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张丽红 《理论界》2005,(5):122-123
当前,我国的教师教育中存在着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相脱节、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应从实行教师教育一体化、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等方面入手,才能达到提高我国教师教育水平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由于影响中小学教师流动的因素很复杂,本文运用社会学中的社会流动理论,从社会制度、教育政策、社会改革、社会价值观、教师个人因素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提出要多维度、多方面综合解决教师流动问题,以引导、鼓励教师到农村、偏远地区任教,以解决城乡、地区学校教师资源不均衡发展问题,从而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的流动性问题广受关注.北京市17所打工子弟学校高达62%的教师有离职意愿,年实际离职率接近1/3,明显高于公办学校.影响教师流动意愿的因素包括:打工弟子学校是大批刚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为积累工作经验或暂时勉强谋生的不得已选择;学校较差的工作环境,教师较高的付出、较低的回报,校长自由的“人治”方式明显加剧了教师的流动意愿;政府批准的学校教师流动意愿反而大于没有批准的学校教师;公益组织的培训在提高教师技能的同时增加了他们转换工作的资本和机会.  相似文献   

4.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教师的素质起着关键作用.教师的教育观念影响到教育行为,教师的专业功底关系到教育水平与效率. 同时教师的道德水准也影响到教书育人.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教学方法、考评运用等方面都应趋于科学、合理,如此才能使得高素质的教师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5.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在培养合格人才,提高民族素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通过各种具体的措施,提高教师的生活水平和工作条件,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相对稳定的优秀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6.
均衡义务教育师资资源配置、实现教育公平,关键在于实现区域内教师的合理流动。"流动"打破了校际壁垒,实现教师人事关系由"单位人"向"系统人"的转变,但也对教师的精神世界造成很大的冲击,如削弱了教师的组织安全感、弱化了教师的群体归属感和降低了教师对流动学校的认同感等。为此,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流动教师物质保障制度,流入学校应切实解决流动教师的不适应问题,帮助流动教师实现"单位人"向"系统人"的身份转变;与此同时,流动教师也应正确认识"流动"的意义,重燃教育热情,积极强化自身对新学校的归属感。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对我国城乡资本边际生产率变化趋势分析的基础上,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资本流动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从财政、价格、金融三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提出构建和营造城乡资本流动良性互动的对策建议.分析发现,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乡资本配置效率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资本在城乡之间的流动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03年以前资本流动呈现恶化的态势,大量资本从农村流向城市,2003年以后情况有所改善,农村资本外流的情况得到缓解;农业和农村自身的弱质性使得市场机制在城乡资本流动过程中作用有限.因此,政府应当在城乡资本正常流动机制的构建中发挥其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教师心理素质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春花 《云梦学刊》2001,22(3):92-95
新世纪、新时代的到来,对教师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教师的心理素质中存在不少缺失和问题,如缺少创新素质,情绪调控力、挫折承受力、心理健康水平低.优化教师心理素质主要策略是,为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提高教师优化自身心理素质的自觉性、科学性,并进行心理专业技术方面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教师课程领导力研究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调查显示,西部农村地区教师课程领导力存在着教师课程领导意识不强、缺乏有效专业训练、课程领导能力和水平低、课程领导体制滞后等问题.提高西部农村教师的课程领导力,需从加强教师课程领导培训、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创新课程管理的体制机制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0.
案例教学在教师培训中的运用,较好地解决了传统的传授式培训存在的弊端,凸显出案例教学的示范性价值.其价值的内容包括:案例教学在教师培训中运用的理念、方式和资源等方面的创新性;案例教学在教师培训中运用的激发学习动机、发挥优势和维护职业尊严等方面的先进性以及促进参训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可模仿性.  相似文献   

11.
从动态的角度描述社会结构中各阶层的流动以及分析社会结构分化过程是社会流动研究的要点.在社会阶层流动的研究中,农民工流动是重要的课题.文章从流动的机制、动力、方式三个方面来分析农民工流动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相关研究,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方式.课程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合理的课程设计能够有效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因此,应从课程目标、课程选择的原则、课程实施的形式和课程评价的方法等方面,科学、合理地构建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人口流动日趋活跃,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也开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向城流动趋势更为突出与明显。从理性选择视角研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向城流动,能够更深入地探究其向城流动行为和原因,发现当前教师流动政策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合理化建议。须在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基础上,以人为本、兼顾不同教师群体利益,强调行政约束和内在利益激励共存,执行过程中要完善监督与加强问责,以共同促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14.
对北京房山、密云中小学的352名教师的问卷调查和25名教师的访谈中发现,中小学教师认为教案检查存在问题.问题一方面表现为教案检查标准的形式化和统一化,一方面表现为教案检查方式缺少反馈和激励.这些问题增加了教师的无效劳动,给教师带来不必要的负担,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也造成教师对管理的反感.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制定区分性的教案检查标准,探索注重反馈和激励的教案检查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知识经济对产业结构变革的作用机理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的高效化、高度化与合理化是产业结构变革的表现形式,知识资源的创造及在产业间流动是产业结构变革的动力.其内部的作用机理表现为:知识的创造和流动促进了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新技术的形成,新技术的出现促进了产业的升级,并进一步催生了新的产业,最终使产业结构变革成为现实.从实证研究结果看,我国各地区在知识生产、消费和交流方面并不均衡,但可以发现地区知识发展水平对产业结构优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加快教师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建立教师教育信息资源库,有必要研究和构建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体系.现代信息技术对文献资源共享提供了便利条件,在这一形势下,贵州省高校在文献资源的总量、质量、分布与共享水平方面都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7.
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指针.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师范院校正是肩负着培养、培训这些教师的任务,一方面,他们每年为社会输送大批的新教师;另一方面,他们还承担着对在职教师的学历培训和各种各样的非学历培训,这些教师的素质决定了他们未来素质的水平.因此,师范院校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发展,我国社会成员中从事第二职业的队伍迅速扩大,几乎渗透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个系统.我国职业领域中的社会流动现象,已成为由于改革开放而必然引起的一种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生产力解放等方面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现象.当前从社会学角度考虑、认识、分析这种社会流动现象的类型、特点和作用,对促进我国的繁荣与稳定,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实现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完善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在教师资格的有效性方面,教师资格证书不应全国通用;不同层次和不同学科的教师资格之间不能随意融通;教师资格证书要定期更新.二是在申请获得教师资格的标准方面,对教师的学历标准、思想道德水平、业务水平应有更高要求.三是在设定获得教师资格的程序方面,师范专业毕业生不应自然取得教师资格;应由专业学术团体与政府部门共同审查和认定教师资格,由中立机构来检查和监督教师资格的实施.  相似文献   

20.
教师教育制度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制度之一.从教师教育制度顶层设计的角度来看,当前教师教育制度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一是建立教育公务员制度,吸引优秀人才当教师;二是实施教师教育专业标准,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三是实行国家统一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建立健全教师准入制度;四是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教育服务岗位制度,鼓励师范毕业生去中西部农村地区任教;五是实行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度,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六是实施城乡统一教师编制制度,改变教师编制倒挂现象;七是完善教师权益保障制度,以法律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八是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九是建立国家教师荣誉制度,鼓励教师终生从教;十是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和建立教师退出制度,促使教师爱岗敬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