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4 毫秒
1.
以现代风格学的"创作个性"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论述了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乃是与作家先天和后天修成的个性密切相关的,同时从文学作品的体裁、时代背景、语言等客观因素分类探讨作品风格论,并且认为作品的语言因素将是今后研究作品风格形成论的新出发点。  相似文献   

2.
文气说或文气论是中国美学的一个基础理论,虽然文气论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但它包含的美学原理对文学艺术具有普遍意义。通过与当代理论的对话,可以对这一古代理论进行现代重构,并为建立跨文化的美学理论提供一些新视野。文气论是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它研究的是艺术家如何获得自己的个人特质,其个人特质的主题如何反映在作品之中,以及如何被读者感知和理解。从作者、文本和世界的广义上说,文气论主要讨论的是人类社会的宏观世界、作家的微观世界和作品的微观世界这三个相互交织的空间内的创作活动及其美学原理。宏观世界的元气赋予作家以人气,是其先天才华、个性气质、身份主题和后天学养的精神综合。人气注入作家的写作中,使其文学作品具有特别的结构、统一完整的形态、个性鲜明的风格,所有这些因素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文气。文气的核心是作家的自我及其个人特质在其作品中的彰显。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风格论是修辞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格主要取决于作家的气质、才华以及后天的学习、熏陶。印度的风格论是在庄严论 (即修辞论 )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独立的诗学体系 ,注重地方风俗习惯、语言特色对风格的影响。中国修辞论追求自然含蓄的审美意境 ,而印度庄严论则注重惊奇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4.
语言能力天赋论与建构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姆斯基和皮亚杰分别建立了语言能力的天赋论与建构论 ,两者的冲突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辩证过程。语言能力以先天的生理素质为基础 ,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地积极建构而形成。语言能力天赋论与建构论之争反映了历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方法论的斗争 ,这种争论不仅使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更加向科学化的方向迈进 ,而且为现代语言学研究和外语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养气”说是中国古人对学理论的重大贡献。孟子始从哲学角度论后天主体意识修养对人崇高精神境界形成的重要性,此论亦可推及艺术意义;刘勰则直接从艺术意义上论学创作中作家“蓄气”守气”、巧妙用气的重要性,并进而将自己的观点与孟子的观点合而兼论,认为作家能做到气得其养、又善巧用,创作中将会获益无穷。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作家论(上)樊德三作家的修养直接关系到作品的优劣程度。关于作家的修养论,我国古代文论中虽然没有专著作全面系统的论述,但是在文论、诗论、词论等著述中还是散见着许多有见地的言论的。概括起来,主要有“德才”和“学识”两个方面。前者是内在的,后者是外...  相似文献   

7.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十分重视文艺家的修养问题,特别是文艺家正确的世界观的培养以及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这一理论取向与儒家诗学一直关注文道关系以及“配义与道”的文人内在修养路径有很高的契合度。除此之外,两者在谈论文艺家的修养时,也都十分重视经典的研阅以及作家丰富的社会阅历。这种作家论的角度,与西方文论,包括国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重点围绕认识能力,特别是哲学思辨能力谈论作家修养的路径形成明显差异,具有比较突出的中国特色。中国古代崇尚“以文化人”及“德治”,因此对包括文艺家在内的承担这一使命的文士的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这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重视文艺家修养的文化根源。而看重文化的力量在社会变革与进步中的巨大作用,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8.
在孙犁的作家修养论中,“道德”是作家修养的第一要义,是作家的为文之道,以传统儒家文化伦理道德为核心;“理想”的两个层面—人文理想与政治理想—分别代表了对孙犁影响颇深的五四现代文化和革命文化对作家修养提出的要求,是作家创作的灵魂,与对作家的道德要求互为补充;“热诚”是作家创作的动力,是保证作家高尚修养能够提升作品格调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这一环节才能实现人格与文格的统一,达到孙犁所倡导的作家修养与文学创作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文学教化论是贯穿于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的一条主线 ,它以“诗言志”、“美刺”说、“文以明道”为核心范畴 ,形成具有教化特色的文学本质论、功能论、作家论、创作论及风格论 ,从而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文学教化论体现出中国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 ,其实质上蕴涵着强烈的古代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0.
孟称舜选编的《古今名剧合选》是一部元明杂剧选集,集选本与评点为一体,集中体现了孟称舜的戏曲观。在该选集的序言及评点中,孟称舜的戏曲当行论和风格论尤值得重视。其当行论表达了戏曲创作如何达到“当行”的见解,涉及戏曲人物形象塑造、戏曲语言等方面。风格论方面,他明确提出戏曲的两种风格——婉丽和雄爽,否定风格优劣论,否定“北主劲切,南主柔远”,主张风格应以作品分而不应以地域分,主张作家风格具有多样性,在具体评点中,对作家具体作品风格和整体创作风格的评价较为中肯。孟称舜的戏曲理论,在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中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确有以“文章”(美文)为文学的观念,但“文学”仍与写作有不解之缘。古代文论中体现的是古代文人学士的文学观,重视学识和经验规范的传承。通过对所谓“采”、“美”、“文章”、“文学”等概念以及相关因素的考察,剖析美文的构成,评说美文文学观的理论意义。刘勰推崇“(心)宰”、“性灵”、“情志”的创造力。“心”美是人之灵慧和生命意义的体现,是“文”美的核心;学养能提升主体素质、“有助心力”,也是“文心”之美的一个构成因素。“文心雕龙”的题名意谓“美在文心”。认识其宗旨不仅是对刘勰文学观认识的深化,也有助于了解文学传统中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2.
张德瀛的《文学史》,是广东籍学人撰写的第一部中国文学史著作,是在《钦定大学堂章程》、《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等法规的政治导向下编著而成的教科书,具有鲜明的官方正统教育特点,同时也在最大限度内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于文学和文学史的基本看法,反映了早期中国文学史书写中的一般认知结构和理论水平,应该放到中国文学史学研究的层面来加以认识和重估。  相似文献   

