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一地域的不同乡村聚落有着相似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由于民族发展历程和社会结构的分异,不同民族的传统乡村在结构形态上表现出多样化。文章基于人类学与社会学的视角,选取东北地区不同民族的传统村落,运用空间句法的图示与量化分析方法,针对其乡村组织结构与生活空间层次进行比较研究,从中探讨不同民族村落形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结论显示,受多因素协同互动影响,各民族村落结构组织方式形成不同程度的差异,决定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族群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以及针对社会变迁做出的适应性调整,此部分也是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的内涵所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中国传统村落、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绩溪县湖村为例,关注如何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来促进传统村落这一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首先分析了湖村村落物质空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接着阐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与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的关系,再梳理政府、企业和社区三个层面村落物质空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结合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的湖村物质空间发展策略,最后提炼出构建"人—村—遗"一体化的发展策略、完善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加强以生态博物馆理念为核心的村落内涵建设及建设以特色产业为媒介的多方参与体系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白淑军  张雅迪  倪丽丽 《城市》2022,(10):25-33
传统村落是承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传统村落日渐衰败,保护治理工作迫在眉睫。笔者结合相关政策文件、冀中南传统村落的特性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手段,针对冀中南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治理的现实困境,以及冀中南传统村落空间集聚分布、文化同质性高的特点,在片区式保护导向下,引出“更新—治理—振兴”的逻辑框架,以更新为初衷、治理为抓手、振兴为目的,提出相应的规划保护治理策略,以期打破冀中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中历史文化传承度低、区域组织管理混乱等壁垒,激发传统村落的活力,带动整个片区发展,实现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以来,在我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过程中,乡村空间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并且随着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产业结构转型,未来乡村社会结构的实体空间还将受到更广泛的影响。乡村发展和村落保护成为了现实矛盾。本文通过对当地村民的实地调研和逻辑回归分析的数据处理手段,提出一种量化村民对于当地“传统”空间认知的方法。同时进一步厘清乡村建筑“风貌”、建筑质量和建筑建造年代等建成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乡村标志性历史要素对于乡村传统空间塑造的影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绘制乡村居民“传统空间”的认知图谱。研究对于探索村民认知传统空间的方式、了解村民认知下的传统空间特征、以及寻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村民最为关切的传统空间的思维路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为村落发展和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传统村落是我国地域文化和农耕文化沉淀的载体,也是我国最主要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在其不断变化的进程中,留下了见证历史和时代的烙印。历史遗留等因素已经给传统村落留下了岁月的伤痕,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传统村落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在这样两面夹击的情况下,传统村落每年都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小村落向周围村落合并,原有村落不复存在。文章以第三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夕阳乡一字格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一字格村的现场实地踏勘、走访和拍照记录、资料整理,分析一字格传统村落在现在大环境下所面临的逐步没落的问题及原因,并就此类问题总结,以探求一些疗伤之法。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对冀中南传统村落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信息分析功能对其进行村落集聚度分析,得出冀中南传统村落呈"大集中、小分散"的集聚型空间分布特征的结论,并结合文化价值、交通现状及区域资源进行片区式保护可行性分析.进而依据相关政策、村落集聚度及文化资源的差异性对邢台区域进行片区划分,以王硇片区为...  相似文献   

7.
在如今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民族村落正处于艰难的转型时期,古村落旅游发展建设以其高效而便捷的收益方式逐渐渗透与取代着原有的村落结构与生产生活方式,如何平衡居民、游客之间的冲突与地域文化感知差异,使传统村落空间从根本上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实地调研考察,以认知地图法采集居民、游客的地域景观节点主体感知度进行对比分析,并选取了不同半径下的标准化角度整合度与标准化角度选择度两个句法变量值与人群感知度进行相关性分析,揭示对人群感知解释度最高的句法分析半径。在此基础上分析羌寨空间与人群感知之间存在的偏差,最终基于主客体偏差提出传统民族村落的可持续发展见解。  相似文献   

