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张璐 《城市》2018,(7):36-42
针对山水城市在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分析其"城市双修"的目标、 内容和方法.以天津市蓟州区老城更新规划为例,明确了重塑"山—水—城"生态景观格局与优化城市功能布局的规划策略,提出了挖掘存量用地资源、 创新城市治理手段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的突发,是对城市基层社区应急防控能力的一次大考验。在此背景下,作为国家空间治理体系的最小细胞,社区的预防水平与抗疫能力成为重要议题。基于城市社区规划与现代流行病学研究,提出了"社区体检模型",使用截止4月15日南宁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数据及行政区划空间数据,以15分钟生活圈作为最小评价单元,从源—汇城市人系统、点—群公共点系统、集—散流行病系统三个平行层面分析了南宁市中心城区范围内评价单元的社区健康指数,分析得出低于5分的亚健康单元,主要分布于城市中心地带,有着较高的建设密度与较差的通风环境。并借此提出针对性的规划管理建议,以期为城市突发公共卫生威胁下社区有效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城市扩张规模的不断增大以及城市建设的强度、速度不断提高,如何寻找和应用新的规划方法论,以解决由此导致的环境、生态、社会、文化等综合问题已成为学术热点话题。本研究将天津市滨海新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地理设计的方法论,对研究区生态安全格局底线运用GIS和大数据技术进行综合分析,而后对内生发展情景、外生发展情景、历史外推情景三种城市扩张典型情景的影响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优化城市扩张模式的合理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发展过程与生态安全格局在各自相异的扩张情境下,矛盾较深,差别较大;以历史惯性模式的优势驱动力的空间特征效应为基础,依靠外生发展模式的驱动力空间效应,使得因城市集聚带来的生态安全问题得以分散缓解;可从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绿带、交通、工业等要素的布局调整以及城市增长边界的划定与管制等方面着力城市扩张模式的优化。本研究期望能为城市合理扩张提供规划方法实践,为促进城市生态修复,以及城市修补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基础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4.
提出人居环境视角下的城市生态空间评价体系,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从生态服务价值、空间使用功能、城市特色空间塑造三个方面对株洲市中心城区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一、研究区生态空间的生态服务总价值为21 697.73万元,其中空气净化服务价值最低,是空间生态服务功能提升的重点;二、研究区空间服务功能良好,综合得分为64.94,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态空间类型单一、游憩空间所占面积较少、生态空间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需加强;三、研究区"山—水—城"整体联系性良好,具有地方特色空间,但分布不均,且对历史文化景观要素的使用较少。  相似文献   

5.
以沿运张秋古镇为研究对象,从生态韧性视角出发,基于古镇历史概况、现状分析和生态空间干扰因素分析,构建张秋古镇水环境空间研究框架,选取空间生态评价因子分析古镇生态空间敏感性,并构建水环境生态空间安全网络,进而对古镇水环境空间范式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古镇运河水面、汪塘以及水网面积较大的景观绿带为高敏感区域,分散式布局水网空间和古镇集中建设区域为中低敏感区域。结果表明:基于不同等级的敏感性区域,构建“节点—模块—廊道”的水环境生态空间安全网络,并提出“水安全—水技术—水径流—水管控”四维导向下沿运张秋古镇水环境空间范式。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山地空间"平原化"建设现象,选取延安南部新城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一种基于生态格局下城市空间构成模式的思路。在对区域山脉、水体、淤地坝等生态因子分析的基础上,整合区域生态格局保护与山地城市空间的适应性营建需求,提出了城市建设与生态格局保护的分析方法、保护策略和利用措施,以此尝试构建适应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山地生态格局特征的山地城市空间构成模式,以期为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城市向山地空间拓展提供一种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黄仲山 《城市观察》2021,75(5):139-146
文化生态是研究文化体系的重要概念,也是审视文化发展的重要视角,与自然生态概念、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等形成交叉互释的关系.城市文化生态建设需要将"赋神"与"塑形"结合起来,而不是将两者割裂,在这一基础上挖掘文化内涵,凝聚文化精神,塑造文化形象,彰显文化气质,在这一过程中体现文化生态的一体式整合力量.因此,在城市文化发展中,应以文化生态理念统摄内质与外形,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构建内涵丰富、形象饱满的城市文化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8.
