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Pd/AC催化剂上对苯二甲酸(TA)加氢精制过程中的对羧基苯甲醛(4-CBA)加氢反应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氢分压、反应温度、催化剂颗粒大小对4-CBA消逝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于0.35 M Pa时,氢分压对4-CBA加氢反应速率的影响很小,而温度和催化剂粒度大小对加氢反应的影响显著。同时,工业条件下的TA加氢精制过程存在着严重的内外扩散。采用幂函数动力学模型方程利用M atlab拟合得到了不同粒度催化剂上的表观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苯乙酮在负载型铑催化剂催化下的多相不对称氢化反应,结果表明在以1%Rh-γ-Al2O3-2TPPTS和1%Rh-SiO2-2TPPTS为催化剂,(1S,2S)-二苯基乙二胺(DPEN)为手性修饰剂和一定量的KOH用于苯乙酮的不对称加氢反应,在反应条件为40oC,5MpaH2下,显示出好的催化活性,苯乙酮加氢产物的对映选择性分别达到了22.5%和25.4%。  相似文献   

3.
以1-溴十六烷的制备为例,考察了文献记载的由醇合成溴代烃的3种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以溴素和红磷为试剂制备1-溴十六烷,溴素有强烈的毒性和腐蚀性,并且操作极不方便,产率低.在所用的3种方法中,HBr的反应活性高,操作方便,产率高.  相似文献   

4.
采用5A分子筛吸附分离加氢焦化汽油中的正、异构烃。以正构烃为优质乙烯裂解原料,非正构烃为优质催化重整原料或高辛烷值汽油调和组分,考察了正构烃的吸附曲线。结果表明:与加氢焦化汽油相比,正构烃在相同的工艺条件下可使乙烯收率提高11%,吸余油的芳烃潜含量提高14%。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吸余油的研究法辛烷值提高约30个单位,可作为高辛烷值汽油调和组分,该分子管理的工艺路线可显著提高加氢焦化汽油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用钌多氧化物作为均相CO加氢催化剂前体,在较低的温度和压力下进行釜式CO加氢反应,主要产物为低碳烷烃。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时间,合成气比(H2/CO)和溶剂对CO转化率以及产物分布均产生影响。根据原位红外对反应的监测结果,提出了钌多氢化物均相CO加氢反应模式。  相似文献   

6.
以过氧化氢为氧源,过氧化磷钨酸盐为催化剂,在水相/有机相两相体系中进行有效的双环戊二烯环氧化反应,避免了用过酸法造成的废酸对环境的污染及环氧化合物的酸性开环。对比了3种不同的季铵盐与磷钨酸制成的催化剂、溶剂、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及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水溶液对双环戊二烯环氧化反应的影响,得到了制备双环戊二烯二环氧化物的最佳条件:以十六烷基氯化吡啶与磷钨酸制成的催化剂为相转移催化剂,其投料量为:催化剂∶双环戊二烯=0.004∶1(摩尔比),以1,2-二氯乙烷为溶剂,H2O2(w=0.5)为氧源。  相似文献   

7.
分别以碳酸铵和氨水为沉淀剂,硅溶胶为载体,采用沉淀沉积法制备了Cu/SiO2(wCu=0.20)催化剂。其中以氨水为沉淀剂通过均匀蒸氨沉淀沉积法制得的催化剂具有较高的草酸二甲酯加氢活性。通过XRD、FT-IR、热重(TG)等分析,证实了催化剂前体是一种具有矿物硅孔雀石结构的物质,它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低温催化活性。通过热分析和不同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得出具有硅孔雀石结构的催化剂前体在450°C焙烧后进行还原,具有较高的活性组分分散度和Cu2O含量,因而对草酸二甲酯加氢反应有较高的活性。  相似文献   

