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全球范围内,新冠疫情、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频发,建设韧性国土空间的重要性成为各国普遍共识。本文通过梳理总结国内外风险及韧性的研究现状与现存问题,构建了基于城市安全治理五维体系的韧性城市建设理论框架,并以南京为例,开展了韧性城市建设实证研究。研究提出了在大城市韧性水平提升、韧性城市建设方面的若干策略与启示,为我国开展建设韧性国土空间研究与实践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作为近年来社会—生态领域蓬勃发展的新理念,韧性城市/韧性社区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和学术热点。但基于城乡规划视角审视当前韧性理论和实践,仍存在其概念模糊和理论难以指导规划实践等问题。首先回顾了韧性、韧性城市和韧性社区的理论发展及研究范式,梳理了当前国际上主流的韧性城市、韧性社区测度方法及指标体系。然后,对比分析了韧性理念下的城乡规划与传统城乡规划的区别,并综述了韧性理论指导城乡规划的国内外探索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以上研究,结合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提出了提升韧性理论指导城乡规划实践的四种措施:完善韧性理论体系;加强韧性规划的顶层设计;以社区为突破口开展韧性社区规划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并强调在此过程中重视理解当地知识和公众参与。本研究扩展了新时期城乡规划理论的研究范式,为城乡及社区防灾减灾规划编制提供了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3.
应对全球化和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城市风险,需要思维方式和理论范式的转型.韧性城市是近十年来,国内外兴起的新的城市发展理念.然而,对于韧性城市的理论、 评价方法及政策实践还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笔者通过国内外文献综述,分析了韧性城市的内涵、 理论基础及评价方法.在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城镇化的背景下,可基于韧性理论和IPCC风险评估框架,区分不同灾害类型,开展我国韧性城市的分类评价.笔者的研究有助于推进国内对韧性城市的研究和关注,并为我国正在开展的海绵城市和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工作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升温,城市高温灾害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城市人居环境。通过CNKI和Web of Science检索城市高温灾害相关文献,采用Meta-analysis方法和Cite Space工具,分析近年来城市规划应对高温灾害的研究进展。结果发现,城市高温灾害的规划应对研究起源于城市热岛方面,在气候变化方面得到发展,最后形成城市高温灾害的研究。在减缓性策略与适应性策略两大主题下,主要应对途径是土地利用、空间结构、道路交通、绿化景观以及建筑等,每种途径又分为多种具体策略。目前在规划体系、针对性规划以及效益评估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在理论上应加强构建规划体系,以及效益评估系统的研究;在实践中制定应对高温灾害的规划编制标准,探索气候友好型城市规划设计方法,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与韧性城市发展间的耦合诉求,提出"源—流—汇"三维生态韧性评价方法,并使用2005—2017年天津市TM/ETM+影像和ASTER GDEM数据,通过韧性源识别、生态足迹核算及最小累积阻力模拟分别对三种韧性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源—流—汇"生态韧性评价法能有效测度城市的韧性强度,三种韧性指标的组合共同决定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稳定性;天津市中心城区各组团韧性强度空间分布不均,三项指数对城市整体生态韧性水平的影响各异,其中韧性源指数是生态安全阈值划定的条件,应保持在1.5Ts2的范围内;韧性流指数是城市形态弹性调节的标准;韧性汇指数是城市空间安全扩展的瓶颈,T_d0.35下的增量建设会突破生态环境容量;并借此提出天津市生态韧性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6.