黄仲山 《城市观察》2021,75(5):139-146
文化生态是研究文化体系的重要概念,也是审视文化发展的重要视角,与自然生态概念、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等形成交叉互释的关系.城市文化生态建设需要将"赋神"与"塑形"结合起来,而不是将两者割裂,在这一基础上挖掘文化内涵,凝聚文化精神,塑造文化形象,彰显文化气质,在这一过程中体现文化生态的一体式整合力量.因此,在城市文化发展中,应以文化生态理念统摄内质与外形,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构建内涵丰富、形象饱满的城市文化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9.
人才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以杭州市为实证,应用核密度分析法对2000年、2010年、2016年杭州市的人才规模和空间格局进行计算分析。结果显示:杭州市的人才规模具有"先快后慢"的增长趋缓特征;人才分布格局具有从"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结构"演化的趋势;城市中心区是各年龄阶段人才的高度集聚区域,同时城市外围空间已成为人才规模增长与空间集聚的主要区域。进一步判断:城市地理空间对人才集聚格局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城市重要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和政策措施等对人才集聚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使城市外围的人才分布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促进城市人才规模增长、优化人才分布格局以及创新发展提出相应的空间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一直是都市再开发的焦点.笔者针对小白楼地区历史、 经济社会因素的特殊性,利用通勤客流密度、 换乘便捷度评价其节点价值;利用周边开发强度、 昼间人口密度、 地价及功能混合等因素评价其场所价值;基于"节点—场所"模型理论,创建评价体系得到评价结果.通过结果评价小白楼站点地区场所价值略高于节点价值,但整体上仍处于平衡状态中,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更新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生态"一词,在国家发展一系列战略性文件中高频出现。十八大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加快规划立法工作。城市规划要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城市规划要保持连续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加强城市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主体功  相似文献   

12.
从当代城市设计职能与城市空间超负荷使用现状切入,以"行为—时空—安全"视角为例,提出了精细化城市设计的涵义与特征,并建立了方法路线,结合精细化城市设计案例实践,对方法路线进行了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3.
2019年5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的发布标志着国土空间规划成为新时期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其中,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三线"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内容。城镇开发边界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中指导和约束城镇发展的区域边界线,在城镇实际建设中承担底线控制和引导发展的双重作用。我国的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思路总体采用底线思维,对于城市设计思维的考量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探讨。本文从城市设计思维出发,结合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对城镇开发边界划定过程中的格局识别、方案划定、边界修正等步骤提出城镇开发边界"修订"方法,并建议在生态斑块和空间单元视角下丰富城镇开发边界规整工作。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热岛效应已成为当下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严重制约人类健康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空间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具有重大意义,而目前,从局地效应角度研究城市生态空间对热环境影响还比较缺乏,影响城市生态空间降温效应的因素还未明了。因此,本文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对广州市中心区生态空间进行识别并反演地表温度,定量刻画城市核心区内部生态空间的降温强度,以探讨广州市生态空间斑块结构特征和空间布局对周边环境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⑴生态空间与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高低值耦合分布趋势,生态空间越集中连片分布,越有利于促进局地热量扩散,以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⑵生态空间对周边环境降温强度主要由其空间结构特征和空间位置共同决定,当生态空间的空间结构特性保持一定时,其所处的空间位置不同对缓解周围城市热环境的作用也有所差异。本研究揭示城市生态空间的结构特征及其周围环境对冷却效应强度的影响机制,为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城市不透水面作为城市化生态影响评价的重要因素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掌握不透水面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信息,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东莞市为研究区,选取1988年、1994年、2005年和2015年四期TM/OLI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采用不透水面指数法提取研究区的不透水面信息,并结合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探究东莞市近30年不透水面分布的时空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ENDISI指数法可以有效消除山体阴影噪音信息引起的不透水面信息误判,具有较高的提取精度,能较好地反映城市扩张趋势,可为城市内涝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数据基础;东莞市近30年来不透水面景观格局变化极其显著,面积增长近25.4倍,呈"主-副多中心、轴线延伸式"快速发展,不透水面优势度大幅提升,其连通性和聚集度在1994年之后逐渐加强。  相似文献   

16.
