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玄奘是我国古代西行求法最有成绩的一个人。他于唐太宗贞观2年(公元628年)从长安出发,取道今甘肃、新疆,历经西域16国,足迹遍五印,历时17年,于贞观19年(645年)回到长安。他怀着求知的欲望而去,带着丰硕的学习成果和印度人民的友谊而归。玄奘西行求法17年,其中有5年是在那烂陀寺留学度过的,因此和那烂陀寺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后来之所以在学术上取得很大的成就,在中印文化交流和增进中印人民友谊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与那烂陀寺这段关系分不开的。那烂陀寺又名施无厌寺,是古印度摩揭陀国的著名寺院,在今比哈尔邦已腊贡地方。根据《大唐西域记》和《求法高僧传》的记载,它兴建于笈多王朝的帝日王时代,后经觉护王、幼日王等历代国王增建,规模逐渐扩大,到玄奘去印时已有六次院,后来义净去印时则  相似文献   

2.
中国和印度国土毗邻,大约在公元一、二世纪佛教传入我国后,两国就开始了不断的文化交流。通过中印两国使者、僧侣的互相交往,我国对古代印度文化的研究,到公元六世纪唐玄奘去印度取经时达到了高潮。但当时的研究只局限于宗教以及与宗教有关的哲学、语言学方面,对于内容极其丰富的、卷帙浩繁的文学文献则介绍不多。本文仅就“五四”运动前后直到目前为止,关于我国学者对于印度古代文化的研究和梵语文献翻译的概况作一简单介  相似文献   

3.
刘宁 《唐都学刊》2010,26(1):81-85
法显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位卓越的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并返回的大师。《法显行传》详细记录了法显求法的历程,集中体现了法显坚强的性格和艰苦卓绝的精神,对于当代心灵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一、信仰与坚持;二、胆识与忘我;三、团结与爱国。  相似文献   

4.
<正> 中国佛教典籍的翻译绵延近千年,其间译人以百计①,译经15000卷以上②。然最著名者当推三人:鸠摩罗什、真谛、玄奘。真谛,西印度人,梁武帝大同十二年(公元546年)来华,旋遇侯景之乱,“棲遑靡托,飘寄投委,无心寄宁,”几次束装西归不成,晚年在广州厌世欲自杀,真谛是诸多来华外国译人中命运最惨的。玄奘不顾政府禁令,捐身西行求法,一路“积雪晨风,途间失地,惊沙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拔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唐太宗御制“三藏圣教序”生动地描述了玄奘旅途的艰难,比起真谛和玄奘,鸠摩罗什算是比较幸运的,但更富于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5.
一、玄奘一生的弘法活动 玄奘是中国著名的佛学家、佛经翻译家。其毕生的弘法活动,先是西行求法,后是翻译佛典。 他西行求法,往返17年,旅程五万里,所闻所履138国。他在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的当时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从戒贤学习《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俱舍论》、《大毗婆娑论》、《因明》、《声明》等论典,重点钻研了《瑜伽  相似文献   

6.
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文明古国,两国艺术本来是独立发展的,各有其自己的特点。但自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艺术便逐渐吸收印度艺术的特色,并加以发展,形成了一种特殊风格的中国佛教艺术,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展放异彩。据中国史料记载,东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楚王刘英曾为“浮图”斋戒祭祀并供养佛教徒,得到汉明帝的褒奖。永平十年(公元67年),汉朝派使臣蔡谙到大月氏邀请天竺“  相似文献   

7.
“倭国乱”时间考索四川师范学院历史系李纯蛟中国汉朝时,在日本列岛上,有分立的“百余国”。到了公元2世纪,其中的倭国发生了内乱,从而开始了女王统治的时代。关于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的记载,海内外迄今可以见到的最早的古代文献,就是西晋人陈寿撰写的《三国志·魏...  相似文献   

8.
正欲说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东方航线之滥觞,非青岛莫属。早在1600年前,东晋高僧法显经陆上丝绸之路,赴古印度寻求真经,比唐玄奘早228年踏上取经之路。14年之后法显北上登陆青岛,留下了青岛与"一带一路"的珍贵历史印记。据史料记载,自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半岛的齐国首开"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的先河。到了公元623年,唐朝在青岛胶州设立板桥镇,开启了中国北方海上贸易的大门,"海上丝绸之路"北线起航点始于此。潮起潮落,斗转星移。如今,随着中国向世界发出"一带一路"的邀请函,青岛这颗山东半岛上的明珠,再次散发出璀璨的光芒。作  相似文献   

9.
一龙树是印度大乘佛教中观理论的奠基人,约活动于公元二、三世纪。印度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五世纪。到公元前二、一世纪,大乘佛教开始萌芽。大乘佛教的产生与初期佛教的产生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初期佛教是由释迦牟尼创造的,理论比较体系化;而大乘的出现则是一种群众运动,其理论虽说从总体来看有其统一的特征,但内部毕竟比较杂乱,甚而相互矛盾。从公元前二、一世纪到公元二、三世纪的几百年间,大乘的学说不断发展,新的典籍不断出现,这时,内部的矛盾现象就更惹人注目,其典型代表就是宣扬“恶趣空”的方广派的出现。这种情况不利于大乘与当时势力依然雄厚的小乘各派的斗争,不利于大乘自身的发展。形势需要大乘对自己的学说进行全面的综理,使之进一步理论化、体系化。  相似文献   

10.
一源远流长、独树一帜的印度法律文化在近代受到英国法律文化的严峻挑战。早在三千多年前,以《吠陀经》和同时代的非雅利安人的习惯为基础的印度法已经产生,至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出现《摩奴法典》等法规汇编,其影响及于东南亚诸国,从而逐步形成了印度法系。公元十世纪以后,印度受阿拉伯人统治,伊斯兰法虽被引入某些地区特别是北方各省,  相似文献   

