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峨边彝族自治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日益凸显,在有限的国土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上,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土地资源利用低效化、生态质量退化等多维生态和社会问题交织并存,单一要素、单一手段的土地整治模式已难以解决乡村国土空间综合问题,本文旨在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理念,以乡村振兴为目标导向,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统筹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乡村生态保护修复、乡村历史文化保护、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地质灾害防治等综合整治,优化调整“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和布局,实现国土空间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探索民族地区国土空间治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曾坚  贺蔚杰  曾穗平 《城市》2023,(5):10-18
国土空间的科学规划及综合治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随着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如何发挥技术的支撑作用,科学协调不同类型国土空间规划的关系,是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应用系统思维及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式现代化、国土空间规划及人工智能技术的相关关系做了深度解读,提出了基于多源数据的“五位一体”国土资源统筹调配策略;总结了基于智慧韧性目标的生态保护方法,明确了城乡规划多要素系统协同优化目标,梳理出多源数据在国土空间规划应用的关键路径;从国土空间优化、城乡重大基建统筹规划、国土空间的智慧治理、生态保护与空间资源统筹调配等方面,构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导向的国土空间规划理论。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快速推进中国式国土空间规划的现代化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海岸带地区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国土空间专项规划,对理顺沿海城市海陆统筹协调与空间保护利用等诸多现实问题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但现阶段海岸带地区国土空间规划仍缺乏基于海陆统筹的系统性、标准化功能分区体系及针对海陆全域及海陆相邻地域功能冲突空间的优化调整方法。本文以秦皇岛海岸带地区为实证案例,基于功能主导、尺度适应、海陆统筹三大原则,构建海岸带地区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体系,并以此建立海岸带地区国土空间现状功能分区;以“农业—城乡—生态”功能为导向,构建了面向未来的海岸带地区国土空间功能适宜性评价体系;在基于“现状—规划—适宜性”功能冲突区域、海陆相邻功能冲突区域识别的基础上,建立了海陆功能分区优化与调整方法。本研究可为海岸带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体系与技术路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与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县级国土空间规划作为"五级三类四体系"中侧重于实施的重要层级,其核心内容是实现对全县域、全要素、全过程的空间管控。本文从四川省大英县实践探索的角度,对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总体规划编制中基于县域发展战略导向的"优地优用"策略、基于县级尺度的五律导向研判评估策略、基于县域发展供需导向的留白控制策略以及基于县级层面服务于规划管治的技术支撑策略,为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提供了一定的技术范式借鉴。  相似文献   

5.
国土空间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互动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相对稳定的空间要素及关联模式。在数字时代,如何进行不同业务线下的国土空间多模态更迭映射,将各业务环节的信息进行关联,追踪空间的稳定性传承要素及其内在联系,从而实现多数据系统的关联互通,破解“数据烟囱”“信息孤岛”问题,实现业务协同和全生命周期监管,是国土空间治理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本文尝试运用数字孪生空间结构技术对国土空间稳定性要素进行识别和提取,运用大数据空间分形异构技术进行要素识别,运用人工智能空间图谱重构技术进行各要素重组,以数字化空间图谱的形式挖掘空间、业务深层次关系,实现多元要素之间的协同,通过区块链空间追溯反衍技术进行要素追溯,将自然资源系统业务与国土空间全域、全要素进行数据整合,形成多元关联信息库。此外,本文开展国土空间治理传承研究,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实时追踪国土空间要素状态,提升国土空间治理在全过程中的科学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李和平  林涛 《城市》2023,(5):99-104
约束城市扩张、全域全要素管控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目标。城市边缘区承担着城市建成空间和生态空间内外要素、能量的渗透功能,围绕城市边缘区构建稳定的生态格局,是国土空间可持续管控的关键。本文遵循“源地识别-阻面计算-廊道识别”的基本逻辑,尝试采用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结合Linkage Mapper工具,建立渗透城镇开发边界内外的生态网络,建立复合城市发展诉求、契合“建成区-边缘区”生态格局的城市国土空间格局,进而提出“结构刚性”与“形式弹性”结合的管控方法。以贵州省习水县为例,对本文的方法进行实证。本文提出基于生态格局构建的国土空间规划优化、管控路径,可为保障生态安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国土空间可持续管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规范实施和监督管理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23〕10号)。《通知》出台基于怎样的背景?有哪些规范要求?地方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实施要注意哪些问题?围绕这些问题,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负责人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8.
<正>2020年,自然资源部印发《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其中明确提出应“根据生态系统退化、受损程度和恢复力,合理选择保育保护、自然恢复、辅助再生和生态重建等措施,恢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1]。生态系统恢复力水平是一项受社会、自然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复杂综合指标,可以反映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演变之间的调整适应关系,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基础调查、工程布局、修复后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恢复力”一词源于英文Resilience,  相似文献   

9.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7年的58.52%。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带来了地表植被破坏、城市洪涝灾害、水土流失、土壤污染、黑臭水体等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因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等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的滞后,生态环境的改善工作依旧面临着挑战。研究结合当下自然资源部及国土生态修复司成立,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的背景,通过对德国生态修复历程的梳理,总结德国生态修复体制建设的经验,从政策层面、规划层面、地块修复层面对我国生态修复规划体制建设提出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吴良镛先生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既为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构筑了框架,也提出要有目的有重点地运用相关学科成果进行融贯的综合研究。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提出"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出进行多学科交融研究。因此,作为国土空间规划重要基础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需要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生态、灾害等要素和区位条件,确定国土空间内进行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等的适宜程度。本文主要以青岛市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实践案例,在客观真实公正地摸清资源环境资源本底条件基础上,研判国土空间开发利用问题和风险,明确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的最大合理规模和适宜空间,落实不同主体功能区规划背景下的战略引领,以期支撑青岛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人居环境视角下的城市生态空间评价体系,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从生态服务价值、空间使用功能、城市特色空间塑造三个方面对株洲市中心城区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一、研究区生态空间的生态服务总价值为21 697.73万元,其中空气净化服务价值最低,是空间生态服务功能提升的重点;二、研究区空间服务功能良好,综合得分为64.94,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态空间类型单一、游憩空间所占面积较少、生态空间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需加强;三、研究区"山—水—城"整体联系性良好,具有地方特色空间,但分布不均,且对历史文化景观要素的使用较少。  相似文献   

