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企业承包后,如何深化内部改革?如何改善经营机制,真正搞活企业?就此,笔者结合万县市日用化学厂的改革实践,谈谈看法。《四川日报》曾报道:“去年六月,万县市人民政府决定对亏损大户日化厂实行招标承包。……承包经营责任制,使该厂经济效益大幅度上升,在上半年亏损20万元的情况下,年底实现税利112万元。”此成绩的取得,正是深化企业内部改革的结果。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  相似文献   

2.
搞好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深化改革、健全经营机制、调动职工积极性的必然要求。在当前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和深化改革中,如何进一步搞好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以适应深层改革的需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企业内部分配形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罗湘天 《南方论刊》2002,(12):27-28
国有大型、特大型企业,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经过近几年的深化改革,国有大企业的改革已初露曙光,出现了好的势头.实践证明:对国有大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仍然是今后改革的方向.那么,国有大企业应如何进行资产重组?重组过程它应遵循什么原则?在企业内部应处理好什么关系?成为我们目前迫切需要总结和明确的问题.本人结合企业实际,提出一些现实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当前,“改革企业内部人事、用工、分配制度”,“打破三铁”已成为热门话题,企业领导和经营者们都十分欢迎也迫切希望真正打破“三铁”,彻底转换企业内部的经营机制,因为只有这样,企业才有活力,效益才能提高。但是,我市工业企业在内部改革上真正有所动作的不多,究其原因,除了有些企业还在作充分的准备工作之外,许多企业的领导班子都因为有许多难处而处于一种等待观望状态。那么,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改革有哪些难点呢?据笔者与一些企业负责人接触及自身体会所了解到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5.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在市场经济下,国有制企业如何才能真正向现代企业制度转换呢?实践的需要推出了公司制的思路,而国有企业推行公司制,就会涉及到产权制度改革,这就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搞清楚公司制、产权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系.一、承包制和现代企业制度我国所要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以规范和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的新型企业制度.基本特征是: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产权关系明晰,确定企业的法人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建立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并在企业内部形成权力制衡机制.它不仅要求企业具备对市场供求变动作出灵敏反应能力,还需要符合以下要求:  相似文献   

6.
全国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以后,上海市委、市政府先后确定了十多项改革措施。上海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步子比过去跨得大了,也碰到了不少问题。例如,一些基层单位提出,社会主义企业改革的目的、动力究竟是什么?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社会主义国营工厂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应该拥有多大的自主权?改革中如何真正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如何使企业的职工富起来?等等。一些部门的领导在考虑:怎样做到微观搞活与宏观协调这两者的结合、统一?怎样解决好  相似文献   

7.
步入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城乡改革的不断深入,参照我们到本世纪末的奋斗目标,我市三十二家大中型企业有些什么变化?还有哪些不足?还存在什么问题?应采取什么对策?一、变化经过七年的时间,我市三十二家大中型企业内部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已从产品经济脱胎而出,企业内部商品经济机制骨骼发育大体成形,可以启动更高层次的新经济机制的生成。为我市新经济机制的确立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及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主体到底由谁来实施评价,如何对内部控制评价者的选择进行确定和认可,财务报告和非财务报告的评价有何区别和联系,企业应如何处理?到底是从公司治理层对其进行自我评价分析还是从具体业务层进行外部评价分析?一直以来都是内部控制评价讨论的焦点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内部控制评价主体和内容的现状分析,整理相关问题,最后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企业内部分配模式,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企业所执行的工资分配制度。企业内部分配要不要有—个统一的模式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企业内部分配要有一个统一模式,这并不是要走平均主义“大锅饭”的老路,而是我国现阶段经济体制和深化企业改革使然。现在的问题是:这个模式应该是什么样的。为此,许多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曾作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多数人认为,“国家宏观调节、企业自主分配”是企业内部分配的有效模式,但是,这  相似文献   

10.
新形势下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对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是冲击、也是挑战,如何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促进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既需要宏观经济环境的支持,需要治理企业外部竞争条件,也必须深化企业内部改革。  相似文献   

11.
目前,全民所有制企业内部蕴藏着两种形式的集体所有制:一种是企业为职工修建的住房等生活福利设施;另一种是由企业自己所兴办的如劳动服务公司等企业.全民所有制企业内部的集体所有制是怎样形成的?这种集体所有制对全民所有制的发展将会产生哪些影响?又如何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我们将要探索的问题.十分明显,全民所有制企业内部的集体所有制来源于企业的自有资金。任何一个全民所有制企业都拥有两种不同性质的资金:一种是国有资金,这部分资金是由国家直接  相似文献   

