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中国古代官制中,从官员的进入、管理到退出三个环节彼此承接、环环相扣、首尾相应,在选贤任能方面形成了一套能上能下、能进能退的用人体系.进入:不拘一格选人才“选贤任能”在选官和任用的环节主要特色是不拘一格地发现和使用人才.从先秦的乡里举荐制,到汉代察举制,再到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直至隋唐出现科举制度,中国古代选贤任能的官制一步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2.
干部“能上能下”在古代是一种常态,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名臣能吏都有因各种原因被降职的记载,也有谪、逐、贬、罢、黜多种说法,但最具文化内涵的,还算是“左迁”。如大家熟知的白居易左迁九江司马时所作的《琵琶行》,李白则在好友王昌龄“左迁”龙标时,写下“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韩愈更是在“左迁”潮州的路上直抒胸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道出了自己的满腹委屈、愤慨和悲伤。 相似文献
3.
4.
官员:一种职责相当的高风险职业据有关人士讲,“引咎辞职”,在中国作为一个越来越被经常使用的政治术语,极有可能始自原重庆市彭水县副县长蒋成谷。2002年12月31日,蒋成谷的15 年仕途被按下了暂停键。事情起因于两次车祸。2002年7月3日上午,彭水县一辆客车因机械故障坠下岩坡,造成12人死亡。8月20日早晨,又有一辆客车出事,死亡人数多达26人。这次的事故原因非同寻常——驾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年代,有一位来自加拿大的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援着中国的抗日战争。毛泽东提出“大家要学习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仍然可以看到“白求恩”的身影。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特色广场舞8月19日到21日,来自英国的憨豆先生罗温·艾金森首次造访中国。在上海,伴着《倍儿爽》的音乐,艾金森仅用一秒钟,就从严肃的英伦绅士切换到憨豆先生状态:瞪眼、吐舌、抖腕、转圈……和广场舞的大爷大妈们踩着奔放的舞步,扭起了腰肢。荧屏上的那位憨豆先生,首次 相似文献
7.
1955年,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战胜了建国初期面临的巨大困难,抗美援朝取得了胜利,经济建设也蓬勃发展,国内政局稳定,一切工作都走上了正轨。l月,中央军委发出了《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决定授予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在领导战役军团作战中立有卓越功勋的军官以元帅、大将、上将及各级军衔。评定军衔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要求极其具体、考虑非常周全的工作,其中工作量最大、难度最大的就是平衡排队工作、最早制定的一个方案,条件要求上比较严格,对非中央苏区的军事干部们照顾不是很到,一些干部因此有意见。最后意见反馈到… 相似文献
8.
9.
10.
学界对清代“奴才”一称的理解基本依照陈垣与鲁迅先生的看法清代官员,常常自称“奴才”,既见于官方文件、奏章之中,也常常出现在官员觐见皇帝之时.学界对此基本依照陈垣与鲁迅先生的看法,视为清廷强行区分满汉官员身份的措施.陈垣是这么说的:“满人称奴才,有时可以称臣;汉人称臣,无时可以称奴才”.鲁迅先生说:“在清朝,旗人自称‘奴才’,汉人只能自称‘臣’.这并非因为是‘炎黄之胄’,特地优待,赐以嘉名的,其实是所以别于满人的‘奴才’,其地位还下于‘奴才’.”这其实是排满浪潮影响下对“奴才”一词的理解,当然其中也道出了清代旗人与民人身份的不同.事实上,这两个称谓所对应的对象有一个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上班点卯"的由来
古代上班时间比现在早。《诗经·齐风·鸡鸣》中,妻子催丈夫起床:"公鸡已经叫了,上朝的都已经到了;东方已经亮了,上朝的已经忙碌了。"由此可见,从春秋起,古人就有了"鸡鸣即上班"的传统,往后,这个时段就定型为"卯时",即早晨五至七时。于是,"上班点个卯"也就流传至今。明朝缺勤20天处杖打100大板古人治"庸",从"迟到早退"抓起。明朝"治庸"流行"打屁股"即廷杖),规定缺勤1天处笞20小板,每再满3天加一等,满20天处杖打100大板。 相似文献
12.
