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宁稼雨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
在当代中国 ,一个人因其作品而成为引人瞩目的“文化现象”,这本身就颇耐人寻味 ,更何况是在向不入高人雅士之目的通俗文学领域 ,“金庸现象”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本。关于金庸及其武侠小说 ,在几次“热”潮过后 ,特别是在学者文人参与讨论之后 ,分析阐释的余地似乎不大 ;而俟“热”潮消退 ,再组织这一组笔谈 ,又似有炒冷饭之嫌。不过 ,正如宋人苏轼所言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对文化现象的关注和研究 ,往往拉开一定的时空距离 ,方能避免更多的意气之争、情绪化的价值评判 ,从而更加客观、深入。组织本次笔谈的初衷便在于此。参加笔谈的多为研究古典文学且知识储备和识见又不囿于此的学者 ,故能做到从多层次、多角度审视金庸小说的价值、地位 ,更多持平之论 ,其中不乏见解深刻的文章。 相似文献
2.
“文化发展战略”笔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社会科学》1996,(2)
“文化发展战略”笔谈编者按: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精神文化现象的演化轨迹,全面、正确地认识与把握转型期文化事业的现状,制定切合实际的文化发展战略,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应的新文化,是当前文化建设的一大重要课题,也是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相似文献
3.
4.
主持人语: 文化研究作为一种跨学科和跨文化的学术理论话语和研究方法,已经对文学研究形成强有力的挑战.文学中的文化身份研究,是迎头对应文化研究的挑战,而又运用文化研究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从新的路径进入文学的明智选择.文化身份的命题是在后殖民理论的平台上被提出,并被移用到文学研究中来的.文化身份研究从文艺美学来说,是肯定主体性的美学价值和文学存在合理性的,从文学研究的外延来说,是语境式研究和文本式研究相结合的.因此可以融合进社会学批评方法、心理分析方法、原型批评方法、文本分析方法等诸多文学研究方法,可以融文学的背景研究和文学的文本研究为一体. 相似文献
5.
作者以李贽"异端"伦理思想对当时及后世雅俗文化的影响为视角,认为李贽以现实化、世俗化、生活化为主要特征的"异端"伦理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雅俗文化的发展,并促成了中国伦理思想由古代向近现代观念的转型,其敢于打破千百年相沿之是非,独出胸臆、敢言私欲个性和反对封建统治的战斗精神,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大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我们在新世纪道德建设征程中进一步开拓新视野、树立新观念、步入新境界,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对武侠文本(金庸作品)现代性与先锋精神的阐释,可理解"武侠为何","武侠何为"。武侠文本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具身性",身体是核心主题、关键视角、主要叙事。本文运用身体社会学理论,以金庸先生《射雕英雄传》为例,描述与分析以身体为核心的武侠文本运作机制:侠客通过身体规划,形成"身体图式",变得"身手不凡",产生出超能力;侠客以身体为中介,介入社会生活的各场域,形成种种"义"的叙事,完成身体实践;侠客重返身体,"道成肉身",践行身体的乌托邦。由身体图式—身体实践—身体乌托邦所构成的运作机制,生产出的跨类型、超媒介的武侠文本,成为当代社会所谓"受控的情感解控"文化机制(如体育活动)中重要的一环,也成为隐喻性的"武侠秘籍":在高度现代性的社会里,如何通过身体的运作将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整合在一起,实现肉身的超越(武)与精神的超越(侠)。 相似文献
7.
8.
目前文科学术期刊“笔谈”栏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稿源过于圈子化;选题过于短视化;内容过于情绪化。我们认为通过明确定位、专家选题、公开征稿、分层遴稿等具体环节的操作可以尝试解决。 相似文献
9.
在如今这个视觉文化的时代,奇观电影成为时代的宠儿,与此相应,学术界也出现一种观点,认为电影的奇观性必将取代叙事性。那么,电影的奇观性和叙事性是对立的还是一致的?影像奇观与叙事话语能否共融并存呢?来自上海大学电影学院的研究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审视了奇观电影的叙事问题,并对此提出了他们独特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身份认同的“混杂”与文化记忆缺失症——管窥金庸的小说世界宋伟杰“由秦迄今,二千余岁耳,然黄帝之子孙,屈伏于他族者三百余年;北方之同胞,屈伏于他族者且七百余年”①,在动荡不安的“种族-民族-国家”矛盾迫在眉睫之际,个人的身份是什么,个人如何向某一群体认... 相似文献
12.