8.
用K issinger法对环氧/氰酸酯体系进行动力学研究,得到了不同催化剂作用下的反应活化能、反应级数和频率因子。研究表明:加入催化剂后各样品的固化反应活化能都有所降低,其中乙酰丙酮铜可使反应活化能下降30%,催化反应的级数为2;钛酸四正丁酯、二丁基二月桂酸锡和乙酰丙酮钴也能降低固化反应活化能15%以上,二丁基二月桂酸锡和乙酰丙酮钴能大幅降低固化反应温度。以钛酸四正丁酯、二丁基二月桂酸锡催化与不加催化剂的氰酸酯/环氧体系的固化反应级数均为1。钛酸四正丁酯催化氰酸酯与环氧树脂的固化交联反应是一步连续进行的,而以其他催化剂催化和不加催化剂的固化反应是二步交替进行的。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将“前 -后实验”和“连续实验”两种催速失活的实验方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的催化剂活性评价方法 ,可以在较短的实验时间内 ,获得该催化剂比较全面、完整的活性衰退的信息。使用该评价方法 ,对 ZSM- 5分子筛催化剂 AB- 97催化苯与乙烯的烷基化反应的失活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 :在缓和条件与苛刻条件下 ,催化剂的失活规律有所不同。在实验基础上 ,结合Monte- Carlo模拟的方法 ,对此进行了机理分析 ,发现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 ,反应物在催化剂晶粒表面上吸附位置以及反应机理均不相同 ,同时证实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Rh_2(AcO)_4和Rh_6(CO)_(16)为催化剂。在高压釜中,控制在最佳反应条件下,进行庚烯氢甲酰化和加氢制醇反应。利用红外光谱表征方法,考察了Rh/PBu_3/EtOH催化体系中活性物种的生成过程以及在催化反应中随着反应进行,醛的形成及醛由于加氢成醇而逐渐消失的过程,测得的原位红外光谱与空气中测定的红外光谱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1.
采用浸渍、水热还原方法制备的Ru-Pt/AlOOH催化剂,以水作溶剂,用于丙酸甲酯催化加氢制备丙醇反应.考察了催化剂中金属担载量、溶剂体积、反应时间、温度和氢气压力对丙酸甲酯转化率和丙醇选择性的影响.在180℃、氢压5.0 MPa条件下,反应6 h,丙酸甲酯的转化率达到89.1%,丙醇选择性为97.8%.  相似文献   

12.
优化了以RuCl2〔P(C6H5)3〕2(NH2CH2CH2NH2)作催化剂催化苯乙酮加氢制备α-苯乙醇的反应条件,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碱的用量及不同的碱对反应的影响,得出了一个较好的反应条件。  相似文献   

13.
在连续微型固定床反应装置中,氢气分压9.0 M Pa、温度300~345°C和体积空速0.6~1.2-h 1条件下评价了加氢裂化尾油的加氢异构性能。研究了反应产物的碳数分布和族组成变化,并建立了三集总动力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合适的工艺条件下,润滑油基础油收率可达75%左右,粘度指数在110以上,适合生产AP I II+标准的润滑油基础油。所建立的芳烃和环烷烃、长链烷烃、轻质产物的三集总动力学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产物分布。  相似文献   

14.
优化了以RuCl2[P(C6H5)3]2(NH2CH2CH2NH2)作催化剂催化苯乙酮加氢制备α-苯乙醇的反应条件,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碱的用量及不同的碱对反应的影响,得出了一个较好的反应条件.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给出了在人工智能求解中的一种算法——B*树算法。文章比较了B*树算法与A*树算法、BB算法的不同处和特点,较详细地叙述了在两种决策策略下B*树返回修正值的产生过程,并用算法语言对B*树算法作了具体描述。  相似文献   

16.
根据费-托(F-T)合成的表面碳化物机理,推导出合成气反应的8个动力学模型。利用固定床微分反应器对ZrO2改性Co-Ru/-γA l2O3催化剂在473 K和458~498 K下的F-T合成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73 K时,H2完全解离,吸附态CO加氢生成甲酰(HCO),HCO加氢生成表面C,同时氧以水的形式脱除(模型6),实验结果最吻合。在473K时,反应速率表达式为:-dNCO/dw=kpCOp1H/22/(1+1.499p1H/22+1.609pCO+2.541p-H2 1/2pCO)2,k为99.83 mm o l/(h.g.M Pa1.5)。通过实验数据对模型6的非线性回归,对反应活化能、吸附活化能等进行了估算,活化能为68.34 kJ/m o l。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SiO_2担载的无机高分子金属络合物:聚钛氨烷——钯络合物(Ti—N—Pd)催化碘苯双羰化合成α—酮酰胺的反应。考察了反应温度、压力、催化剂用量和溶剂等因素对催化双羰化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原位红外技术,程序升温脱附技术及脉冲反应法,对比研究了铁系稀土 CO 中温变换催化剂(FeCrCeK)和主剂 Fe_2O_3的吸附性能和反应性能。从原位红外研究发现两种催化剂还原表面都能被 H_2O 和 CO_2氧化,从而导致表面结构的变化,在红外谱图中看到了结构变化峰。程序升温脱附结果证实了上述结论,并根据催化剂脉冲反应研究结果归纳出了催化剂的交换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导杂多酸HPWA对乙酸正丁酯液相合成反应的催化行为,通过对几种催化剂的催化作用比较、杂多酸HPWA用量不同的催化效果以及杂多酸重复使用效果的实验,发现杂多酸HPWA对乙酸正丁酯液相合成反应的催化作用明显优于硫酸等催化剂,是一种效果良好的液相合成乙酸正丁酯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20.
采用理论计算方法研究了胸腺嘧啶与臭氧的反应机理.在气相中,所有稳定点的几何构型都采用B3LYP/6-311++G(d,p)方法进行全优化,并利用导电极化连续介质模型对气相优化构型在水溶液中进行单点计算以确定水的溶剂效应.该文主要考虑了两条反应路径(path A和path B).计算结果表明:path A和path B均为可能的反应路径,其中path B的活化能略低于path A,因而表现为最优反应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