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宽严相济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刑事政策,其不仅指导刑事司法,也指导刑事立法。宽严相济之“严”虽然在恐怖犯罪的立法中得以贯彻,但仍存在局限;宽严相济之“宽”与“济”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从应然的角度来看,宽严相济之“严”在恐怖犯罪中应当通过核心罪名的设置、法网的进一步严密以及对顽固恐怖主义犯罪人增设更为严厉的处遇措施等来完善;宽严相济之“宽”可以通过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宽”的精神和正当目的下的比例原则对反恐刑法进行立法限制,对共犯脱离者准用自首从而给予特殊的减免处罚,对特殊立功者减免处罚,对“预备行为实行化”类恐怖主义犯罪的预备行为人设置“迷途知返”条款,加强恐怖主义犯罪立法的“行刑衔接”等措施来达致;宽严相济之“济”通过以宽济严、宽严结合、打击与分化并举来实现。恐怖犯罪的立法,应尽量协调与平衡刑法的人权保障与法益保护机能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宽严相“济”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
刑事政策作为社会政策的一种,在犯罪控制系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合理的刑事政策应当对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的有效运行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那么,究竟何为科学合理的刑事政策?经过考察,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因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其他刑事政策相比,具有更为丰富的实质内涵与时代意义,也更能体现刑事政策预防和控制犯罪、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的价值目标.因此,必须深化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认识.这就需要对其基本内涵予以深入、正确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予以更进一步的科学定位.  相似文献   

3.
未成年人犯罪在总体趋势上呈现由"冲动犯罪型"向"蓄意犯罪型"转变。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未成年人犯罪中的理解和适用存在偏差,"宽严相济"在一定程度上演变为"片面从宽"。认识上的"片面从宽"导致对未成年人的人身危险性无法进行准确评估。因此,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未成年人司法中适用应以人身危险性评估为核心。在相较成年人从宽的基本框架之内,未成年人的刑罚适用应以从轻为基点,并在此基础上适用人身危险性的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4.
经验与逻辑: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进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刑事政策实践经验与法理逻辑的考量,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既秉持刑法之严,又张驰刑法之宽,其价值体现为预防犯罪、保障人权和惩罚犯罪,定位于宽严并用和宽优于严.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在要求外化为谦抑与惩戒两种合理向度,由此可在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社区矫正以及刑事和解等界域,廓清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进境.  相似文献   

5.
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自由刑执行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指对于犯罪的惩治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当宽则宽,该严则严,宽严结合,以求得最佳的法律和社会效果。从刑罚理论角度观察,实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严”和“宽”都有其理论根基,宽严相济是我国自由刑执行的导向性刑事政策。应该以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为指导,完善我国的自由刑执行。  相似文献   

6.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要求对具体案件具体对待,这是宽严相济的核心问题.这就要求法院在对某一犯罪进行处罚时,必须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恶性、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行为造成的实际损害等相关因素.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贯穿于《刑法修正案(八)》中,本文将从该政策的角度对《刑法修正案(八)》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对“严打”刑事政策的否定和理性反思。“严打”不仅未能有效地遏制犯罪,反而激化了矛盾,破坏了社会的和谐。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蕴含着刑罚宽和化的思想。我们应当转变观念,加强综合治理,摆脱对重刑的依赖。  相似文献   

8.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刑事政策,它的含义可以从“宽”、“严”和“济”三个方面来理解:“宽”就是对轻微犯罪,包括偶犯、初犯、过失犯等主观恶性小的犯罪,处罚更轻;“严”是指对严重犯罪更长期地、更多地适用监禁刑;“济”是指以严济宽、以宽济严。其产生的依据包含反思严打刑事政策的现实依据和科学认识犯罪必然性以及刑罚功能的有限性的理论依据两个方面。实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需要从刑事实体、程序以及刑事执行三个方面来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阶段强调实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而对包括网络"裸聊"行为在内的网络色情活动的打击力度逐渐加大,本文从立足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从社会危害性理论及刑法谦抑性原则的角度论述网络"裸聊"行为不宜犯罪化。  相似文献   