郑穹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39-141
金庸武侠小说汉译英理论和实践都存在问题:英译本偏少,相关研究的论文数量不多。金庸武侠小说英译不足是中国文学译入译出失衡的一个缩影。从文化特色词来看,侠、江湖、武功等构成了金庸武侠小说英译的难点。从文化交流来看,英译中国文学在英语文学多元系统中的边缘地位、英语世界不同的意识形态和诗学、英语文学对英译中国文学的排斥也是导致金庸武侠小说英译不足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思想与时代》月刊(1941—1948)乃20世纪40年代在中国学界颇具影响力的同人刊物,其创办宗旨为倡导"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这一学人群以学者及科学家的身份倡导科学与人文的融通,不仅洞察科学精神的本质,还实践着身为学者及科学家的人文主义关怀。这一学人群与20年代"科玄论战"中的科学派及30年代的全盘西化派有所不同,他们努力调适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对立,并积极寻找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根源,寻求科学精神与中国本位的并重。在他们的思想世界中,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与西方科学精神并行不悖,其最终目标即"谋中西文化之统一,以从事于真正之创造"。他们对于科学的态度,尤凸显与科学主义思潮的迥异。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迅速变革的时期,这一变革带来了新的对法律的巨大需求。法律的发展必须在维持现存秩序与协调环境变化之间找到一个平衡,而这些发展都离不开法律思想和法律文化的支撑,缺乏了思想与文化底蕴的法律,是不能赢得社会对它的尊重的。有鉴于此,如何为变革时期的中国法律寻求思想与文化上的资源,就成了当前理论法学面临的一个重要研究命题。这里,我们特约了三位中青年学者从研究方法、研究领域、价值评判等角度对此展开论述,编辑而成这组笔谈,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对朝鲜族书面语表达的影响是源远流长 ,特别是汉族语言文化丰富了朝鲜族语言的音韵、词汇、语法、修辞 ,从朝鲜族书面语言表达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6.
北方地域文化与辽金元文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辽金元时期 ,随着“北方”地域文化生态的变迁 ,大量的非汉族作家出现于文坛 ,少数民族语文学获得较高水平的发展 ,中原文学的中心也由传统的中原地区而向北转移 ,独立的北方文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辽金元文学作为北方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载体 ,其基本风貌和审美品质 ,实际上也是北方文化与文学传统滋养的结果 ,是对北方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辽金元地域文化为北方游牧、半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与中原传统的农耕文化的交汇与融合的产物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上的三朝文学 ,所体现的社会审美意识、文学观念及其创作的内容、形式和风格等方面也相应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加快转型 强化创意 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升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管宁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1)
福建文化产业发展尽管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有一定的基础.要加快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升级是个关键环节.就一般意义上而言,所谓产业升级包含两个方面内涵:一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即产业内部不同门类的结构在新的经济发展格局中如何进行调整,使之更加优化,从而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二是指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即产业的整体运行状态是否科学、高效,具体体现为产业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产品质量与品牌竞争力的提高等. 相似文献
18.
19.
仪式歌辞、娱乐歌辞的演唱传播与其特定的文化功能息息相关:一方面,歌辞特定的生存状态决定着歌辞的文化功能;另一方面,歌辞的文化功能又反过来影响歌辞的生存状态、传播方式,进而影响文人歌辞创作的内容、体式和整体风格.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阶层不仅在当时处于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垄断地位,而且对中华文明的承传也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人类文明史上唯一绵延不绝、未曾"断裂"的文明,其中一个关键性因素便在于当时汉族士族阶层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自汉末魏晋以降,中国社会处于不断的内部分裂与动乱状态,特别是为时长久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昔日作为华夏文明核心地域的中原及汉族王朝政治中心的都城,自然失去了其文化中心地位,而散居各地的世家大族特别是其中的文化士族成为中华文化的主要承传者.当时的士族,就其地域群体特征而言,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江南地区的自汉代以来成长起来的所谓"吴姓士族";二是自两晋之际及其后从北方迁移江南的所谓"侨姓士族",二者可合称为"南方士族"群体;三是在北方民族融合过程中流居故土的山东、关中等地的士族,可统称为"北方士族"群体.这些士族群体虽然由于各自的历史渊源、文化传统、家世地位等方面的不同,其文化表现与特征存在诸多差异,也由于这一时期南北、中外文化交融等因素的影响,各家族学术文化异彩纷呈,但其家学门风的核心与基调则依然保持和延续着儒家的礼法与礼学的传统,并以此整合其他各种文化要素,从而为此后中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与变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