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志鹏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S2):18-21
中世纪早期的政教关系通常被称为“两剑论”,教权与王权交织着合作与冲突。教会史上的“阿维尼翁之囚”标志着教权与王权之间的对抗达到顶峰。在此期间,法国在与教廷的对峙中占据了优势,最终掌控了教廷将其迁至阿维尼翁。与此同时,圣殿骑士团也在此过程中遭受了打击,成为教权与王权对抗的牺牲品。中世纪晚期教权逐渐式微、王权不断崛起,是欧洲历史上一项重大而深远的变革。王权的崛起限制了教权的影响力,推动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并为宗教改革的兴起提供了背景。这一转变也促进了现代国家政教分离理念的传播和普及。这些变革共同构成了欧洲社会新秩序的组成部分,对世界历史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吴虹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8,(5):97-98
传统视觉艺术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具有它典型的政教功用,文章通过中西方一些代表性的古老王朝的美术成品和其主要的艺术理论,让我们认知传统视觉艺术与政治、宗教之间密不可分的依附关系。 相似文献
3.
梳理了14世纪至19世纪后半叶但丁政治理念在欧洲的境遇及其与但丁诗人声誉的联系。除“俗语问题”外,但丁在《帝制论》中提出的政教分离的政治理念是他最初遭到反对的最重要原因,虽然在15世纪~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中但丁的理论曾引起人们的注意,但17世纪~18世纪人们对但丁的低俗化误读使他的诗人声誉仍然下滑。但丁的声誉随着意大利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呼唤民族解放的欧洲浪漫主义运动而不断走向辉煌,这一转折点就是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柯。 相似文献
4.
梳理了14世纪至19世纪后半叶但丁政治理念在欧洲的境遇及其与但丁诗人声誉的联系。除“俗语问题”外,但丁在《帝制论》中提出的政教分离的政治理念是他最初遭到反对的最重要原因,虽然在15世纪~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中但丁的理论曾引起人们的注意,但17世纪~18世纪人们对但丁的低俗化误读使他的诗人声誉仍然下滑。但丁的声誉随着意大利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呼唤民族解放的欧洲浪漫主义运动而不断走向辉煌,这一转折点就是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柯。 相似文献
5.
6.
张淑英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3):60-63
明治初期启蒙女子教育是日本女子教育史上的光辉一页。明治新政府提出全体国民子弟男女平等就学 ,说明了女子教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明治新政府从教育子女这一角度强调女子教育的重要性 ,明治初期的女子教育为此后女子教育的完善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王献军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20世纪初,在全国各地掀起的所谓“新政”的大环境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张荫棠和联豫在西藏实施各项新政措施,其中之一即“收回政权”,实行政教分离。这一措施使得西藏政教合一制度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 相似文献
8.
9.
古代诗歌政教功用论的三个层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建民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4):5-7
强调诗歌的政教功用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政教功用论对古代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诗歌政教功用论由“观风”说、“教化”说和“美刺”说三个理论层面构成,三者内涵不同,各有特点,而以“美刺”说的理论价值最大。 相似文献
10.
陈秀武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万国公法>于幕末传到日本以后,不仅成为幕府处理外交的有利工具,还成为明治政府制定政策的参考书.<万国公法>在明治初年发布的官方文件中、在外交活动的巧妙运用上,以及小学校的教育科目中都留下了痕迹,这一切都侧面地反映了<万国公法>在明治初期的存在实态. 相似文献
11.
韩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4):83-85,108
汉字最初传到日本之时作为象征神圣与权威的事物被日本人民所崇拜。然而到了近代特别是明治时期以来众多的知识分子却提出了以废除汉字为主的汉字观,并开展了盛极一时的汉字废除运动。明治知识分子的这种汉字观是受国学者及水户学者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自国优越思想。明治时期的汉字认识过程实际上就是自我身份构建的过程,既自我认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6):5-11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是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的重要制度安排。从地方政府自发性探索到六部委局部试点,再到中央政府全面推广,大病保险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和改进。政府购买大病保险服务是在地方政府多年实践探索上形成的经验总结,在医疗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政府公共管理全面转型的大背景下,这一政策的出台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大病保险的政策演进路径可划分为政府购买大病保险服务的自发探索、地方试点、推广三阶段,从公平、效率、质量三方面评估各阶段政府购买大病保险服务的政策效果。应将大病保险定位为补充保险,在政府部门严格监管下由保险公司独立运行,形成基本保险、补充保险、商业保险与慈善救助相衔接的多层次重特大疾病保障体系。这将对优化医疗保障体制机制、推动政府治理转型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有助于提高医疗保险服务的公平、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3.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
受国民革命的影响,1925年下半年接连爆发了浙奉战争、郭松龄反奉战争与国奉战争,掀起了全国反奉反帝运动的高潮。浙奉战争爆发后,郭松龄于滦州举兵,意图推翻张作霖的统治,冯玉祥也随之通电讨奉。滦州兵变后,日本政府采取了暂时静观之策,大搞外交作秀;军部则采取了分段干涉之策,以实力援奉。日本驻华使、领、殖机构力主及时援奉,驻华日军则一开始就竭力阻击郭军。在郭军兵临营口时,日本军政两界干涉政策合流,加藤内阁适机出兵,军部也由分段干涉转向了全面干涉。在日本的全面干涉下,郭松龄兵败被杀、曝尸奉天,冯玉祥败归西北、被迫下野,反奉战线彻底崩溃,奉张借日援起死回生,日本藉此进一步加深了对华扩张。 相似文献
14.
