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布努瑶是瑶族的第二大支系。文章选择学界关注度较高的密洛陀古歌、原始宗教信仰、族源三大主题对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布努瑶研究成果进行回顾,认为从世界瑶学研究来看,布努瑶研究起步较晚,成果有限,没有形成学术团队,其学术价值有待发掘。布努瑶研究是世界瑶学的下一个突破口,今后应着力于探讨布努瑶在瑶族中的地位和代表性,布努瑶在历史上的迁徙时间和路线,布努瑶的族群认同及其变迁以及布努瑶与壮族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蜡染工艺的独特加工方式、染料中种类齐全的草药配方以及对人体的特殊功用等方面,分析论述了苗族传统印染工艺的科学性和保健价值  相似文献   

3.
苗民族的性格,是苗民族人民内在的共同的心理素质在态度、行为上以稳定的形态表现出来的民族的个性特征;它记载着苗族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心迹,反映出苗族人民在对待自然、社会、历史、宗教等诸多范畴中所表现出来的传统的见解;以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极强的民族内聚力托起民族精神;以勤劳、勇敢和聪慧的品行显示民族品格;以深沉质朴、谦逊重礼的行为展示民族风范。本文试对苗族性格作一剖析,意在探索苗族人民丰富的内心世界。一苗民族性格是苗族全体成员在长期共同的生产斗争、社会斗争中形成的,是传统文化的心理表现形式。(一)…  相似文献   

4.
苗族与楚国关系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的古代文明是由境内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以《诗经》为代表的北方黄河的中原华夏文化和以《楚辞》为代表的南方长江中游蛮夷的楚文化。同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精华,并对中国文化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根据我国南方、北方和东部沿海已发掘的新石器文化遗址类型的分布状况,考古学界、史学界在80年代初发表了探讨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发祥地的文章,认为:长江中下游与黄河中上游同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长江中下游的自然条件远比黄河中上游更适宜于古代人类的繁衍生息。所以说,我国古代文明是三大集团即黄河中上游的华夏集团、长江中下游的苗蛮集团和东部沿海的东夷集团所共同创造。苗蛮集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独特的文化积淀影响着这个民族的方方面面。苗族巫文化对苗族舞蹈的产生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在巫文化的影响下苗族舞蹈可视为不同形式的巫术行为。二、舞蹈是苗族巫术鬼神观念的载体。三、苗族巫文化体现于苗族舞蹈的内容与形式中。  相似文献   

6.
<正> 民族地区的禁忌是人们约定俗成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生活准则.湘西苗族禁忌是苗族习惯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民族内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和强制性.它对于形成优良的民族道德风尚,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湘西苗族禁忌习俗几乎涉及到生产、生活、精神文明等各个领域.反映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关系.因此,认真探索湘西苗族禁忌习俗对于进一步认识苗族的社会历史、经济、文化、哲学、艺术、宗教,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促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各民族以不同的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多样化和多层次结构。在与“中国文化”相对应的宏观意义上,各民族又组成了具有统一特征的“中华民族”。在这意义上,“民族”的概念标志着一种文化的现象,而并非自然的,即人种的现象。因此,在“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这样的统一框架内研究苗族,就属于文化人类学而非体质人类学范围,并且亦有别于在“世界文化”的框架内所进行的中西比较、中印比较等层次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一 楚的兴起很早。按《史记、楚世家》:“季连,……其后中微,……或在蛮夷”的记载,楚的先人是属于南方苗蛮集团的部落成员,不仅中原诸夏一直把楚国当作蛮夷之邦对待,称其君民为楚蛮、荆蛮或芈蛮;就是楚国的君主对中原诸夏,也往往以蛮夷自称。楚建国于江滨,大约在夏禹征三苗之后。《书、尧典》“窜三苗于三危”的“苗”,就是《诗·采芑》“蠢尔蛮荆”的蛮。在古史记载中,可以找到以下几个例证:  相似文献   

9.
苗族鬼神文化的负面影响表现在 :一、在“灵魂转体”基础上形成的安魂、喊魂、招魂以及“攀胎”和“十保”等转灵巫术把人的行为引向了歧途 ;二、为沟通神人世界而造就的低贱使者无常和蛊婆 ,是对人的做人资格的粗暴剥夺 ;三、在宿命观念下导致的神判高于人判、高于公正的法判 ,意味着神对人的思考能力的剥夺、人的思考能力的自我丧失。  相似文献   

10.
试论苗族先民的天人观雷安平"天"与"人"(或称"天道"与"人道")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对古老而又及其重要的哲学范畴。古代中国哲学就是围绕"天人之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在先秦与西汉时期,天人的问题竟成了当时哲学讨论的中心课题。苟况在吸收了古代朴素的...  相似文献   

