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谈经济改革与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国目前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对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对经济体制改革进行理论探讨,用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说明它的历史必然性和发展前途,以提高人们对改革的认识,动员更多的人们自觉地投身于改革的洪流中去,将是很有意义的。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同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是基本适应的,但在某些方面、环节和因素上还存在着矛盾。这种基本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一方面表现了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要作相应的变化。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它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3页)。社会主义社会的这种变动性,是我国目前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原理,是我们进行经济改革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调整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使之不断地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首先要从生产力的状况出发,研究生产力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的实际内容。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应,最根本的是适应社会化生产力本性的要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首先是指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本性和性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应,最根本的是适应社会化生产力的本性的要求。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以大工业为标志的社会化生产力和生  相似文献   

3.
我国正处在一个伟大变革的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十二大破旧创新精神,越来越深入人心,越来越被广大干部和群众所掌握,并产生了和正在继续不断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 一 改革,就是破旧创新。改革的目的就是发展生产力。一切不适应和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曰之旧,一切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日之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里,这个矛盾是对抗性的,表现为激烈的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这个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它存在着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状况,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自行调节来解决不适应的部分。凡是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切旧东西,我们都要破除;凡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切新东西,我们都要创建。这就是要改革。  相似文献   

4.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它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辩证统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其他条件的变化,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必然会产生某些不适应的方面和环节,需要不断地作相应的调整和改革,才能使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协调发展,使社会主义社会逐步由不  相似文献   

5.
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状况及其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现有经济体制不能适应这种要求的矛盾。经济体制改革,必然要求改革和完善政治体制;或者说,改革和完善政治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和归宿。改革和完善政治体制的内容涉及上层建筑各个领域,而关键在于实现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改革经济和政治体制的任务能否实现,归根到底,取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取决于这个政党是否有一条马克思主义路线。  相似文献   

6.
革命、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重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资本主义制度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没有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就没有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要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需要积极而有步骤地进行改革。邓小平同志说:“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适应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需要,为了兴利除弊,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需要改革的很多。”(《邓小平文选》第281—282页。以下引该书仅注页码)又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第140页)邓小平同志这些远见卓识,科学地论述了实行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一 一切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生产力始终处在变化和发展中,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这就必然要求生产关系以及相应的上层建筑为它开辟道路。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  相似文献   

8.
自由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权利,而是一种历史性的制度进步的产物.社会主义的实现也不天然带来优于资本主义的自由和制度规范,何况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自由"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制度安排也就必须围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及其逐渐形成的历史传统而建构.合理有效的规则不仅是内涵选择的自由、利益增长的机制,而且还是提供社会活力和社会和谐的促进机制.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一场制度改革,其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解放被各种不合理的制度安排束缚的人,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之所以这样说,一是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来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二是不断地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宏观市场经济模式的内涵及其特征,以便使其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0.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否定公有制,实际就是否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而产生的,它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所带来的一系列矛盾,使社会生产力有可能健康、稳定、协调地发展,避免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经济危机。它决定了劳动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而不再是资本和资本家的奴隶,这为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  相似文献   

11.
中国改革所要解决的重大历史性课题,在于要把市场经济引入社会主义,使这种经济体制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内在地结合起来,以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基本文化制度的结合.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要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一些具体制度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改革也是革命,是邓小平改革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个论断深刻地揭示了改革的性质及其伟大意义,是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高度概括和科学表达。一、改革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早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就多次提出和倡导过改革,但往往是针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在旧体制模式内的修补或变动。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贡献,在于第一次赋予社会主义改革以“新的革命”的含义。他的改革观的创造性意义在于要从根本上变革长期以来形成的已经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那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建立起适应…  相似文献   

13.
《社会科学》2020,(8):32-41
中国共产党人能够使社会主义浴火重生,关键在于前所未有地深刻阐释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的规律,这构成改革开放和中国道路实践最为深层次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前所未有地阐释和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现代性,这集中体现在对改革的深刻认识。改革不仅仅是社会主义方针政策、体制机制层面的特性,更是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它超越了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因为它是一种对现代生产力积极主动的调整和适应。改革的实践终结了社会主义的僵化现象,激活了社会主义成长性的基因,丰富深化了唯物史观的内涵。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蕴含了社会主义发展新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的重要谈话中强调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  相似文献   

15.
搞四个现代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而欲达此目的,就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没有改革,人们的一切美好愿望统统都会落空。当前,改革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各行各业的改革形势令人欢欣鼓舞。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改革主要触及社会有机体的三大子系统——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制度在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要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某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环节和具体形式,建立和健全有助于三者协调发展的新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否正确,改革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需要接受客观标准的检验。这个标准,归根结底就是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程度。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两个必然"原理,但要把这两个必然性变成现实,最终取决于生产力水平.在当今世界发展生产力的两种制度模式中,社会主义更有发展效率,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在确信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同时,必须全面辩证地认识资本主义,正确对待当代资本主义新的文明成果.面对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我们只有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进一步缩小差距,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7.
全面准确地理解现代企业制度坚持国有企业改革方向周嘉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明确提出:“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必须解决深层次矛盾,着力进行企业制度的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涉及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需要解决各种矛盾,调整、理顺各种关系。这就使改革的方法论问题突出出来。笔者认为结合对立面的方法是特别值得重视的方法。这是由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一非对抗性质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主力军,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脊梁,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提高社会主义社会综合国力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因此,大中型国有企业活力、实力的大小,生命力、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进程,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所以,从根本上说,改革就是首先为了解放和发展国有企业的生产力,就是为了使国有企业充满勃勃生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竞  相似文献   

20.
社会关系具有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双重特性,决定了国家权力可以主动创建作为社会关系表现形式的社会制度的必然性,社会制度则以动态方式体现生产力的客观性质。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的内外处境又使得社会主义国家权力对于社会制度建构的这一主动性凸现出来。而中国的国家推进型制度变革能否走向彻底成功,归根结底取决于改革进程中制度建构的良性社会基础的孕育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