当代美国政府社会保障政策演变探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卓越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4):28-33
认为罗斯福以后的当代美国政府社会保障政策可分为持续强化和明显弱化两大阶段,美国典型两党制格局所形成的不同利益倾向,罗斯福及其“新政”所形成的特定时期的政治文化、经济形势发展态势和对经济形势的运用方式是政策制定产生分野的三个主要影响因素。指出当代美国历届政府社会保障改策都是在这三种主要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并以党派关系为线索,分析了当代美国政府社会保障政策的演变。 相似文献
15.
李少军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55(5):612-619
日本人对西学的态度自 1 8世纪以来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 ,而明治变革时期当政者与启蒙思想家对待西学的言行、这一时期西学传入并影响日本社会的实际状况等 ,证明当时日本对西学的基本态度 ,既非只重“技艺” ,又非由着重于物质技术层面逐步扩展到政治制度与经济政策 ,而是多层面学习与吸收 ;日本当时存在的保守势力也不足以改变这种基本态度。 相似文献
16.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52-58
鬼子母作为佛教护法神之一,拥有独立的神格与宗教功能,以爱子、护子的形象特征频繁出现于佛教典籍中,鬼母揭钵的佛教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成为宗教文艺创作的母题之一。同时,随着隋唐时期密教兴起,鬼子母逐渐出现于普通文学作品之中,相较于佛经,其形象更为多元化,甚至有部分内容与传统佛经记载截然不同。通过对鬼子母相关文献材料的系统性梳理与归纳,论证其形象在佛教典籍所展现的固定不变的母性与神性,又在文学作品中逐步发展产生出的情色、暴力等世俗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美国政府绩效评估的缘起和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天祥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0(2):165-170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掀起了政府绩效评估运动,强调结果和顾客导向,实行目标管理,通过评估实现绩效与预算挂钩等.改革在提高政府效率、节约开支、放松规制和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心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计划管理和实现绩效与预算挂钩等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莫纪宏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3):68-71
近代中国的立宪受到了日本明治宪法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仅限于1908年清政府出台的《钦定宪法大纲》。而《钦定宪法大纲》并没有予以公布,第一部真正予以公布的宪法性文件是1911年的《重大信条十九条》,但是,该"信条"已经转向采用英国式的君主立宪模式。民国建立之后所通过的包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五五宪草》、《中华民国宪法》等一系列宪法文件,已经完全摆脱了日本明治宪法所具有的钦定宪法色彩,主要的立宪理论是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以及欧美国家的共和国宪法的理念。所以,近代中国的宪法具有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充分借鉴了欧美国家的立宪经验;另一方面,又充分注重了中国的国情。日本明治宪法所具有的钦定宪法特色对于催发近代中国的立宪意识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9.
贾莉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2):107-109
明治维新是日本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以此为契机,日本开始全面效仿西方,从教育、军事、政治、法律、医学到思想意识形态,无一不渗透着西洋的因素,日本的这次全面彻底的改革也反映了日本社会深层次的、对中西文化的吸收和包容.从明治时期的教育改革入手,通过对其特点的分析,进一步揭示其改革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温强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4):39-43
和平演变是美国对华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肯尼迪政府时期是实施这种政策的重要阶段。文章从介绍肯尼迪对华和平演变思想入手,重点论述了他以大陆逃港者这一所谓"难民问题"为由对华采取人权外交,试图挑起中国内乱,和平演变中国。中国对此保持了高度警惕。正是由于肯尼迪政府依旧采取对华敌视态度,加之中美两国对人权的不同理解,肯尼迪尽管有改变前任僵硬对华政策的考虑,但两国紧张关系却未能明显缓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