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街是清末民初上海城市文化重要表征之一,是当时文化的集中体现,并以其文化优势影响着周边地区。本文试图从历史的文化积淀,便利的交通网络,以及与青楼、报馆、茶社、餐馆和商业街等的共同繁荣三个方面,探索上海文化街形成并走向繁荣过程中所彰显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一个历史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湖南社会习俗的演变是当时湖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心理和观念变革的必然结果,也是对西方文化冲击的一种“回应”。  相似文献   

3.
陆建洪  侯强 《江苏社会科学》2003,154(6):139-144
清末民初中国知识分子的转型是伴随着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化而发生的,在这一发生和演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批不同于封建士大夫,具有一定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意识,有相当程度的西方文化素质,积极投身于社会变革实践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这一新型群体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洗涤下,内部在对待工农大众的态度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化,勾勒出了三大知识分子类群的明晰分野,这一明晰分野的相对稳定性也就标志着清末民初中国知识分子转型的成熟。  相似文献   

4.
杨懋君 《阴山学刊》2001,14(2):59-62
清末民初婚俗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择偶标准、媒介方式、婚姻礼仪的演变,以及婚姻法规的加强和离婚的增多。这对现代社会的婚俗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认真研究,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黄河三角洲的工商业经济比较繁荣.制盐业、纺织业、草缏业等低成本的轻工行业发达.商品市场发育水平较高,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城乡市场体系.但市场功能仍以余缺调集为主,区间发展不够均衡.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遗民话语系统是在清民鼎革政治背景中形成的,其主要由政治话语、文化话语、名字话语及时间话语等构成。其中,名字话语与时间话语是其主体。名字话语表现为变名、改姓、拒用民国年号等;时间话语表现为运用"义熙"、"阳九"、"癸丑"等术语凸显他们的"孤露遗臣"之情怀和对民国的抗拒。四种话语楔入割舍不断的君臣之伦、狭隘的夷夏观念,使得清末民初遗民的文化倾向具有文化保守主义的成分。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的演说意识受益于福泽谕吉倡导的“著书立说”主张影响,与英文Speech语义翻译有直接关系.此种演说意识的形成,首先不是词语的引进,而是词义的辨析.演说意识的嬗变对中国近代白话文学倾向和报章“新文体”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的一个特殊时期.习俗是社会变化的符号.由于广州开放早,得风气之先,所以广州的婚俗也较早发生变化.文明结婚就是新婚俗的集中表现.通过文明结婚,可以一窥当时广州新旧交融、中西会通的复杂的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9.
赵惠民 《齐鲁学刊》2007,1(4):53-57
清末民初的黄河三角洲移民以政府组织的生存型移民为主。移民群体主要由灾民构成。移民安置区域集中在黄河大堤周围和黄河尾闾新生淤地。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绅士在移民活动中自始至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土地分配不足,安土重迁观念的影响,掠夺性耕作方式导致的土地盐碱化等,使移民返迁比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前后,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市民的素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城市市民人生追求、创业能力、技术水平和文明素质的提高上。本文通过对城市人们的创业活动的探讨,研究这一时期城市市民人生发展以及他们的活动对城市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周正庆 《学术研究》2005,(11):113-117
清末民初,蔗糖被广泛用于广东民众的结婚、生育、日常社交诸活动中,并且形成了一套为民众所广泛认同的习惯性用法,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颇具广东特色的“糖文化”,进而与其他地方的用糖民俗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喜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袁世凯在清末民初致力于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许多有利的条件,主要表现在重视经济人才、广开利源、发展工业,强调经济的发展环境。袁世凯采取的这些措施,对于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伪钞的历史学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分析了清末民初币制繁多,探究了清末民初伪钞的状况、政府的防伪措施及其产生的社会原因.本文认为伪钞不仅严重扭曲了当时的货币经济,阻碍了近代经济的发展,也是对社会诚信的无情掠夺,它的猖獗加速了政府统治危机,带给中国社会的破坏力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4.
罗惠缙 《贵州社会科学》2007,207(3):165-168
清末民初是遗民辈出的时期,从遗民关系的基本形态看,主要的类型有父子兄弟型、姻亲型、乡谊型、学缘型、业缘和趣缘型.民初遗民在社会的进步与反动的二元对决中基本被视为"落后"与"反动"的代名词,然而在中国学术从近代向现代的转换过程中,民初遗民却扮演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从群体关系入手是深入研究民初遗民的学术、思想和文化的基础,也是深切把握遗民各自所处的位置、相对的身份以及文化实绩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烙印,主要表现为职业教育以实业教育的形式发展并由附设在洋务实业到逐渐独立设置;职业教育体系初步确立;职业教育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以宣传、研究、试验、推广职业教育为职志的全国性教育机构正式成立;女子职业教育是这一时期的新生事物,发展较快。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在中国职业教育史上具有筚路蓝缕之功。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开启了国家监督制度体系的近代转型,时人在议院兼任监督与察院专任监督、议院监督权与政府行政权关系、议院监督权限范围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这些思想主张明显呈现出中西监督制度文化思想交锋、学理合理性与国情适宜性的适当兼顾、议院监督效能与政府行政效率的双重诉求等方面的特点。当然,这些主张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历史局限,监督效果十分有限,但无疑开启了近代中国监督制度转型的历史闸门,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的地方自治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民初的地方自治运动,在中国现代化史上留下了蔚为壮观的一页。地方自治 理论的源起、曲折发展及其省宪运动的实践,均具有值得后人追思的价值。本文分四个部分 来探讨这一问题:(一)地方自治理论的源起及早期发展;(二)辛亥革命后地方自治的成败; (三)北洋军阀时期省宪自治的实践;(四)分析与结论。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甘肃的城市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艳 《兰州学刊》2004,(6):311-313
清末民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扩张,中国开始走上近代化的道路。地处西北边陲的甘肃,也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开始蹒跚学步,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尤其是作为发展较为落后、职能较为单一、传统农业特色较浓的甘肃城市,近代教育、社会福利、通信、金融、交通等相继出现和发展,也在这一时期开始了它的近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9.
海城向属边疆重地。历代统治者都曾在此设治。文化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清初,海城已发展成“界址纵横百里”的“大邑”。其经济繁荣的同时,社会文化受内地影响也较为深远。在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民众在无力改变生存现状时,通常把希望寄托在对各种宗教诸神、仙的崇拜上。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宣扬“轮回”、“隐忍”说的佛、道二教在统治阶级大力提倡下逐渐成封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世俗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被人们赋予了去灾捍患、庇佑福寿、诛罚恶人、预知未来等神秘功能,使得佛道二教更加深入人心。公元229年,佛教传入东北,  相似文献   

20.
袁世凯在清末民初致力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于倡农,兴办农业组织,举办农业学堂,惜农,护农,颁布政令等.清末民初我国农业经济的近代化,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政府官员的努力,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