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中国是多宗教的国家,形成了“和而不同”的宗教格局。本文从“中国文化”的角度论述“中国宗教”的两个思想基础:一是阴阳五行,这种自然主义的宇宙观,表达了“天道和谐”的思想;二是礼乐文明,这种人文主义的人生观,表现了一种“人情和谐”。中国人的宗教意识缘此具有崇尚和谐、重视人文的特点,对于外来宗教或新兴宗教的取舍标准,主要取决于它们是否灵验可信。儒释道的三教合流、民间信仰的多元混杂,颇能体现中国人追求“和谐实用”的宗教观。在宗教冲突时有发生的当前世界,中国宗教的历史经验,尤显珍贵。  相似文献   

2.
关于宗教的几个问题孙英(中央民族大学德育教研室)一、宗教概念西文宗教“religion”一词,源自拉丁文“religare”或“religio”:前者意为“联系”,指人与神的联系;后者意为“敬重”,指人对神的敬重。①中文“宗”,本意为尊崇祖先神灵:“...  相似文献   

3.
新疆高校大学生中存在着信仰宗教的现象。文章分析认为,新疆高校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主要是四个方面:首先是家庭的影响;其次是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片面理解;三是一些人有从宗教中寻求精神慰藉倾向;四是宗教势力对学校渗透的客观形势。文章就这些情况提出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有关“全球伦理与宗教对话”的再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全世界对“世界伦理与宗教对话”问题的深切关注与广泛讨论正方兴未艾。作者针对论者对于全球(世界)伦理“理论不足”与“实际无用”两方面的质疑,作出再反思与回应;并指出未来道德重建的方向,以面对新世纪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本文追述了科学的比较宗教学的历史渊源。这种对于宗教研究的客观态度,产生于最富有人本思想的古典时代希腊。中世纪的基督教学者对于这门学科的发展没有杰出的成就,但也为后人留下了有益的观察和记载;伊斯兰教学者则对于中世纪的比较宗教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文艺复兴和理性时代的学者在中国文化的启发下,提出了“自然宗教”的概念;并对宗教的起源问题提出了接近于历史进化论的解释。19世纪的浪漫派运动修正了理性主义者的理论,强调宗教的内在经验,并把世界宗教的发展置于历史发展进步的阶梯之上,致力于寻找“人类智慧的同一性”。最后,对埃及和西亚、印度古代语言文化的研究和科学的进步(莱伊尔的《地质学原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问世),斯宾塞的历史哲学的产生,为真正科学的比较宗教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新闻报道是柄“双刃剑”。一篇文采飞扬的正面报道,能使一个企业、一个人的知名度无数倍地被放大;而一篇客观公正的批评报道,亦会使一些丑恶现象曝光的同时也令它的始作俑者们“遗臭万年”。新闻报道的影响力的确如此。但如何运用这柄具有“双刃剑”魔力的利刃,让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向着服务大局的方向辐射,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相似文献   

7.
代西方基督宗教伦理思想在纵向经历了一个变动不已的历史演绎过程,从内涵看体现为“以神为中心的自我伦理”、“关注现实的社会伦理”、“面向全球的普世伦理”,三个层面,其本身内蕴着难以解决的理论难题,即“宗教伦理的神学化”与“宗教伦理的人学化”、“宗教伦理的世俗化”与“宗教伦理的神圣化”、“宗教伦理的全球化”与“宗教伦理的本土化”的关系问题,探究并解答这三大难题,乃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8.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是我们党处理宗教问题的一个战略决策。本文在分析了这种“相适应”的重要性和可能性的基础上,着重从我国宗教的特点、现状、特殊优势和现实需要四个方面论述了这种“相适应”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佛教的哲学首先是宗教哲学。宗教哲学所关心的第一位问题是“什么是真实”或者“什么是实在” ,其所以如此 ,因为它更关心的是“如何契合这个实在”。就宗教而言 ,前者关系到“什么是宗教的真实论或实在论”的问题 ,后者则是“如何是宗教的解脱论或者修行论”的问题。解脱是目的 ,修行则是手段。在为求解脱而付诸修行之先的是对于宗教目标的认识 ,认清方向才能修道。因此 ,宗教如果有哲学 ,是为了宗教的修行实践。在此意义上 ,宗教思想先天地就是服务于实践的。实践性是宗教哲学的应有之义 ,这也是佛教哲学与后来从西方传来的理性哲学有所不…  相似文献   

10.
恩格斯科学无神论是19世纪上半叶产生的科学形态的宗教观,其生成和确立过程交织着恩格斯对以往宗教信仰和各种宗教理论的检视性反思。恩格斯科学无神论阐明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的派生本质即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确立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对立关系,在科学和无神论的一致性上对宗教神秘主义和“唯灵论”进行批判;厘清共产主义与宗教原则区别,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无神论的论证。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的完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理论贡献,即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进行科学化的表述;从不同角度阐明了宗教的演化规律,首次对宗教发展进行细致划分,将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研究引向深入;在宗教与社会主义关系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恩格斯科学无神论对我们今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了整个社会和人类观念的深刻变革,新媒体在社会各个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对新闻文化资源的综合使用提出了新要求。重庆新闻文化资源的使用正朝着数字化方向迈进,但存在着信息整合度不高、检索有效性不强、技术运用有限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加强技术攻关,有效整合资源,尤其应当依托"云计算"平台提高新闻文化资源的综合使用。  相似文献   