12.
建立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现“多规合一”是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为支撑新阶段高质量发展,如何构建国土空间高品质发展新格局成为国土空间规划关注的重点问题。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为研究对象,立足现状—战略—空间—布局的技术逻辑方法,从生态优先的视角,探索生态型小城镇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国土空间规划策略。通过分析隆安县作为国家生态移民搬迁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的典范意义,识别隆安发展现阶段发展的背景与优势,提出从构筑生态本底保护、区域协同发展、生态产业构建及空间格局优化角度为隆安县筑牢生态底线、推进绿色转型发展提供国土空间规划方案支撑,实现国土空间保值增值。本文探讨生态格局引领小城镇高品质发展的规划策略,以期为我国西南民族地区小城镇绿色转型发展提供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一、引言生态保护修复是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和国家生态安全战略的应有之义,是党中央站在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提出的未来一定时期重要的改革举措和重点工作,也是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通过精准识别生态问题、合理制定生态修复目标、统筹谋划生态修复任务,是科学、  相似文献   

14.
绿色基础设施是支撑生态系统可持续运行的重要保障,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势必对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更具要求。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区存在生境破碎、生态脆弱等困境,尤其在经济水平与地理环境双重制约下,如何高效利用现有资源条件构建绿色基础设施以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仍具实践困境。论文基于国土空间规划全域全要素视角,以西藏索县为例,通过形态学空间格局、电路理论等方法,识别区域景观要素及生态源地,筛选廊道与战略节点对格局结构进行优化,并结合研究区实际探索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思路。研究结果能够为研究区生态修复与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提供实证依据,亦能为其他高原寒地城镇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李晓芬  陈小奎  李洪远 《城市》2007,(10):41-44
自20世纪50年代,城市水域空间的规划与改造就成为国内外城市景观规划和生态建设的一个热点.与传统的以单一水域治理为目的的河道规划不同,现代城市水域空间规划强调以生态理论为依据,将水体、堤岸、湿地、植被等诸多要素统筹考虑,进行防洪蓄水、生态恢复、休闲娱乐、经济开发等综合规划.近几年,在国内多个城市,以河道改造为主的城市滨水区开发,成为城市景观设计和生态规划的焦点.  相似文献   

16.
主体功能区是实施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的重要政策工具。本文运用国土空间的"区域"和"要素"特征认知,对我国主体功能区的理念认知和规划实践发展进行梳理,认为主体功能区无论是思想理念、划分对象还是实施手段都紧密围绕"区域"型国土空间的定位来展开。以"区域—要素"统筹视角进一步分析,发现规划实施过程存在"区域—区域"衔接不足、"区域—要素"传导不畅等问题。未来其制度的完善重点应从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优化现有区划、加强绩效考核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7.
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到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总体要求,再到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路径指引,党的十八大倡导和规划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十八大更明确提出"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  相似文献   

18.
以现试行的"双评价"技术方法对市县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时,往往出现评价出的农业生产适宜与城镇建设适宜用地重叠,难以支持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土地用途管制落地实施的问题。针对该问题,本文受启于具有"自然的经济体系"之誉的生态学与经济学的共源关系,运用基础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原理,厘清土地覆盖资源供给与土地利用需求的多对多关系,解译出对土地覆盖资源利用的五大原则,提出"以追求正外部性为准则,以反映自然生态状况的土地覆盖资源供给和承载人类社会需求的土地利用之间的供需均衡为目的"的市县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自然经济学路径,以保障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土地用途管制落地实施能充分发挥土地覆盖的生态功能,并在"产权"清晰中可持续管理运行。  相似文献   

19.
雁栖湿地恢复项目是天府文创城的生态核心,是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落雁河现状存在枯洪期流量差异大,洪水期泥沙含量大,内涝严重等问题。借鉴自然湿地的生态系统结构、特征进行生态修复设计,对雁栖湿地项目区内的落雁河干支流河道和周边场地的湿地系统进行修复重建,构建完善的"林水一体"的植物群落和生境空间,重建"丘区河流湿地+面状扩展湿地+小微湿地群复合体"的天府特色湿地系统。实现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生态涵蓄、生物多样性保育等功能,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空间。  相似文献   

20.
对绿道规划方法的研究已成为景观生态学、城乡规划学以及风景园林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热点。在现有对绿道规划研究过程及成果中,重点聚焦于对绿道的历史及发展、旅游及休憩功能以及绿道使用者行为与需求的分析,对于绿道对城市生态功能的影响关注较少。当前,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过度的开发建设活动使得城市的生态本底不断破碎化,进而导致城市的生态功能退化严重;城市绿道是重塑城市生态本底,提升城市生态功能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成都市为例,运用景观格局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的技术方法,以城市发展导向变更的时间段为节点,分别从2000年、2008年以及2016年对成都市的生态本底进行定量分析。提出以提升生态功能为导向的绿道规划方法,探索构建同步提升城市美观与生态服务功能的规划路径,其研究结论对于综合型、多目标、市域尺度的绿道系统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