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许多人大代表呼吁关注官员文凭灌水现象,指出不少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戴上“乌纱帽”后,挂名攻读学位,捞取硕士帽、博士帽。灌水文凭极易诱发腐败,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予以制止蔓延。 灌水文凭实质上是一种浮躁心态滋生出来的怪胎。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这是每个中国人从小学课本上读到的耳热能详的自豪。但细究起来,我们这个民族的浮躁和自卑却也是有目共睹的。自卑就不去妄加评论了,七八十年前的鲁迅先生早已在对阿Q的鞭挞和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担忧中作了定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北京中关村一家软件公司以月薪2500元招聘一名软件工程师,附加条件是“有留学背景者优先”。原以为很难吊起“海归”的胃口,结果竟然引来3名喝过洋墨水的“海归”硕士竞相面试。同为“海归”的该企业老板唏嘘不已:“在国外学习两年,最少也要20几万元,以这种工资水平,不吃不喝也得10年才能收回投资。”该老总说,他们公司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土”硕士,月薪最低也有6000元。看来,在并不乐观的就业形势面前,“海归”自降身价实属无奈之举。北京一家媒体以“留学两年花费人民币20万(大多在领有奖学金情况下),换来月薪人民币2500元”为题… 相似文献
14.
国有企业“家大业大”,“人多势众”,理应成为市场竞争的佼佼者.然而现实并非如此乐观,国有企业如同负甲过重的恐龙,在风云变幻的市场角逐中累得气喘吁吁。由于思想观念的相对滞后,运行机制的呆板僵硬,改革不彻底引起的不公平竞争,使国有企业自身的优势反而成为其致命的弱点。国有企业聚集了大量年富力强勇于开拓进取的青年科技人才,他们本应成为国有企业与三资企业、民营企业较量取胜的中坚力量,是国有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希望所在,遗憾的是在不少国有企业竟出现了大量青年科技人员“在职失业”的异常现象。 来自工人日报的报道说,一项对全国21个省市80家大中型国有企业的2000多名青年科技人员问卷调查显示:青年科技人员的科研任务普遍不饱满,有科 相似文献
15.
2003年5月,南京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向海内外发出公告新增的149名教授和149名副教授岗位,全部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今后所增高级职称岗位将一律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此举一出台,当即接到421名海内外学者的申请。目前,南京大学面向全球公开招聘的第一批教授名单已经揭晓,经南京大学专业职务聘任委员会综合院系评价结果以及同行专家的意见,并经过投票表决,共有81位教授和117位副教授接受本次聘任,其中有17位来自海外的学者加盟南大,他们分别来自美、日、加拿大、法等国及香港等地的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或公司。作为科技教育人才大市的南京,拥有在校大学生近40万人,南京市每万人所拥有的大学生排全国第一,是北京的2.7倍,上海的3.8倍,高校肩负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大职责。因此,随着南京城市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和人才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包括南京大学在内的各大高校近两年来特别注重引进海外优秀人才。从主管南京市留学人员的市留学回国工作站,笔者了解到,近两年通过工作站落户南京的留学人员有一半左右进入了高校。这些海归学者们在南京生活得如何?他们的海外留学背景为他们在南京的工作提供了哪些帮助?他们有没有出现“水土不适”的问题?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访问了几位落户南京的海归教授。 相似文献
16.
有限责任医院的组建、公民自由迁徙、乡镇长和乡镇党委班子直选、公选大学书记和校长、基本普及十三年教育……诸多伴随改革和发展诞生的新举措、新概念,都与同一个人的名字相关联——罗崇敏。他屡推新政,尽展铁腕之风。 相似文献
17.
●在北京,每年10月对处级以上干部进行英语测试,已经成为“京城官员必演节目”,其主要目的是为境外培训储备后备人才。●培养一批具有战略思维、世界眼光,熟悉国际惯例,适应实施外向带动战略的高素质复合型领导人才,已成为中央和地方在职干部培训的重点。●目前,在中央和省级部门有很多官员都有海外留学背景,这一群体的人数正在呈现明显的上升势头。 相似文献
18.
新任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可能想不到,自己的“在职大专”学历会引来舆论一片“赞许”声。有人将蒋宏坤与中专学历的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职大专学历的上海浦东新区区长姜梁,褒称为“当前少见的低学历高官”。 相似文献
19.
2003年2月25日下午,46名在京工作、生活和居住的"老外"拿到了北京市公安局颁发的首批3年和5年有效期外国人居留证和相同期限的多次往返签证. 相似文献
20.
记者是在雨中走进新华社家属区马鸿志的家,许是久遭高温煎熬下的北京在雨中少了些浮躁,采访也因此能在轻松愉快中开始进行了。马鸿志,这位共和国的第一代空姐,当年有幸第一个执行专机任务,第一个办好了出国护照,第一个飞行国际航线,又是第一个飞周总理专机的,堪称共和国“第一”空姐。忆及当年的蓝天人生,马鸿志顿时满脸情不自禁地洋溢着激动和自豪,仿佛又回到了那些难忘的岁月。第一次上飞机工作,贺总就交给她一项“重要”任务。1956年3月26日,对于马鸿志来讲,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当共和国第一批空中乘务员集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