12.
逻辑的力量在于求信与求真,新闻证实的归纳"求信"与新闻证伪的演绎"求真"都是人类求真思维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新闻求真的逻辑过程具体体现为"新闻发现—验证—新发现—新验证",直至最后新闻发现和确证的自身协调的、完整的过程。但是新闻真实的客观内容与现实疆界警醒我们"逻辑真理性"代替不了新闻的"现实真理性",但也不应拒斥对新闻的逻辑真理性的追问,因而二者必须要在现实的、变动的诸多新闻条件的辩证分析之中获得统一性支持。  相似文献   

13.
乌兹别克斯坦新闻出版制度是在其历史沿袭、经济状况的基础上形成的,苏联末期及独立初期对于新闻出版较为压制,独立之后到安集延事件发生之前,从媒介注册、牌照发放许可、审查制度、信息获取渠道、税收等方面建成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安集延事件后,对新闻业管理较为严格,近年来开始利用媒介管制宗教活动.其目前的出版体制可能会维持较长一段时间,不会轻易发生改变.因为本国国情使然,乌兹别克斯坦在走向西方所谓的“媒介独立”的道路上步履维艰.  相似文献   

14.
戊戌变法时期,时在北京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主办了《尚贤堂(新学)月报》,通过寓言和新闻报道,发表了对中国改革变法的建议,同时也向中国人介绍了一系列西方科学知识。本文通过将这些内容与丁韪良以往著作相比较,发现"科学知识"大部分出自于他二三十年前的出版物中,不但在知识更新上表现出滞后性,而且杂糅着宗教思想,最终这些出于宣教目的的文化和政治建议未能引起读者的关注,故而《尚贤堂(新学)月报》在中国近现代报刊史上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15.
网络媒体的崛起使新闻的生命更加短暂。周报由于出版周期较长,新闻易成“旧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周报要明确市场定位、加强新闻策划、强化深度报道、凸显专业优势,化“旧闻”为“新闻”,让读者闻所未闻。同时。周报应将出版周期长的劣势化转为编辑时间充裕的优势,主动介入“旧闻”,挖掘深层故事,使周报新闻报道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信息社会的发展,使得信息越来越难以被垄断,新闻无法被独家占有,然而对于新闻的解读却可以独树一帜。新闻评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各级电视台节目中,成为媒体宣扬自身独特报道角度的窗口,也成为正确舆论导向的标杆。与此同时,媒体的监督功能也日益发展和显现。然而,在当下,怎样的评论方式更适合于现有体制,如何更有分寸地进行负面新闻评论,都值得我们深思。本文评析了中央电视台《新闻1+1》节目主持人的评论风格,探讨了区别于官方与民间的"第三种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新闻立台和“限娱令”的背景下,省级卫视新闻节目和播出时间都出现了双增长的良好态势。但由于上面受到央视的强势打压,下面又遭到地面频道和省会城市电视台的强烈冲击,省级卫视新闻节目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真可谓在夹缝中求生存。省级卫视新闻类节目的出路在哪里?众多同行都在不懈地努力探索、实践。,不少省级卫视把突破口选择在打造特色品牌新闻专题类节目上,避其央视锋芒,舍弃“大而全”,走“小而精”、“小而专”之路,以差异化的方式参与竞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所指的画面图像信息,是指以视觉形象为主要特征、以再现“正在发生”事实的客观具象为目的新闻信息,包括影视新闻信息和图片新闻信息。作为以再现“正在发生”事实客观具象的画面信息,不仅直接记录“何人”、“何地”、“何事”,“何果”等新闻要素,还能客观地反映新闻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受众而言,画面信息就是一种“新近发生的事实”。这就是画面信息的新闻属性。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我国新闻学界对于"新闻价值"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认识,王中先生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笔者将其概括为四方面的认识,以期对于我国著名的新闻学家王中先生新闻价值观获得更加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20.
新10年以来,在我国的新闻发展中,出现了传统形式的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不断弱化的情况。在报纸新闻中,许多时候新闻评论(言论)甚至出现了缺位。相伴而来的则是:一种"边叙边议"、"又叙又议"、"叙议结合"的"第三种新闻"现象。本文所说的"第三种新闻",是一种以评论为中心组织起来的新闻样式。这种"评论化"既表现在"新闻标题评论化"方面,也表现在"新闻内容评论化"方面。用了差不多10年的时间,"第三种新闻"初步完成了向"新闻评论化"的写作转向,而作为新世纪发生的"第三种新闻"现象,"评论的新闻"要走的路还很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