13.
龚自珍《己亥杂诗》中占相当比重的“寱词”写同灵箫的缱绻之情,却是他“尊情”文学观烛照下的真情剖露,是他的现实情感的诗化结晶,是与他的大我情感相辅相成的小我情感的刻画,也是他理想受阻时的彷徨咏叹,这给《己亥杂诗》的解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旧体诗的写作几乎贯穿于郁达夫的整个创作时期,作者对这一文类的爱好和选择,表现出其灵魂深处所潜藏着的虽放浪形骸之外、仍不失名士风流的那种旧式文人的特征。它是一种传统文学修养的自然流露和表现,反映了作家的人生态度、审美追求、思考方式和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15.
魏晋六朝时代,崇侠尚武意识带有明显的非道德性倾向。这一时代有卓异武功及特殊才能的人得到格外重视,豪强们纷纷网罗个人势力,即使这些人年少时曾有失检越轨行为,然而非但不构成其得到提拔重用的障碍,反倒恰恰说明他具有出相入将、沙场建勋的英雄气质。这种情形的描写模式在后世史书、乃至野史笔记和小说中仍在持续沿用。侠义人物自身这种曲折的奋斗历程值得注意,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记载的方式。人才价值观上的重才轻德,有助于侠文学主题向江湖文化、民间俗文学靠近,从而为后世文人诗歌的功业之咏与下层的民俗传闻,构成了较多共生互动的条件契机,也增加了侠主题史突出的“泛文学”特色。  相似文献   

16.
西方的文学传统中悲剧作品占主流地位,这源于《旧约》和古希腊的艺术传统。“厄普代克的悲剧”有双重意义:一是指厄普代克秉承了这一西方悲剧文学的创作传统而提高了他的文学地位,他在“兔子四部曲”中就表现了长达四十年的美国式的悲剧生活。二是指他存在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即他违背了部分传统而在作品中出现了太多的性描写。这样,他的文学地位就被降低了一些,从而成为他自己的悲剧。因为在西方的文学世界里,作家的地位高低主要是由其作品的悲剧性描写及其道德层次的高低而确定的。  相似文献   

17.
金荣权 《南都学坛》2002,22(5):52-55
汉代人对屈原及其作品的批评反映了汉人的文学批评思想和文学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以人品定文品,肯定屈原及其作品者目之为“忠贞之臣”,而贬之者则说他是“狂狷之士;司马迁透过屈原的作品发现了一个“怨”字,从而提出了“发愤著书”的创作动因论;以儒家诗教原则和儒家经典为标准对屈原作品进行评判,反映出汉代以政教为中心的实用批评思想。  相似文献   

18.
受西方文学语境的影响,以往在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时,过于注重对作品的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分析,较少重视作品发生时的原始语境,从而不能更好的体现作者的创作初衷,揭示作品的原貌。文章通过分析文本和研读相关史料,回归到《洞箫赋》产生时的原始语境,以求进一步还原王褒创作《洞萧赋》时的初衷,探究《洞箫赋》的文学治疗功能。  相似文献   

19.
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理论生成得益于中国古代文论的深厚滋养并进行有机转化,是李健吾文学批评研究中尚需深入的部分.李健吾作者中心论的批评观导源于中国古代文论中"诗言志"的文学观,自我潜入的批评策略则秉承于孟子的"以意逆志"的批评传统.正是依凭着中国古代文论扎实的本土资源与对西方文论的圆融汇通,李健吾文学批评获得了自由高蹈的独特型态.  相似文献   

20.
姚江黄氏与虞山钱氏是世交,博学擅文的黄宗羲经由文坛盟主钱谦益的奖掖推扬,声望日隆。对于钱谦益的提携之恩,黄宗羲甚为感念,但是黄宗羲的古文追求和审美好尚均与钱谦益有较大差异,因此在对钱氏古文理论继承批判的基础上,他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立的古文理论,并以宏富的创作实绩赢得了钱谦益与其他古文家的一致赞赏,最终成为继钱谦益之后领导群伦的新任文坛盟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