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色幽默是产生于西方的一种文学风格,但并非是西方文学的专利。中国当代文学中也不乏黑色幽默作品。本文通过对余华自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后系列作品的考察,发掘、分析作品中黑色幽默因子的流变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蔡宁  王利华 《社会科学论坛》2007,(11):159-160,F0003
生存悲剧是人类文学的共同话题。中国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弥漫着浓郁的悲剧色彩。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无数的悲剧作品竟然没有堆垒出一座悲剧文学的高楼大厦,没有构建起足以与西方文学相媲美的悲剧殿堂。究其原因,民族思维中强烈的现世意识遮蔽了中国悲剧文学穿越芸芸众生向无限天空眺望的目光,以至造成中国悲剧文学的悲剧性缺失。  相似文献   

3.
“伤痕文学”是“蚌病成珠”的结果,但“伤痕文学”之所以能在新时期之初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产生巨大的社会修辞效果,则不仅在于其描写了“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悲剧,更在于“伤痕文学”叙事中独特的时间取向和伤痕叙写的深层意义.“伤痕文学”在叙事中明确了当下的时间立场.透过当下人们心灵上的伤痕,“伤痕文学”取得了探究伤痕产生原因的权力——当然也就获得了批判造成当下伤痕的“文化大革命”和“四人帮”的支点.而”伤痕文学”中伤痕的叙写表现出其对暴力的公共政治生活的反思不是从历史的维度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而仅仅表现为私人生活领域对暴力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拒斥.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将伤痕文学的观照视域局限于大陆中心,遮蔽了我们对这一文学创作现象本应丰富的体认。在世界华文文学视野下考察伤痕文学,至少在现实主义的表现、苦难叙事、人道主义思想情怀等方面让我们看到了伤痕文学创作本身所提供的文学审美多元性和丰富性,大陆伤痕文学的艺术局限性在海外华文作家的同类作品中得到了有效的补充,从而获得对伤痕文学的一种整体认识和评价。同时,它在一定层面上促使我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需的文学史视野和文学史写作应该在多大的时空维度上展开也具有直接思考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死亡情结与悲剧作品的关系,认为死亡情结是悲剧文学的灵魂,悲剧正是死亡情结所显现出的张力。文章指出,死亡情结对悲剧文学具有辐射作用、规定作用和引导作用,虽然在抒睛性作品和叙事性作品中,死亡情结的辐射作用或场效应并不相同,但都有一个辐射中心或格射源,统驭着整部作品的氛围。  相似文献   

6.
生存悲剧是人类文学的共同话题.中国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弥漫着浓郁的悲剧色彩.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无数的悲剧作品竟然没有堆垒出一座悲剧文学的高楼大厦,没有构建起足以与西方文学相媲美的悲剧殿堂.究其原因,民族思维中强烈的现世意识遮蔽了中国悲剧文学穿越芸芸众生向无限天空眺望的目光,以至造成中国悲剧文学的悲剧性缺失.  相似文献   

7.
承验与超越──新时期八年(1976-1984)悲剧文学题材研究陈思广从泥淖中奋起的新时期文学,首先重举人的大旗,向十年浩劫时践踏人的尊严、蔑视人的价值、摧残人的生命,发出了悲愤的呐喊。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率先喊出了时代的呼声。触发了...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代文学审美趣味的形成和发展,首先决定于当代社会经济政治的改革,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们物质精神生活的改变。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深化与发展,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社会生活中的拜金“主义和腐败之风侵蚀到文学界,与商品经济大潮相伴而来的当代审美趣味也开始滑坡,大量格调低下、庸俗、颓废、宣泄的作品充塞市场,审美品格低劣的庸俗文学使严肃文学举步维艰。审美趣味在商业浪潮中日趋大众化,滑入大众文学、通俗文学的潮流中,很多严肃作品也采用了通俗包装。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为代表的人文意识…  相似文献   

9.
一、死亡情结与悲剧作品“哀莫大于心死”,表现死亡恐惧、焦虑,描写死亡事件、现象的悲剧文学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虽说不是每部悲剧作品都表现了人物的完亡和死亡情绪,也不是描写了死亡的作品都是悲剧,但几乎绝大多数的悲剧都关系着死亡。可以说死亡情结是悲剧文学的灵魂、悲剧正是死亡情结所显现出的张力。有生命方有死亡,无论是以何种方式死亡,死亡总归是生命的大悲剧。“向死而在”,死亡就成了生命的完整,又是对生命本质的一个说明。物理的死也好,精神的死也罢,死总归是最大的哀,最深的哀。不能想象如果剔除了死亡情结还…  相似文献   

10.
当中国从文革中走出,我们第一次发现在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竟然没有“人”的存在。《伤痕》等作品首先在文学中掀起历史批判运动——伤痕文学,从而同时引发了人学建构的前提讨论。文学本身的敏感,它直接地提示我们“人”的问题发生的真实逻辑。如果对比一下和我们具有...  相似文献   

11.
十年“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心灵创伤,为新时期小说创作奠定了悲剧性的基调。悲剧意识是文学创作最普遍、最直接的表达形式。新时期文学最初的伤痕文学的兴起,与随之而来的反思文学,无一不是如此,它们都是揭露过去的是非颠倒、黑暗与暴虐。  相似文献   

