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称呼语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不同民族之间在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和社会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差异.社会称呼语和亲属称谓语又是称呼语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民族文化心理主要表现于人们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念,以及人们较为广泛地认同和遵守的规章制度、风俗习惯和行为规范.中英民族文化心理的不同导致了英汉语言在称呼语方面的差异.因此,探讨民族文化心理及其在英汉称呼语中的映射将有助于消除语言文化的障碍,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称呼语作为一种交际单位,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称呼语体系,因此称呼语的使用又能反映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通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考察英汉硕士论文中作者自称语使用的异同并从社会语言学及文化角度对比分析其原因。英汉硕士论文的作者都倾向于使用第一人称复数指称自己,第一人称复数的使用体现了人称代词的“权势和同等观”和作者的礼貌策略;而由于荚汉文化的差异,硕士论文中用第一人称单数或名词指称作者的情况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在戏曲研究中对"戏剧"和"戏曲"两个概念的使用是有分寸的."戏剧"是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别的演剧艺术的总称,"真戏剧"是对我国民族戏剧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称呼,"戏曲"则是指戏剧文学中的曲词部分.  相似文献   

4.
作为语言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称呼显示了说话人和受话人的社会关系及距离远近,与一个民族的社会关系法则及文化系统息息相关.沿用"权势"和"同等"原则,对英汉人称代词、姓名、头衔及亲属称谓等称呼形式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英语中称呼受"同等"关系影响较大,"权势"原则是中国人选择称呼的主导原则.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依赖于对情境...  相似文献   

5.
"和合文化",即和谐、融合之文化,是"和谐世界"理念的思想渊源。传播"和合文化",使世界了解中国何以提出"和谐世界"主张,消解国际社会许多人对中国快速发展产生的种种不安。倡言"和谐世界",契合不同文化内涵的"和谐"理念,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掘人类文明宝库中共有的文化资源。文化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为"和合文化"传播提供了现实的文化语境,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为"和合文化"传播赢得了民族文化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人们用颜色表达思想感情,反映世情百态,赋予颜色以各种意义。这样颜色就与另一事物发生一种关系,也成了符号。根据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关于符号的"二元关系论",这里的另一事物也即颜色符号"所指"。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颜色符号"所指"之差异,对于了解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和心理文化,民族间的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故事新编>与果戈理的<狄康卡近乡夜话>都反映了作者与所在民族和故乡文化的深刻联系.乌克兰民族的伟大作家果戈理在作品中展示了本民族的性格,塑造了民族文化英雄形象而表现出复仇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浙东文化的鲁迅在作品中也塑造了具有故乡文化性格的英雄,这些英雄埋头苦干,为民请命,有着强烈的复仇精神.虽然两位作家出生在不同的民族和时代,但他们都把最深的感情献给了故乡和民族,都竭力赞颂了本民族的"文化英雄".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基于共同的"民族精神",以<战国策>等刊物为阵地,在陈铨的周围逐渐形成了一个激进的民族主义文化团体--"战国策"派.他们从学术和文化上提出了"民族至上、国家至上"的理论,呼吁民族文化的重构与民族精神的重造,其主要观点是:引进、宣扬、阐释西方社会中崇尚武力的文化思想;批判中国柔弱文化传统,重新发掘中国文化中的"武道传统";批判五四以后中国文化存在的误区,提倡"民族文学"运动."战国策"派激进的"民族主义"思想,与抗战的时代环境密不可分,因此把"战国策"派等同于法西斯,或者视作国民党的政治帮凶,是有失公允的.另外,虽然陈铨的"民族文学"理论纲领与左翼理论界的一些文艺政策不谋而合,但是在后者看来,陈铨的文学理论抹杀了人民群众在民族文学运动中的作用,否定了阶级在民族文学中的价值,因此对他的文学理论和创作都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判.陈铨提出的要建构一个让全民族同胞"利害相同,精神相通"的民族文学,只能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乌托邦式的文学梦想.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人的称呼非常复杂,对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称呼,并隐含着不同语义特征。作为言语礼节的重要表达手段之一的呼语,研究其社会功能及体现形式对了解俄罗斯民族文化和探究言语礼节使用的"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你难以尽数什么是文化,却很容易指称"非文化"的对象.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层次和侧面来使用这个词,在"文化"概念谱系的最大一极,即是与"自然"相对.  相似文献   

