象,描述了在北京生活的农民工子女城市归属感状况,并对农民工子女城市归属感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农民工子女城市归属感具有矛盾性,城市归属感程度较高,但是层次较低,交往意愿因子、乡土回忆因子、城市生活适应因子、态度因子、参与性因子、自我社会认同因子是影响其城市归属感程度高低的社会性因素,但是以户籍制度为载体而形成的教育、城市管理等制度性排斥因素却是影响农民工子女城市归属感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与第一代农民工对子女的教育选择相比较,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的教育选择主要有3种:让子女随迁入城接受教育、让子女留守农村接受教育和让子女流动往返于城乡之间接受教育。从发展趋势来看,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选择让其子女随迁入城接受教育。这一选择倾向主要受到四大因素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经历及其市民化诉求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与父辈在家庭中的代际分工和家庭经济收入构成的影响、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教育空间压缩的影响和生育政策实施以及新生代农民工生育观念转变所导致的生源减少的客观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的教育选择困境与城乡社会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对此,应从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高度统筹安排。  相似文献   

7.
进城农民工家庭将越来越多,对其城市适应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调查情况看,进城农民工家庭在经济层面、社会层面、文化和心理层面都还无法全面融入城市文明中,其城市适应性具有兼容性、差异性等特点.进城农民工家庭的边缘地位及农民工家庭的子女等问题需要引起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具有法定的公共产品属性,为其提供经费是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要建立中央财政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明确流出地政府与流入地政府职责,试行"教育券"等机制来保障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难以回避的重大社会问题.本文拟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与原因分析、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对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促进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和谐社会构建中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作者的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初中毕业生体育考试成绩进行了探讨,并从3个阶段对其进行了规划、设置,阐述了初中不同阶段体育教学应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目标,及对不同体育基础的学生群体和不同体育项目的教学提出了个人的见解和提高学生成绩的教学方案.还将实验班与对比班的成绩进行列表对比,证明了计划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城市农民工社会支持中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后 ,我国大批农民流向城市 ,形成农民工人群体。他们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 ,目前城市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现状却令人担忧 ,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农民工的就业、用工指导问题、子女入学问题、劳动医疗保障问题以及他们自身的再教育与职业培训等。对上述问题着力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了解决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毕业去哪儿     
《成才与就业》2014,(12):32-33
毕业了,你想去哪儿来一次"毕业旅行",想做点什么来纪念这几年学习生涯的结束,你看到过他人在毕业时做的最有意思的事吗?在这个有点离愁别绪、又有点激动兴奋的季节里,小编想听一听大家的想法……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制度性障碍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作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是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在融入城市这一过程中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发展逐渐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与关注,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作为其中之一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是制度的变革与社会发展的不同步造成的.制度性障碍已经成为影响农民工子女就学的重要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4.
"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的重要社会问题,大量的农民工从农村流向城市,在一定程度缓解了"三农"问题;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建构正是着眼于这一背景.农民流入城市不仅仅是工作方式的改变,更是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的转变.从社会工作理论的研究视角,本文对农民工城市社会支持系统作了结构分析和内容分析.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农民工向城市的流动趋势增强,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这一社会群体的数量在不断增大,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凸显.当前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主要体现在观念、意识和方式三个方面,给农民工子女的发展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应通过改善农民工生存环境,建立农民工家长学校,加强社会、学校、家长教育的有机结合,建立健全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相关保障等一系列措施,实现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完善,帮助农民工子女获得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子女就学政策的十年演进及重大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随着进城务工农民数量的增多而逐渐凸显.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在近十年颁发了一系列的政策.政策的演进不仅使我们在客观上认识到了我国亟须解决的户籍制度、职业制度等问题,也使我们体察了政府在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上的责任意识和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上的坚定态度.无论是对进城务工农民身份的确认还是对其子女受教育权的保障,均是宪政精神的要求和体现.然而,在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政策表现出重大转变的同时,仍然不能忽视我们正面临的实际困难,因此,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还需付出更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基于新迁移经济理论,本文构建了子女随迁、身份认同影响农民工城市消费的分析框架,并利用全国5省农民工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子女随迁对农民工城市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子女随迁显著促进了农民工城市消费,其中,农民工城市身份认同在子女随迁与农民工城市消费中发挥了中介效应,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纠正选择性偏误,并通过处理效应模型进行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从农民工消费结构看,子女随迁对农民工生存型消费无显著影响,但会显著促进农民工发展型及享受型消费,有利于推动农民工城市消费升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大规模问卷调查及访谈发现,农民工与留守子女日常沟通中存在的一般问题包括:较低的沟通频率影响留守子女包容需要的满足,沟通方式单一化导致对留守子女的过分控制,沟通内容功利化不足以满足留守子女情感需求;其技术层面的问题包括:农民工及留守子女对语言交际原则的理解比较欠缺,语言交际能力总体较弱,对语境化要求的忽视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反感情绪,对留守子女需求的误读致使农民工不太注意会话策略.据此,提出了微观环境中提升农民工和留守子女的参与能力,中环境方面增强留守子女的联结,外环境方面构建适宜的支持网络以及宏观环境提供合理的沟通培训等对策.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子女是社会转型中出现的新群体,其城市社会适应对其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研究以一个社会工作介入项目为基础,借助生态系统理论,从个案、小组、社区三个层面描述了社会工作介入时策略,探讨了如何发掘和调动农民工子女及其家庭、学校、同伴、社区、社会的能力和资源,共同提高农民工子女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子女留守农村是国家现行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安排的结果,也是城乡两种不同社会与文明推拉合力作用的产物,但更是作为父母的农民工在迁移流动中的理性抉择与意识建构.城市生存境遇、乡村归属意识及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等是农民工让子女留守的重要因素.农民工子女留守现象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无论是为人父母的农民工,还是城市与农村的政府,都应理性面对,做到有所为和不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