12.
悲剧原是指戏剧的一种类型。其作品反映了人类生活中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悲剧主人公往往在无法改变的生存困境中坚执自己的信念,遭受巨大的折磨,并以自我毁灭而告终。作品通过这一悲剧性的命运昭示出人类精神的崇高和理想的辉煌。在西方文学史上,除戏剧外,一些著名的小说与诗篇也体现出强烈的悲剧精神。这种悲剧意识与宗教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西方文学中的悲剧意识常常根源于宗教的基本观点。在基督教教义中,神是宇宙的创造者,“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地球上的一切都是上帝赐予的。世界上不存在任何独立色情的事物,相…  相似文献   

13.
唐文 《东岳论丛》2012,(8):86-90
无论黑色内涵和幽默之间,还是荒诞主题和写作手法之间,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可以相得益彰,但它们关系的张力却注定了黑色幽默小说发展的最终落寞.同时,那些曾处于社会底层笔耕不缀的黑色幽默作家们,随着其作品的声名远播和功成名就,其笔锋也不再犀利,这也成为黑色幽默小说创作的瓶颈.约瑟夫·海勒作为黑色幽默小说的代表人物,其小说作品集中体现着这一文学流派独特的创作个性,他创作的第一部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和其所谓的续篇《最后一幕》,两者在艺术和思想领域的差距正表明黑色幽默小说的创作困境所在  相似文献   

14.
宗法伦理与女性悲剧──谈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爱情作品的影响罗嘉慧中外传统文学中描写两性爱情生活的作品,其形态如何,受到社会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制约。儒家思想支配了中国封建社会二千年,制约着中国社会伦理观念和两性关系观念,中国古代文学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不可...  相似文献   

15.
1978年12月18日,党中央召开了扭转乾坤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此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文学艺术总是得风气之先,只要你不有意去扼杀它,它总会在“风起于青萍之末”的气氛中嗅出些什么新鲜的空气,从而形之笔墨,成为精神界之先导。1978年8月11日,正在复旦大学中文系读书的卢新华,在是日《文汇报》上发表了小说《伤痕》,它揭露了极具典型意义的“文革”中的一个悲剧,从而引起了全国性的轰动。从此,“伤痕文学”便成为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共名,卢新华亦将因《伤痕》而名震遐迩。然而,他并没有背起大紫大红的作家的包袱。他到美国留…  相似文献   

16.
共谋与裂隙——“伤痕”、“反思”小说新论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极“左”思潮的现代性本质既往的文学研究普遍以为,“伤痕”与“反思”小说的重要特点便是其对“十七年”和“文革”时期社会生活的历史观照主要采取了一种社会政治视角,这一视角的采用,不仅局限了作品的文学价值,同时也使其“反思”未能达到应有的深度。现在看来,这种认识显然是过于片面而且是极其简单化的。我们并不否认“伤痕”、“反思”小说在思想艺术上的局限,但是,造成这些局限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社会政治视角,而是在于某些作品对此视角的过分“单一化”使用以及循此视角所作的社会政治性反思由于当时的意识形态“顾忌”等原因限制了…  相似文献   

17.
许颖青 《南方论刊》2001,(10):33-34
写实小说是新时期文学以来最重要、最具影响的小说创作现象。随着八十年代伤痕文学、改革文学、知青文学、寻根文学逐渐式微和现代主义倾向的实验小说难以走出困境,一批描写普通百姓生活而且形态上有着某些共通特点的作品便在当代许多实力派作家的创作中诞生了。池莉的《烦恼人生》、《太阳出世》,方方的《风景》、《祖父在父亲心中》,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单位》等等,便都是被人津津乐道的所谓新写实小说的代表性作品。  相似文献   

18.
社会背景影响着当下的文学体系与风格,马克·吐温作为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其思想与创作随着美国初期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也发生着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变化。其中,《王子与贫儿》则以犀利的笔锋与黑色幽默揭露当时英国上层阶级对贫苦劳动人们的残酷压迫。通过对该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掌握其蕴含的黑色幽默文化要素,这对更加清晰地解析相关作品、把握黑色幽默文化运用具有极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穿越当代经典——"伤痕文学"热点作品局限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炫  陶文婕 《社会科学》2003,(3):110-119
文章以作者“否定主义文艺学”的“个体化理解”为尺度 ,对新时期“伤痕文学”中的 3篇热点作品进行了局限分析 ,指出《伤痕》因未深入到文化性层面和人的正常生活的层面而显得肤浅 ;《一代人》因思维方式上的被动性而未将作品写完 ;《随想录》因提出了一个作家自己很难回答好的问题 ,而使得忏悔与后悔难以区别  相似文献   

20.
周春生在《悲剧精神与欧洲思想文化史论》中说,悲剧精神是欧洲思想文化的本质特征,即“人的理性和自然感性生命永远处于对立冲突之中,并且没有任何归结点,由此而构成一种命运。人虽然解不开命运之谜,却又勇敢地接受命运的挑战”,其发端是古希腊。这种悲剧精神反映到文学中,就是出现了大量的悲剧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非《俄狄普斯王》莫属。而在我国,堪称“元代悲剧典范”的《窦娥冤》也体现了这种“勇敢地接受命运的挑战”的悲剧精神。本文想以这两部作品为例,从悲剧的情节、人物形象和表达功能方面比较探讨古代中西方(主要是中国元代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