韧性城市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经济(E)、社会(S)、生态(E)和设施(F)四个维度设计评价体系,以2010年、 2015年和2019年我国3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为例,基于优劣解距离法(TOPSIS)对30个城市的韧性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一是各城市的韧性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增长速度存在差异;二是经济发达的城市韧性水平相对较高,经济发展缓慢的城市韧性水平较低;三是东部、中部、东北、西南、西北等地区因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差异性导致其韧性水平和建设能力不同。最后,笔者从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生态韧性和设施韧性四个角度对韧性城市建设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基于历史性城市景观的整体性保护方法,应对历史城市面临的大规模开发压力,旨在对我国历史地段保护的"碎片化"和"孤岛式"问题的解决作出积极的探索。本文在进一步理解整体性保护核心内涵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历史地段保护的问题和理念转变,从社会价值层面拓展对其的认识,提出历史地段整体性保护关联性、可读性和开放性的三重属性。以嘉兴子城遗址公园为例,运用基于关联性的整体性评估、基于可读性的空间格局整合与基于开放性的整体融入策略,意在为我国历史地段整体性保护与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快速城镇化与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村落遭受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干扰,加之“重文化、轻自然”的保护思想较为普遍,导致传统景观难以维持平衡状态而出现破碎化、异化与衰败等问题。本文基于文化与自然融合理念,系统解析传统村落景观韧性内涵与机理,并构建景观韧性评估模型,以陕南地区的12个传统村落作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陕南传统村落样本景观韧性综合得分平均为55.282,处于景观韧性一般水平,最高为青木川村,凤镇街村、营梁村与云镇村得分均高于60,处于韧性较强水平,得分最低为西坝村处于韧性较弱水平;第二,指标准则层中文化景观韧性得分最高,是影响陕南传统村落景观韧性水平的主导因素,依次是生态环境韧性与社会网络韧性;第三,一级指标中陕南传统村落样本得分情况差异较大,主要受到自然环境、旅游开发、人口流失与移民搬迁政策等因素影响。最后,基于景观韧性评价结果与文化与自然融合理念,从增强抵御干扰力、提升适应恢复力、优化学习发展力等入手,提出传统村落景观韧性分类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9.
马洁云  郑艳  周泽宇 《城市》2021,(1):72-79
西咸新区是我国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于2017年入选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通过开展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估、 分析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主要影响和潜在风险,对西咸新区组织机制建设、 提升城市气候韧性和宜居性的生态建设、 开展海绵城市和地下管廊城市等协同试点建设、 提升气候防护的科技支撑能力、 创新气候投融资途...  相似文献   

10.
行道树种植通常被作为改善城市街谷近地微气候的重要策略,如何发挥行道树对街谷热舒适度的提升潜力受到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行道树种植与街谷热舒适度”相关研究获得了丰硕成果,通过总结梳理可将其归纳为行道树树木个体形态对热舒适度的调控、行道树绿带空间配置与街谷热舒适度整体提升的关联性、适应不同街谷空间形态的行道树种植设计策略等三个研究主题。在深入分析既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改善热舒适度的街谷行道树种植设计方案技术框架。最后,分别从建立响应地域气候特征的街谷行道树种植设计模式、构建街谷环境热舒适度模拟评估导则、制定街谷环境热舒适度评价标准等方面开展深入讨论,以期为后续城市街谷绿化提升热环境的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薛博  胡刚 《交通与港航》2011,25(2):1-3,55
该文明确"公交城市"的定义与内涵并介绍国内外先进城市将土地使用政策与交通发展政策相结合的经验;对公交都市的发展模式进行探讨;结合深圳公交都市建设实践,提出公交都市建设的策略和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智慧城市的发展紧密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信息科技,从而使城市达到"智慧"的状态。然而,"智慧"格局所暗含的安全隐患,却使新技术在为智慧城市带来无限愿景的同时,也给城市管理与社会安全带来严峻挑战。从上海未来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角度思考,在智慧城市赖以支撑的庞大信息体系中,对信息技术不同层次的安全问题需要区别认识和对待,同时也不能忽略技术以外的措施与应对策略。具体做法是: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早期预警与响应机制;建设与完善信息安全法制体系与诚信系统;政府与企业和社会机构合作,提升全民网络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13.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城市公共健康提出了新挑战,如何通过既有空间环境更新有效提升健康促进与可防疫能力建设、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为当前健康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基于相关理论梳理,构建健康促进和防疫支持的"双效健康城市"框架探讨环境更新要素与设计方法,结合苏州金鸡湖环湖绿道更新案例展开应用探讨,提出了城市既有公共空间环境更新的若干设计策略与途径,以期全面提升城市空间韧性和公共健康防疫力,助力健康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4.