8.
传统乡村聚落根植于农业文明,是我们民族重要的文化根基,其选址与布局、空间组织及形态等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创造出了尺度宜人的空间结构、多义的空间功能、丰富的景观序列和贴合自然的空间变化。在当前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许多传统村落消失了,很多乡村"城市病"的愈演愈烈,这不是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发展的应有之义。本文从聚落形态与空间功能、聚落肌理与空间尺度、聚落格局与景观变化等层面对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进行解析,以河北省磁县徐家沟传统村落改造规划设计为例,从传统元素的恢复与文化重建、空间形态与聚落肌理的构建、叙事景观的提炼与空间延展、传统空间与现代功能的结合等四个方面对传统乡村聚落的改造进行实证研究,并从地域文化特征与乡土环境特色的保持、公众过程的参与和成果的共享等方面进行了延伸探讨,力求为传统乡村和传统文化的复兴寻找到内生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传统村落是中华历史文脉传承以及我国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受社会发展和城镇化推进等因素影响,我国传统村落发展缓慢、亟待振兴,近年来国家尤为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笔者基于片区式保护与乡村振兴视角下传统村落更新利用的关系,选取传统村落高度集聚的冀中南地区进行片区式保护可行性分析,通过实地调研与数据抓取划分传统村落保护片区,总结传统村落现状及其片区式保护面临的困境,提出打造魅力、活力、绿色、宜居的传统村落保护片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丽水地区172个传统村落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对其地形地貌、人口规模、产业类型、历史文保进行分类别分析,概括了区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同时,依据实地调研与走访,总结得出村落空间拓展模式类型主要以分离式、顺延式、混合式为主,村落水系格局基本呈现穿越式和环绕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传统村落在丽水发展过程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探讨传统村落保护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在研究《中国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和实地调研西南山地村落的基础上,针对山地传统村落保护评价的模糊性,对现行评价体系进行调整和补充,建立了山地传统村落保护评价指标因子集,利用具有严密逻辑性的数学方法合理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效结合,确保了评价指标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客观性,最终确立了山地传统村落保护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2.
崔卫华  王之禹 《城市》2017,(11):71-79
笔者利用发生学和实地调研方法梳理甄别现存保护完整的中东铁路遗产,共确认中东铁路大连支线遗产数量为22项,并根据遗产在中东铁路工程系统中技术价值的差异,将其划分为中东铁路工程性遗产、 中东铁路工程相关性遗产以及中东铁路衍生性遗产.综合运用GIS相关最邻近点指数、 基尼系数、 不平衡指数、 连接度指数和通达性指数一系列测度方法,从而揭示中东铁路大连支线遗产的总体空间结构与联动特征.研究发现:一是总体空间结构上遗产呈强聚集形态,其中不同类型的遗产在空间结构上呈现出不同特点,中东铁路工程性遗产点呈均匀形态、 中东铁路工程相关性遗产点呈强集聚形态、 中东铁路衍生性遗产呈弱聚集形态.二是通过空间连接度分析可知,目前遗产分布的空间网络已趋于环网型,但尚未成熟,有待改善.三是通达度测度显示,68.18%的遗产通达度指数低于平均值,表明市区内遗产的空间通达度较好,彼此之间联系便捷,具有良好的联动条件与联动潜力.  相似文献   

13.
针对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过程中其街巷界面形态出现同质化、雷同化、商品化等问题,基于冀南山区内与等高线平行、垂直、斜交三种类型的传统村落主街界面形态数据,采用分形理论、数理统计学等相关分析方法,量化描述了冀南山区传统村落主街底界面与侧界面的形态规律及其组构方式,总结出与一定量化参数区间所对应的传统村落主街界面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4.
邵继中 《城市观察》2015,(5):156-165
论文对城市地下空间形态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地下空间总体轮廓的描述、概况、分类及比较基础之上,寻找相关要素之间的联系与组织。研究概括出轴心结构,放射结构和网络结构这四种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演变的空间结构成为地下空间形态关系中的重要特征,而根据地下空间资源合理确定的浅层、次浅层、次深层、深层竖向布局则充分体现地下空间不断向下延伸的特性。  相似文献   

15.
空间生产不仅是物质空间的再生产,也是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以广州市猎德村为例,对全面改造村落后村民与租户两类社会群体的空间活动与社会交往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引入空间测度量化分析方法,探究空间与社会关系的耦合关联。研究发现:城中村改造后形成了"传统遗存/再造空间"与"重组现代空间"两种空间类型。前者属于非符号化空间,有助于延续原住村民的社会记忆与社会联系,具有排他性;村民依然有较强的心理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社会较融合且个体间的社会联系较强,属于强势群体。后者是社区主要的公共空间,具有非排他性,但这类空间并无任何情感寄托,空间使用者很难在其中找到心理归属与文化认同,也难以实现社会关系的凝聚,新搬迁进入的社会群体出现"社会原子化"特性。两种空间类型导致社区出现空间异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对新疆吐鲁番地区生土村落民居进行地域性解读,选取鄯善县吐峪沟乡洋海夏村典型新老村落民居进行对比分析,在介绍村落区位气候、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完整呈现古村民居的建构材料、平面及主要功能布局情况,总结其乡土营建智慧和村居更新中的问题,分析得出新材料的引入、功能生活的"现代化"转型及平面形态的固化生长是地域乡土村落更新的主要异化表现,并以此为基础,对当下新农村建设与保留传承多样性的生土村居特征协同之策进行探索思考。  相似文献   

17.
李小寒  李泽新  于林 《城市》2016,(11):39-43
传统村落是承载我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基石,其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笔者借助文化生态学的理论观点,对社会文化和自然生态间的相互作用及演化关系加以剖析,提出针对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可持续的发展原则.以重庆凤阳传统村落为例,通过对其自然、 人文要素的调查研究,提出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系统的构成内容,并从物质要素、 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3个方面分别提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规划及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8.
川西地区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受藏传佛教影响,聚落形态多为多处村庙结合布局。选取16个典型寺庙影响型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分析村寺格局和形成机制,此类村落分为中心型、混合型、相邻型、分离型四种,重点从村落选址、村落形态、街巷形式、建筑布局四个方面解析此类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三农问题"的愈加凸显和对"乡愁"情怀的愈加关注,近两年乡村规划以及乡村建设成为了行业的热点,但追问下来,物质空间的更新改造终究针对的是现象而非基础。各地数量众多的传统村落,无一不是社会组织在物质空间建造上的投影,而当今传统村落的凋敝不仅与产业有着密切的关系,更与乡村社会的变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只有以村庄社会组织建设为支撑基础,村落物质空间的更新建造与之相对应,乡村规划和乡村建设才能得以有效和持续地开展,而非为寄托城市人"乡愁情怀"的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20.
西藏传统村落因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而极具保护价值,随着十九大以后新型城镇化的继续推进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如何实现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进一步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拉萨市贾热村为例,从贾热村的物质和非物质特征出发进行研究,总结村落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西藏传统村落相应的保护和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