10.
检察机关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就是要根据社会治安形势和犯罪分子的不同情况,在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中实行区别对待,注重宽与严的有机统一,该严则严,当宽则宽,宽严互补,宽严有度,对严重犯罪依法从严打击,对轻微犯罪依法从宽处理,对严重犯罪中的从宽情节和轻微犯罪中的从严情节也要依法分别予以宽严体现,对犯罪的实体处理和适用诉讼程序都要体现宽严相济的精神.检察机关的调节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公、法两家的引导上.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由于其生理发育迅速,心理变化明显,出现种种不平衡与矛盾的心理,这样就常使有的青少年出现情绪变化无常,难以琢磨的情况,常常走向犯罪的道路。青少年犯罪有偶发性、纠合性、凶狠性、隐蔽性、反复性、腐蚀性、和可塑性的特点。对于青少年犯罪我们要以预防为主,主要通过加强思想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感,加强对他们的法制教育,发挥家庭对他们的初级教育作用来遏止青少年犯罪。对青少年犯罪要进行综合治理,建立严密的社会保护网络。  相似文献   

12.
近十年,我国青少年犯罪研究重点集中于青少年犯罪现状、犯罪特征、犯罪原因以及犯罪预防这四个方面。多数学者根据青少年犯罪的现状来概括犯罪特征,并从网络、社会环境、文化与社会排斥等方面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提出完善立法、净化社会环境、刑罚矫正与有效社区管理等预防和治理措施。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将给我们进一步研究青少年犯罪带来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犯罪日渐上升,为了避免青少年受到监狱暴力以及“交叉感染”等伤害,目前采取人性化方式将他们放在社区中进行矫正。本文从非政府组织参与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对我国青少年社区矫正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青少年犯罪的心理行为研究、动因研究以及规律研究为基础,结合对海口市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特征和趋势分析,提出了基于帮教的预防青少年犯罪的TSP体系,介绍了TSP体系的架构、运行机理、保障条件.海口的实践表明,TSP体系具有全方位、多层次预防青少年犯罪、矫治行为综合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5.
占世界人口约三分之一的青少年代表着人类社会的未来,是建设和平、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力量。中国有11.6亿人口,其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有3亿多。20年后他们就是中国社会的顶梁柱。决定着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得失成败。然而日益严重的青少年犯罪正如冰山悄悄浮出了一角。本文对当今未成年犯罪的基本情况作了分析,对未成年犯罪的刑事待遇问题给出了建设性的建议,以此呼吁全社会关注未成年人犯罪,关注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待遇,从而起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刑罚目的和刑罚的适用一直是我国刑法学界探讨和争论的主要问题,问题的焦点之一是刑罚的适用轻重能否达到刑罚惩罚的目的,本文就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类型、以及适用轻重引用了刑法界各专家的观点,在总结吸收的基础上浅谈我国刑罚的适用轻重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受贿罪的司法认定中,我们一般都只关注到受贿人在“收受贿赂”这一侧面所表现的行为定性和定量问题,而对其在权钱交易的另一侧面,即作为贿赂标的物存在的“渎职弄权”行为却研究甚少.这种侵害公权力行为严重性程度的量化不足将使得我们只能得到行为是否构成受贿罪的定性结论,却无法根据不同的侵害公权力行为严重性程度在量刑上做出有效区分.通过对侵害公权力行为严重性程度量化的可能性、量化标准、立法与司法应用的探讨,以期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未成年人犯罪刑罚适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未成年人犯罪主体的特殊性,对未成年人犯罪主体适用无期徒刑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未成年人犯罪可以适用罚金刑;应修改累犯制度,一是延长累犯中的期限规定,二是注意适用从宽处罚规定,三是应设置前科消灭制度。  相似文献   

19.
常秀娇 《南都学坛》2012,32(3):81-85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2007—2009年办理的未成年人和在校生强奸犯罪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青少年强奸犯罪的数量呈直线上升、北京籍犯罪情势严峻、强奸犯罪被害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差等特点。究其原因是多元的,包括中国性教育桎梏以及父母与孩子沟通障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并缺乏正确引导、外来务工青少年"性压抑"、城市管理缺位等。预防青少年强奸犯罪,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发挥教育的预防作用;学校应严抓不懈,专项开展性教育工作;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维护子女的合法权益;监察机关应发挥预防犯罪职能,综合治理青少年强奸犯罪。  相似文献   

20.
以合肥市某未管所为个案,运用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方法,调查了未成年人性犯罪的特征,并从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性教育的缺失、帮伙文化的影响以及大众传媒的不良刺激等角度对未成年人性犯罪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