文章首先梳理了韧性一词的起源和使用演变,及其在几个重要学科与研究领域中的概念内涵,包括心理学、生态学、灾害风险管理,以及城市与区域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对韧性的概念进行总体性重构,提出了城市社会空间韧性,即城市社会空间在受到内外突发冲击或是慢性扰动时表现出的社会和空间稳定性与适应性。基于各学科中韧性研究的启示,文章进一步构建了由前摄性的预测行动、后摄性的适应行动和习得性的更新行动构成的城市社会空间韧性三阶段结构模型,以期为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空间变化带来的挑战提供全局性的理论框架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极端雨洪灾害日趋频繁和我国城市持续推进绿色发展理念的时代背景下,本文提出了以海绵城市理念,推进蓝绿灰基础设施结合,系统构建雨洪韧性城市体系的框架,从空间管控、工程建设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阐述了构建思路,并建立了雨洪韧性城市的风险适应、风险防治及灾害应急实施策略与措施。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多个新区规划建设案例从理想蓝绿空间结构、洪涝统筹治水体系和功能复合的用地布局等角度探讨了构建和谐“人水城”关系的规划解决方案,以动态发展的全过程视角制定目标,多专业、多角度、多手段制定治水方略,推进海绵城市理念的落实,实现城市雨洪韧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王祥荣 《科学发展》2014,(4):100-108
生态文明建设是现阶段破解上海城市难题、提升城市地位、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而建构一整套评估与考核指标体系、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上海生态文明建设应结合上海市情,结合上海"十二五"规划和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政府引导,明确生态文明定位;健全政法体系,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建立预警系统,完善生态监管制度;做好污染防治,构建应急响应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完善投入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前,诸多中小旅游城市提出"城市景区化"的发展理念,希望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城市发展。针对该现象,通过现状调研和文献研究,归纳出"城市景区化"的核心内容,并提出"城市景区化"的主要问题。根据"城市景区化"目标,城市将建设成为景区,城市与景区融合,城市规划将结合旅游规划内容,为"城市景区化"提供空间载体。"城市景区化"规划策略:首先与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各项规划衔接,融入"城市景区化"发展理念;其次,城市规划内容从城市功能布局、旅游设施布点、城市文化传承,城市交通组织等4个方面体现"城市景区化";最后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县城为例,说明策略的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18.
廖茂林  李春霞 《城市》2019,(3):57-64
笔者选取中、韩两国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作为样本,采用熵权法在统一的指标体系下对中韩城市的韧性进行评价和比较,探索我国韧性城市建设的薄弱环节,为进一步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中韩城市韧性发展水平总体上差距并不明显,但是我国城市的社会类指标评价指数相对较低,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保障建设是我国韧性城市建设中的短板,我国城市社会保障水平还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9.
孔祥云 《公关世界》2023,(8):106-108
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通过对高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学校机制层面和学生认知及现状层面的问题诊断,解析高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时代内涵,提出系统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理顺核心素养课程治理机制、创新分众化教学模式、打造核心素养不断提升的教师队伍等增效策略,为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性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张尚武 《城市》2023,(5):80-83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城乡空间治理能力建设,在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规划研究需要加强对城乡转型过程中的空间治理重大议题的关注。本文在解读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城乡转型和规划改革的实际,归纳了五个方面的议题:一个核心议题是中国式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战略路径;三个空间议题分别是中国的乡村问题与城乡融合发展、高密度城市人居环境与可持续城市更新、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一个规划议题是提升全生命周期的空间规划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