11.
80年代兴起的寻根文学,立足于本民族文化,力图以文学的形式挖掘到中华民族得以振兴的“根”。不同地域的文化,使寻根文学具有了鲜明的地域性,在各个文化板块中,不同的色彩所对应着不同的地域文化特性。其中红、黄、白、绿、黑所具有特定的指向性和隐喻性,把各地域文化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内涵深刻的揭示了出来。  相似文献   

12.
文学研究中的全球视野与本土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质文化的交流和对话是一种追求和谐,但同时保持各自的文化身份的共存和共处的关系。文学研究工作者必须具备全球视野与本土意识。全球视野是指在文学研究中,我们要放眼全球;“本土意识”则强调文学的发展必须具有民族性。  相似文献   

13.
新闻出版工作者要深刻理解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要做到三个方面要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宣传和探索生产力的新形式、新特点,重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注重有关劳动者素质提高的选题;要顺应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要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和借鉴先进的外来文化,提高民族文化的国际竞争力;要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了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接受心理,规范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人民群众奉献体现时代特色的精神产品.  相似文献   

14.
日本的《雪国》研究特征是:“川端热”中的褒贬评价不均衡;研究态度严谨、资料翔实。中国的《雪国》研究特征是以社会学批评观点为主的研究阶段较长;日本等国研究成果的译介、中国比较文学的兴起推动了川端康成研究进程。两国的国情及传统文化对形成两国川端康成研究的不同特征给予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时代的“软权力”与文化安全策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 ,美国极力推行“软权力”战略 ,试图通过“吸引”和“说服”达到同化其他文化 ,实现其文化独一性的目的。在全球文化融合的大趋势下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正确的对策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分析方法 ,站在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 ,对中外文化加以辨别、创新和发展 ,建立有效防备预警机制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6.
此"龙"非彼"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又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融合。明确事物之间的异同,则是走向沟通和融合的关键。中国的“龙”与西方人眼中的“龙”蕴藏着不同的文化底蕴。让西方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特色文化词语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可起到缩减中西方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的作用,使中西文化最终达到真正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翻译短溢的文化背景、定义人手,从理论上讨论了翻译“短溢”的发生、生成,并从语言文化、信仰习俗等方面作了系统分析。翻译实践中出现翻译超值、翻译欠缺的现象,关键在于不同语言文化的文化内涵、表达方式不同,而翻译实际中译义为主,兼顾形式,反之就会本末倒置、造成歧义和误解。  相似文献   

18.
“名实观”视阈下的中西语言哲学探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三个方面对中西名实观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强调文化背景、语言特点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是造成中西名实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旨在说明中西两种文化不同的特质,也凸显了语言哲学具有全人类性。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一些民族地区民族特征淡薄的状况,第一次提出了"亚民族地区"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对解决一些学术和现实问题有重大的意义.以重庆"亚民族地区"为例,探讨其经济发展道路与教育发展模式、重庆"亚民族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教育模式、重庆"亚民族地区"民族旅游资源保护与民族教育模式之间的关系,归结起来,"亚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模式的选择有以下思路:加强"亚民族教育"研究、强化民族认同感、教育形式多样化、处理好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关系、职业教育与经济结构调整同步、加强"亚民族地区"特殊民族教育立法等.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民族文化政策,最突出的特点是中华民族文化层次上的“求同”,少数民族文化层次上的“存异”。由于“求同”与“存异”的界限不易把握,我国在执行民族文化政策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过“左”、“右”为难的问题。“求同”应重点培育新的共同点,避免同化之嫌;“存异”主要是保存与发展本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避免保护落后之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