"单位制"和"街区制"两种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社会经济基础、 特点和运行机制存在巨大差异,构成我国城市空间生产转变的关键节点.笔者基于"城市空间生产"理论,从经济体制、 产业结构、 城乡结构和政策倾向多维度对比两种模式的社会经济基础,探寻其空间生产模式下的转变.研究主要结论为:一是经济体制的变革深刻引导着城市空间生产的经济社会基础的转变.二是城市空间生产主体种类多样化发展,引发空间利益博弈,城市职能转向复杂的商服职能,单位的分解和开放街区的形成,打造了城市"微交通"网络.三是资本的来源和运作方式更加多样;生产模式由单一走向复合,由政府主导走向"市场—政府"引导;工业化和城市化耦合更加紧密.  相似文献   

17.
李和平  林涛 《城市》2023,(5):99-104
约束城市扩张、全域全要素管控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目标。城市边缘区承担着城市建成空间和生态空间内外要素、能量的渗透功能,围绕城市边缘区构建稳定的生态格局,是国土空间可持续管控的关键。本文遵循“源地识别-阻面计算-廊道识别”的基本逻辑,尝试采用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结合Linkage Mapper工具,建立渗透城镇开发边界内外的生态网络,建立复合城市发展诉求、契合“建成区-边缘区”生态格局的城市国土空间格局,进而提出“结构刚性”与“形式弹性”结合的管控方法。以贵州省习水县为例,对本文的方法进行实证。本文提出基于生态格局构建的国土空间规划优化、管控路径,可为保障生态安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国土空间可持续管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韧性城市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经济(E)、社会(S)、生态(E)和设施(F)四个维度设计评价体系,以2010年、 2015年和2019年我国3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为例,基于优劣解距离法(TOPSIS)对30个城市的韧性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一是各城市的韧性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增长速度存在差异;二是经济发达的城市韧性水平相对较高,经济发展缓慢的城市韧性水平较低;三是东部、中部、东北、西南、西北等地区因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差异性导致其韧性水平和建设能力不同。最后,笔者从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生态韧性和设施韧性四个角度对韧性城市建设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镇化的政策背景之下,寻求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模式已成为普遍共识,由高碳粗放的发展模式向集约高效的低碳乡村发展模式的转变将是未来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方向。本文在分析现有乡村"高碳排"与"低碳汇"的现实问题基础上,认为保护乡村生态空间布局,协调乡村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价值平衡是构建低碳乡村人居环境模式的关键所在。随后基于绿色基础设施评价的核心技术,构建了适宜乡村的绿色基础设施评价体系,同时将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评价体系中,并对所研究区域的乡村人居环境进行分析评价。最后,结合"增汇减排"的低碳目标,进一步提出乡村景观格局优化和重组的具体策略,旨在为探索适合生态敏感区乡村的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与自然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安全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前提。作为广州市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生态城市规划的样本和示范,海珠生态城未来将建设成为"以万亩果园为核心、具有岭南水乡魅力的花城、水城、绿城特色生态城市样板区"。构建海珠生态城的生态安全格局极为重要,规划不应仅停留于理念、目标和方法研究层面,而应更加突出生态文明实践,从战略构想逐步走向规划实施。本文对海珠生态城的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构建进行分析研究,对广州中心城区的生态安全格局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