11.
中印能源政策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印能源政策重点各有侧重,即印度仍然以保障能源供应为第一要义,而中国日益需要考虑环境资源的约束,近年来政策重心明显转向节能和提高能效。能源市场化改革是两国面临的共同课题,但是中国注重市场与行政手段的综合运用,而印度更致力于建立理想的自下而上的市场调控模式。就能源决策管理体制而言,中印两国努力建设高级别的集中能源管理体制,但是印度的步伐相对较慢、难度也更大。中印两国可以在缓和能源资源竞争、开发能源技术、交流市场管理和制度建设经验以及推进多边能源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合作。  相似文献   

12.
尼泊尔,位于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喜马拉雅山中段南麓,面积147,181平方公里,人口1,713万(1985年),首都加德满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尼泊尔南部地区古名迦毗罗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故乡。因此,它就成了我国历代僧人崇敬向往的佛教圣地。早在公元405年,就有我国山西省僧人法显到达佛陀故乡迦毗罗卫城和他的出生地论民(洛明达)园,瞻礼佛陀遗迹,从而开创了中尼人民的友好往来和佛教文化的相互交流,使尼泊尔佛教与山西佛教结下了友好情谊。  相似文献   

13.
正历史上通过丝绸之路去印度取经的中国僧人,名声最著者有两人,一是法显,一是玄奘。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条丝路上,还有一个北燕龙城的高僧昙无竭。昙无竭西行取经,要比玄奘西行早二百多年。他的取经路线,正是那条穿行于亚洲腹地,将东方文明、印度文明和阿拉伯文明串联在一起的古老的丝绸之路。一昙无竭,北燕龙城人,即现在的辽宁朝阳人,俗姓李,因自幼崇敬佛事,十来岁就出家做了和尚,法号法勇。昙无  相似文献   

14.
中印、中尼的友好关系源远流长,在长达数千年的友好关系史上,公元7世纪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此期间,出现了一个杰出的政治使者——王玄策。王玄策,洛阳人,曾为融州黄水县令,后升为朝散大夫,因出使印度时曾被中天竺摩伽陀国的篡位者阿罗那顺(Arjuna)袭击而著名于史册。但由于职位太低(朝散大夫,从五品),两《唐书》均未立传,故生卒年不详。著有《中天竺行记》十卷,已佚。现在只能根据中国古籍中散见的零星材料而考见其印度之行的一二事迹。  相似文献   

15.
中国、印度两国的历史连绵不断,渊远流长,没有大的中断和毁灭。张骞出使西域引发了两国间经济文化交流,这种文明间的多向吸引、互补、交融又在长达千年的政府往来、民间贸易甚至摩擦撞击等频繁的接触中得以实现,至唐代进入大发展时期。 公元7—9世纪的唐王朝已居当时世界先进国家之列。其势力所及,东与东南临海,包括领有台湾及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岛屿,西南以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麓为天然屏障,与尼婆罗(尼泊尔)、天竺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接壤,西至帕米尔高原,与阿拉伯王国毗邻;西北到巴尔喀什湖畔;北至贝加尔湖;东北势及外兴安岭以南包括库…  相似文献   

16.
(一) 古代印度法是指公元10世纪以前这一历史时期内的奴隶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的法。古代印度法在古代印度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东南亚诸国如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暹罗(今泰国)、菲律宾和东亚日本有着广泛的影响,因而形成印度法系,成为古代世界五大法系之一。时至今日,印度法在印度本土和东南亚地区仍有影响。印度法系并没有消亡,特别是  相似文献   

17.
《小泥车》是一出印度古典戏剧。它的作者相传是首陀罗迦,生平事迹湮没不存,后人虽有种种猜测,至今尚无定论。这剧产生的时代,也是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是在公元后不很久,有的学者具体主张是在公元后二、三世纪之间。印度戏剧有悠久的历史。二十世纪初,在我国新疆发现了三个印度古戏剧的残卷,1911  相似文献   

18.
李丽  李涛 《南亚研究》2009,(1):77-90
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外移民一直就与母国保持着紧密的经济联系,而印度拥有2500万海外印度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海外移民与印度的经济联系尤为突出.海外印度人是印度崛起的重要海外力量,是印度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外印度人之所以与印度能保持紧密的经济联系,既有印度政府的政策因素也有非政策因素的积极推动.  相似文献   

19.
五、一批颇有成就的天文著作家的涌现公元后,特别是公元4-5世纪、7-8世纪、11-12世纪,印度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由古代岌多王朝的极盛时期逐步向中古时期过渡。农业生产的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这一阶段商业很兴盛,尤其是航海业和对外贸易有了新的发展。包括天文学在内的希腊科学文化渐渐传入印度。这一切都促使印度科学文化的继续进步,特别是天文学的发展,出现了一个又一个高潮。其表现是对天体及其运动的认识不断深化,不断得出新的结论,例如,已认识到大地是球体,并环绕自身的轴心转动;对日月交食能进行正确的解释;在天文计算及其他方面也都取得了新成就。其标志是一批天文学家及其著作的涌现。  相似文献   

20.
资源是一国国民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一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资源实力却是构成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现就印度与中国的资源实力对比分析如下:1.地理条件以喜马拉雅山为界的印度国土全部位于北半球,在北纬8°至37°,东经68°至97°之间的亚洲南端的南亚次大陆并向南延伸,至北回归线渐成椎形,深入到东有孟加拉湾,西有阿拉伯海之间的印度洋。而中国疆域在北纬4°至53°,东经73°至135°之间,南起曾母暗沙,北至漠河附近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西自帕米尔高原,东到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汇流处。印度北方邻国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