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精神文明学,有其内在的哲学基础。对精神文明表现的各种现象进行哲学提炼,构成精神文明学的哲学现象学基础;对精神文明发生的内在机理和机制进行哲学研究,构成精神文明学的哲学发生学基础;对精神文明存在的诸多形态进行哲学抽象,构成精神文明学的哲学形态学基础;对精神文明发展的生态条件进行哲学辨析,构成精神文明学的哲学生态学基础;对精神文明创新的多种价值进行哲学概括,构成精神文明学的哲学价值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范英 《学术研究》2003,39(10):83-89
建设文化大省的题中之义就包含着建设较高层次的学术文化.广东用了20年磨一剑之力所创立的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可以说是创新当代岭南学术文化的一种尝试.她所蕴含的先进文化的学科新价值、思想新价值、方法新价值、队伍新价值、服务新价值和效应新价值,则是本文所要论证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建设文化大省的题中之义就包含着建设较高层次的学术文化。广东用了 2 0年磨一剑之力所创立的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 ,可以说是创新当代岭南学术文化的一种尝试。她所蕴含的先进文化的学科新价值、思想新价值、方法新价值、队伍新价值、服务新价值和效应新价值 ,则是本文所要论证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政治文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存在、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的建立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文明学、精神文明学、法学、社会学等与政治文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建立政治文明学,应以马克思主义作理论指导,并从政治学、文明学、精神文明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中吸取学术营养。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明应成为专门之学,其学术理论体系主要有基本理论、主要内容、发展历程三个方面。中华文明学的基本理论至少应包括基本概念、主要特点、少数民族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地位等。中华文明应包含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四方面的内容。龙山文化时代揭开了中华文明史的序幕,夏代中华文明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6.
精神文明是有价值的 ,其价值既具有自足性 (即自在价值 )又具有为他性 (即工具价值 ) ,而衡量精神文明的价值又不能像衡量物质文明的价值那样 ,完全以经济效益为标准和尺度 ,而只能以社会效益为最高标准和尺度 ;同时 ,精神文明建设又不能完全由市场来调节和导向 ,还必须通过政府干预和精神文明建设主体的努力使之健康地发展。面对在我国物质文明大发展 ,并以市场为取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或者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定位在哪里 ,其价值取向应该是怎样的 ,就成为我们必须直面而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的问题。只有明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 ,才会使精神文明本身实现其最大价值 ,精神文明建设也才会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7.
张江 《社会科学战线》2023,(11):147-151+282
阐释论是精神科学的存在论与方法论。阐释论确证:阐释是精神科学的存在形态与生产方式;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一致性、整体性、互生性;知识论与价值论的相融相合。阐释论强调,在公共阐释空间,公共理性与个体理性相互作用,精神科学生产可信念为“真”,且最终为公共理性和实践检验的客观性知识;自然科学亦生产价值,与知识生产相契合,价值之真可确证。阐释论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精神科学面临革命性飞跃,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深度融合,为当代知识与价值生产创造新范式,阐释论应对此做出有效回应,并为当代中国阐释学建构提供观念框架与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
李渭心学仁体论建构于对治理学僵化和王学末流玄虚的时代语境中,是在心学视阈内对理学有限度的回归和对传统仁学与阳明学的融合发展。李渭心学仁体论的内涵包含仁的内在主体性确立、生生之仁、一体之仁、为仁由己等,这种心学化的仁体论建构具有强烈的时代现实感,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理论面向,超越"理"与"良知"的时弊,在心学视阈内有限度回归仁的普遍规范;二、诠释进路,在功夫与事为的心学化诠释中阐发"仁"的丰富内涵,凸显仁体发用的实学特色;三、实践取向,在日用行常中阐发"仁"的实践价值。作为黔中王学代表人物之一,李渭心学仁体论是时代学术思想的映像,也体现了黔中王学的时代关切。  相似文献   

9.
明代中晚期词学主情论与阳明心学生成于同一文化母体,在心学的辐射之下,明代词学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言情说成为词学之主流.而主情论末流趋于俚俗淫靡,直至陈子龙"以情论词"方才有所改观.但陈子龙对"情"的界定也有偏颇之处,其创作与词论始终难以摆脱词为艳科的传统窠臼.明代词学主情论的流变,体现了明人对词学可贵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0.
郑杰文 《文史哲》2006,(1):59-65
《墨子》引《诗》与“汉代四家诗”各本相应篇章对校,有40%左右的语句差别、10%以上的字词差别,另外还有名称、章次、句次差别等,这说明在《墨子》成书与流传的战国时期,《诗三百》有多种版本在流传。墨家引《诗》,遵循着“以《诗》为史”和“以《诗》为训”的《诗》学观念,论《诗》时没有“以《诗》为教”的《诗》学观念;这与儒家解《诗》论《诗》时所奉行的“以《诗》为教”的《诗》学观念不同。由此可以看出,与儒家《诗》学观属于孔子开创的“诗教《诗》学系统”不同,墨家引《诗》解《诗》论《诗》所展现出的《诗》学观,应属于传统的“历史《诗》学系统”。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态势下的当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对当代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研究全球化态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和内容,寻求其中新的策略和规律,对于卓有成效地推进当代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传统理论多从思想道德方面论述社会精神文明 ,这是对精神文明量的视角考察。本文以质量统一视角从历史演进、建设手段、精神文明的传统与现代的本质区别等方面对精神文明进行考察 ,认为 :法律含量日益提高是精神文明历史演进的逻辑规律 ,法治主导是区别精神文明传统与现代的首要标尺 ,依法建设是实现现代精神文明的根本途径 ,进而得出结论 :法治是现代精神文明的最高体现。  相似文献   