12.
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 ,也是一项深刻改变当代中国面貌的系统工程。改革是如何进入中国政治的视野和中国人的生活的 ?换句话说 ,改革在中国是如何成为可能的 ?又是怎样成为可能的 ?改革是如何从可能变为现实的 ?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最先进行了这种元哲学的追问 ,并予以了回答 ,这种追问和回答可以说既是邓小平对改革始终矢志不渝、坚决执着的深层次原因 ,又体现了邓小平对改革的系统的哲学思考 ,形成了邓小平改革观的主要理论构架。一、改革是如何成为可能的 ?在当代中国 ,改革是如何成为可能的 ?也就是说改革是如何进入中…  相似文献   

13.
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今年改革的重点,其中关健是实行政企分开、搞好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逐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中央为什么要对企业改革的重点作这样的调整和选择,已有不少文章进行了阐述和论证。但是,人们对在制度创新过程中(宏观经济制度、企业制度以及其它一些经济制度尚处于巨大变动而未完全定型助D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在什么范围内和多大程度上是有效的仍然心存疑虑。这些问题,从中央决策来说,涉及到经济改革中对制度结构如何安排和选择;对企业和企业家来说,则涉及对一个复杂和不确定环境如何反应,适…  相似文献   

14.
企业改革,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一直为人们所关注。然而,现实状况依然是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效率低下和缺乏活力。其中的症结在于所有权吗?所有制改革与明晰产权是什么关系?如何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制度约束下,实现企业的运行效率?这些都是困扰理论研究和制约改革实践的现实问题,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论证企业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5.
谭蒙 《南方论刊》2010,(9):33-34
随着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反映出管理的滞后带来的影响,企业反腐败工作形势不容乐观。本文主要就如何加强电信企业内部的党风廉政建设问题展开探讨,以图促进电信企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企业在实行厂长负责制之后,既要保证厂长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又要发挥企业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如何协调配合?这是治理整顿、深化企业改革中提出的新问题。韶关一棉厂近几年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经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深化企业内部分配机制的改革,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重要途径。本文仅就企业内部分配机制改革的目标、原则和重点等实际问题作些探讨,澄清其中的一些模糊观念,以利于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深化。目标主体错位及其校正企业内部分配机制改革的目标决定着改革方案的设计与运作.一般而言,制度变革的目标应服从于变革主体的利益,否则制度变革就会因缺乏持续性动力而难以有效.经历了政企  相似文献   

18.
颜廷标 《河北学刊》2001,21(3):89-93
"十五"期间国有企业改革仍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在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如何改革?本文对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实践进行了理性分析,特别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深层矛盾解决得如何,还有什么突出障碍制约着企业发展进行了分析,在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突破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方式、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法人治理结构的优化、所有者对经营者激励约束方式、企业包袱等六个障碍的思路和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9.
今年以来,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纷为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的主要方式,在全国广泛、迅速地推开,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效,同时也面临着种种困难和矛盾。由此引起人们对“承包”议论纷纷,褒贬不一。究竟应当如何正确评价“承包”?深化企业改革的出路在哪里?本文将就此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劳动就业0的“统包统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是导致我国公有制企业长期以来效率低下的两大弊端。近年来为打破“三铁一大”而开展的企业劳动人事、工资分配、社会保障三项制度改革,对劳动者物质激励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加强货币激励之际企业的精神激励情况如何等等?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走访了冶金局所属的上海冶金利用钢材厂(以下简称“利钢”厂),机电局所属的上海鼓风机厂(简称“上鼓厂”)、四方锅炉厂,纺织局所属的第四纺织机械厂和上海第九针织厂。根据五家企业的调查情况,我们对劳动者激励状况作如下推断:就上海大多数效益中等或较好的公有制企业而言,由于“上岗合同制”、“岗位技能工资制”等改革措施的实施,在企业内部造成了一定的就业竞争压力,各工种、各岗位之间工资收入拉开了一定的差距,对劳动者的货币激励有所加强,有效激励机制开始形成。然而在货币激励作用加强的同时,对劳动者精神激励显得相对不足。以下结合五家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上岗合同制”和“岗位技能工资制”等项改革实施后,在劳动者激励机制方面产生的一般影响作一简单评述;并对劳动者激励机制方面尚存在的问题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