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旨在实现乡土文化的复兴、促进中国乡村的发展、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又一次体现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问题的重要性,贵州省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方面做了不少尝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究。笔者以高荡村为个例,通过对它的实地考察与研究,并借鉴国内外乡村建设成功的案例,总结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普遍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治理主体经历了从一到多的过程。为了提高乡村治理的持续动力,如何实现乡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值得深入探讨。选取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凤和村与非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龙山塘村作为案例,通过实地调研对两村进行比较分析;从协同治理理论出发,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与中国实际情况整理适于本研究的分析框架,研究协同治理模式及机制。研究发现,凤和村属于强劲外生资本介入模式,经济实力的强劲使得协同治理进行得较为顺利,清晰有效的协议是其首要保障;龙山塘村则是较强内生实力支撑模式,各主体之间的协同治理趋于本土化。本研究为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对村分类(搬迁撤并、城郊融合、集聚提升和特色保护)的要求,以典型的山地县域重庆市巫溪县为例,从生态保护、社会经济和历史人文等指标体系中筛选12个指标作为自变量,构建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快速精准识别村分类.以通过评审的村布局方案中随机选取170个村作为实验样本,以特色保护类为参照组,回归模...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中郝峪村的基本情况,探讨其既不靠城,又无资源,却能实现由乱到治、脱贫致富、振兴发展的原因:一个好的带头人;坚实的组织基础;政府引导和农民主体协同发力;因地制宜找准方向、走对路子;既重硬件更重软件。这五方面原因使中郝峪村成为淄博市实施乡村振兴的优秀代表,其带来的启示值得深思,经验做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不仅促进传统乡村治理范式的改变,同时对乡村治理的思维方式、治理策略等提出新的挑战。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打破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积极推动乡村治理主体多元化,转变村民传统意识,优化整合乡村资源发展集体经济;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实现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7.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高校通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专业优势,解决乡村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打造实践育人新路径。本文基于晋中学院美术系“三下乡”墙绘活动的实践成果,总结已有的实践育人模式,反思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和具体策略,以期能够探索美术类专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8.
王岳 《公关世界》2024,(5):19-21
职业教育所提供的文化教育与技术技能培训是直接面向基层,对接乡村,为从事基础性工作人员服务的。在推动乡村振兴背景下,探索高职院校与属地使用“四联”资源整合路径,促进技能型人才发展,讨论暑期“三下乡”对于乡村振兴发展的战略支持,更好的为现实际情况提供参考。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可以全面、全程、多层次地培育高职院校的学生,从而为实现乡村振兴发挥实效作用、赋予长效价值、贡献青春力量,在实践活动的升级与革新中服务学生综合素质成长、提升高校多层次育人水平、促进社会发展等多层聚合作用。  相似文献   

9.
刘丽娟 《城市观察》2024,(2):4-18+159
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在乡村基层治理实践中,已有研究大多从宏观层面关注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内涵、建设困境和建设路径,而本文从流动中国治理、活力中国建设的视角出发,对广东省顺德L镇S村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案例进行整体研究,发现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公共规则生产机制、多元主体吸纳机制以及情感整合机制,能推动基层政府、村集体组织、普通村民、流动人口等不同主体协作共治,并在共治的过程中发挥不同主体的功能优势,形成具有价值共识与情感认同的乡村治理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侯应莱 《公关世界》2023,(14):40-42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责任意识得到强化。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开展为“三下乡”社会实践提供了更多的方向,推动了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创新与发展,也为高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赋予了新意义。文章总结了高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开展的不足,提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创新与探索,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13.
农旅融合是一种新的产业融合模式,是实现地方经济建设与农民增收的有效方式,绵阳市H村具有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发展农旅融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分析H村推进农旅融合的基础和条件入手,在产业发展实施的具体方案中探析农旅融合的方式与实践路径,同时也分析了发展农旅融合产业过程中的一些困难与障碍,进而提出了帮助解决这些问题的的对策和举措,希望可以为其他农村地区的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陈炳基 《公关世界》2022,(23):50-51
论文从对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老庵寺村振兴建设现状调研入手,依托可行能力理论展开分析,通过构建基于村民个体的就业能力素质模型和大学生职业能力素质模型,同步比对找出差距,以此来探索该村在乡村振兴欠缺的环境和人为因素,通过社会、学校、村民、大学生等多方积极赋能,最终探索出助力该村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乡村的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和文化传承等多元功能价值日益凸显,亟需策略指引以满足乡村多元功能运作的基本需求,推动乡村多功能转型.自古以来,我国乡村营建就注重人水和谐关系,每个农耕区域亦可视为传统水利社会.水对于乡村的多元价值体现为有机串联三生功能、并相互作用的开放、复合体系,其符合乡村多功能转型的作用机制.首先...  相似文献   

16.
郭伟智 《公关世界》2023,(12):49-51
乡村振兴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如何才能实现乡村振兴,作者根据党和国家政策,结合工作实际从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规划,做好红色文化引领乡村振兴工作;加强红色遗产保护利用,丰富乡村文化内涵;做好红色文化引领好乡风建设工作,持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红色文旅融合,助推新乡村高质量发展;依托红色资源保护,走好乡村生态兴农路;扩大红色文化教育,吸引乡村人才聚集;依托红色资源保护,走好乡村生态兴农路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发展乡村产业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乡村产业带头人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和支撑。文章梳理了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的素质和胜任力研究文献,提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概念,基于冰山模型构建带头人素质的静态结构与动态模型,并结合典型实践案例,从知识素养、能力技能、精神品质和意识思维等四个维度形成带头人的素质指标体系,进而提出培育带头人的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以我国长期以来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以延边州为例,论述大学生在服务地方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义务劳动、科学文化先导、提供人力资源的作用,每个作用的发挥都有相应机制的配合和支撑,机制的运作离不开政府层面、学校层面、乡村层面的不懈努力和维持,同时这些机制的实现需要政府、高校、大学生、乡村共同合作,如此才能促进大学生充分发挥其服务地方乡村振兴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吴金泽  赵大鹏 《城市》2019,(6):47-50
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笔者对过往城镇化中"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的现象进行了反思,对因地制宜在乡村振兴规划实践中的时代意义进行了探索。笔者以闽北地区近郊型乡村--小鸠村的规划设计为例,介绍了以因地制宜为原则和指导思想进行村庄建设规划的具体规划思路与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0.
卢育兰 《现代交际》2022,(9):80-88+123
近年来,福州市在全面加快乡村基层“三治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三治的“融合度”“规范化”“一致性”上仍存在一些问题。而通过分析与探讨,可以发现民法典分别蕴含乡村治理的“法治”“自治”“德治”的基本要素。因此,应当运用民法典的共治理念与规则体系,促进“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