13.
<正> 范英主编的《精神文明学论纲》近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究的一部力作.笔者认为,该书具有如下几个较为鲜明的特点:首先具有完整的系统性,视野开阔,探讨全面.精神文明学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倡导建立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论纲》首次形成了精神文明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纵观《论纲》全书,可划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总论(包括第一、二章),阐述了精神文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作者认为,精神文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主体精神的形成、发展及其同客体存在交互作用的科学,具体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研究人类社会精神文  相似文献   

14.
博大精深的船山学有一条清晰的主线:以宋学为宗。继承周敦颐、张载和湖湘学派的思想传统,以诚论性、性气合一、道器合一。从而纠正了程朱理学以理论性,性气分立的性理之学。并且在理欲关系、人性善恶等一系列人性哲学、道德哲学问题上对程朱理学进行纠偏,形成与理学和心学都不相同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15.
论生态文明与绿色精神文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文明是反映精神文明状况的一面明镜。生态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生态文明对于保证人的身心健康 ,满足人的审美等精神需求 ,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帮助人们建构科学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充分吸纳生态文明内容的精神文明是充满绿色的精神文明。创建绿色精神文明需要观念和制度的保证系统。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公共道德得到了足够地张扬,随着其自身人格化的成长,不仅丰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也提升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其自身构建与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公共道德人格化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作为灵魂,任何一个积极的案例都从一个角度或侧面,完善着其自身乃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行为指导与思潮引领等方面起到了支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朱熹的《论语集注》从义理上分析了孔子的为学思想,突出了孔子的"为己之学",并表现出其为学的切己性和实践性特征。本文基于朱熹对《论语》从性论和工夫论的解释,分为学源起及依据、为学特征及要求和为学境界三部分论证孔子的为学思想,体现了其为学思想中的主体性意识,以及其"下学而上达"的夙愿。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已经进入到制度建设的时代,即与市场经济机制 基础上的社会生活相适应的社会管理和调控的制度的建设。为此,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 方法对制度的本质和作用进行世界观高度的分析,提出社会运行过程必然包括规律、机制。 制度和实践活动四大要素的观点,认为制度就是人在一定载体基础上设置的由目标定向的 相互关系之中的社会限定,在此基础上指出精神文明建设的保障制度的重要性,并具体讨 论了精神文明建设保障制度体系的投入规划制度、领导考核制度、法规强制制度、检查监 督制度四个子系统。  相似文献   

19.
人类精神文明新形态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求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又要凸显精神文明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从主要内涵上看,人类精神文明新形态可以从“人民关切”与“人类关怀”、“文化品格”与“思想指向”、“现实状况”与“未来空间”等维度进行阐释,展现出要素构成的多样性、根本性质的超越性、发展样态的融合性、价值追求的普惠性等显著特征。针对人类精神文明新形态蕴含的独特精神特质,需要形成覆盖精神生产、精神加工、精神传播、精神消费等方面的逻辑链条,谱写人类精神文明新形态的辉煌篇章。  相似文献   

20.
刘林静 《理论界》2023,(6):53-57
王阳明儒家立场的最终坚定经历了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儒家立场的认同意识使王阳明自觉承担起对儒家圣人之道的传续与发扬。基于儒家立场,王阳明坚定孔孟之学的正统地位,但在认同自韩愈乃至程朱理学的道统论的价值基础上,王阳明亦提出了心学视域下道统意识的独特价值:“颜子没而圣人之学亡”。这一观点看似与“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的传统道统论有所出入,然其对颜子的认同并非意图撼动程朱的理学道统论,因为认同意识和弘道意识是儒者的共识,而问题往往出现在学派之间正统意识的对抗上,但这种互相压制批评的学派之争却恰是王阳明所极其反对的,因此其对于颜子的认同并非意图撼动传统的理学道统论,而是为了抵抗当时记诵辞章、训诂考据、追名逐利的为学风气,希冀复归儒家圣人之道的真正价值与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