11.
试论湘西苗族婚恋自由的相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古今文人学者对湘西苗族青年婚恋自由的种种描述,重点论证了这种婚恋自由的相对性,指出这种自由其实是表面的、相对的、有条件的自由.因为这种自由要受到宗族、通婚圈的限制,受到父母、叔伯、兄长的干预,受到舅表优先的限制和习惯势力的影响,受到男方财力等经济因素的困扰,以及族际通婚的种种制约,所以说,湘西苗族青年男女间的婚恋自由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是与同一地区的汉族及土家族相比较而言的,绝对的自由是没有的,"奔婚"现象至今存在也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2.
试论苗族鬼神文化的世俗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表达思想、情感和欲望的独有形式,有的直观朴素、有的含蓄深沉、有的则隐蔽地附会在宗教式的鬼神文化观念中,在鬼神世界里寻找为自己表现所需的“天意”和“神由”。对于苗族人民来说,他们更习惯于后者,鬼神世界尤如一个窗口,从中我们窥到了苗族人民对现实人生的种种世俗性想法、欲望和要求。苗族聚居的地区敬神把鬼之风相当浓烈。在苗族人民心目中,鬼与神都是隐藏在大自然背后的神秘力量,它从自然物中幻化出来,而且具有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它主宰着宇宙万物、人间的凶吉祸福。换句话说,宇宙万物的兴衰更迭,人…  相似文献   

13.
古人云:“入乡问禁”、“入乡随俗”,这在少数民族地区尤被尊重。为什么要问禁、随俗呢?原来民族地区的禁忌就是“法”。违禁被看成是违法。同样,民族风俗习惯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准则,败俗也被看成是违法。只有问禁才能知法,只有随俗才是守法。湘西苗族禁忌是苗族习惯规约和行为规则,是苗族习惯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区域性的苗家意志的反映,并通过管理机构确认的、以禁忌形式出现的习惯法,具有约束力和强制性。  相似文献   

14.
试论湘西苗族信仰的宗族意识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苗族信仰的宗族意识大致可以从这样四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以宗族为祭祀单元;二是跨宗族的个人交往不得与本宗族的信仰互相冲突;三是个人的社会生活也必须与宗族信仰合拍;四是个人荣誉感来自于本宗族的宗教信仰并与本宗族信仰相关系。一般说来,不管是在哪一方面,苗族信仰都强调要对得起宗族的祖先,不要冲犯祖先神。我们可以从苗族信仰的宗族意识上看到苗族的图腾祖先崇拜意识的投影。  相似文献   

15.
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特点,也是该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之一。然而习俗并不是一成不变,它有其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受该族生存条件的限制。又受该族社会的制约,还与该族与友邻民族的交往有关,更是该族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的直接产物。一句话,是一系列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黔中苗族的牛祭习俗是该民族的主要习俗之一,它毫不例外地也是上述各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索黔中苗族的牛祭习俗的变化和发展,有助于我们对于苗族社会历史的研究,有助于指导当前民族地区  相似文献   

16.
试论苗族经济发展及其受汉民族的影响王慧琴苗族是我国古老民族之一,历史上早就与汉民族交往并结下了亲密的关系,苗族的经济和文化无处不受汉民族的影响。同时,苗族的经济和文化对汉民族同样产生渗透与影响。本文仅就解放前苗族经济发展及其受汉民族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  相似文献   

17.
试论苗族服饰花纹图案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等服饰以其绚丽多姿、工艺精美而获得世人赞誉。苗族的服饰美,又集中地体现在花纹图案上。这些花纹图案大多绣织于衣服最引人注目和最容易磨损的部位。既增强衣服的耐磨性,起到保护的作用,又增强服饰的装饰性,使人得到美的感受。从审美角度看,这些花纹图案反映了苗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从艺术角度看,凝聚着苗族民间艺术智慧的结晶;从社会发展角度看,记录了苗族人民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些花纹图案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对研究苗族的文化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花纹图案的色彩色彩是生活的音符,…  相似文献   

18.
中国苗族人和谐的社区生活是苗民族繁荣发展的基础,而这种和谐的环境又与苗族生命观联系十分紧密。是他们的泛生命意识造就了和谐的自然生存环境,造就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文化环境,由此,创造了和谐的社区生活。  相似文献   

19.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族贾理”,被称为苗族的《百科全书》,它蕴藏丰富的哲学、法律、教育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思想,又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文章仅从“苗族贾理”社会管理的主要思想,即对管理者的要求和管理;教育为先、预防为主的管理;对违反社会伦理道德及“犯罪”惩处的管理等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20.
苗族的自称与荆地蛮夷、熊绎之关系石宗仁一个民族的称谓,可分为自称和他称。自称不仅是民族意识最浓缩的凝聚,而且还是该共同体最稳定的要素。在一定的意义上说,自称与该共同体同在,如果民族自称消失了,很难说该共同体还存在。所以说.民族自称标明该共同体的存在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