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7年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小说创作倾向可以概括为是后现代的现实主义.她以宏大的时代和世界作为创作背景,其笔触几乎涉及20世纪所有的重大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把具有传统的英国现实主义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同时,她又在其作品中创新性地运用了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成为把现实主义内容与后现代主义形式有机结合的典型代表.之所以莱辛能够取得现实主义题材与后现代主义技巧高度统一的成就,在客观上说,与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和20世纪国内外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现代主义文学的式微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崛起有关;在主观上说,则与她个人的成长经历、生活经历和文学经历以及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对她的影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后诺奖"时代。这个时代的中国文学有三个问题亟待继续思考和讨论。首先是翻译文学与文学翻译的问题。一方面,莫言的创作与其说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不如说受到翻译文学的影响;另一方面,莫言的作品又吸引了一批翻译家,将他的作品翻译成各种外文,在全世界传播和接受。第二是文学经典与文学标准问题。诺奖的标准并不等同于文学的标准。最优秀的作品是已经成为文学经典的作品,这些文学经典绝不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定的结果,它应该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和标准。第三是"诺奖"之后的问题。莫言获奖之后,中国作家没有了"诺奖"的焦虑,应该可以成为更加纯粹的作家,这样他们不仅越来越接近乃至超过了"诺奖"的标准,甚至可以参与创建文学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中国作家与诺贝尔文学奖的差距究竟在哪里?民族史诗性作品的缺乏,创作不够连续性,尤其是人文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缺失,正是中国本土作家无缘20世纪诺贝尔文学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杨镰 《殷都学刊》2000,(4):59-62
文学研究一、成熟稳定的学科——古代文学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在新世纪来临时,对20世纪最后一年——1999年的古代文学学科做一番检点,具有特殊的意义。当代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是比较成熟、稳定的学科。虽然历经了半个世纪间历次政治运动,受到种种干扰,但仍然取得了与时代进步大体相称的成就。有相对而言较高层次的、敬业的教学、科研队伍,有较大的国内国际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方针以来,凭借20世纪古代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的成果,整个学科在文学古籍整理出版、历代文学家及其作品研究、文学史…  相似文献   

5.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仅仅是个人事件,它注定要成为2012年中国最重大的文化事件甚至是国家大事,对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发展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标志着当代中国文学由前诺奖时代跨越到后诺奖时代。在后诺奖时代,当代中国文学的文学生态、作家的写作方式、写作姿态都将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文学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怎样能获得持续性的发展,怎样才能走向世界,怎样塑造中国形象是当代中国文学界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文学的失魂     
时代与文学的关系是千丝万缕的。时代对文学的要求与文学对时代的满足,是文学能作为文学存在、具有价值、为人们接受的根本关系所在。不妨这样说:时代精神是文学之魂。诺贝尔文学奖有一个平庸的开端。本世纪初,英国小说家哈代、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正如日中天,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瑞典大文豪斯特林堡也声名远播。可是首届诺贝尔文学奖却授给了虽在祖国有一定诗名但在世界却鲜为人知的法国诗人苏利·普鲁多姆,引起各国舆论大哗。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1902年对世界舆论的答辩当然是不能说服世人的,尤其说到托尔斯泰对宗教不敬、对政府不恭…  相似文献   

7.
从20世纪50年代的即时译介,到六、七十年代的彻底停滞,再到八、九十年代的重新回暖,以及新世纪的炙手可热,英国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的文学命运及其文学名声在最大程度上响应了中国大陆政治意识形态与主流文化诗学的变化与影响.它也因此而成为译介学中一个经典的研究个案.  相似文献   

8.
除政论性文学以外,文学的政治性主要体现在伦理原则的"元政治"范畴,而非时权力政治的追求.20世纪美国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其文学创作中均体现了这一理想.这些获奖者或者自身具有国际化背景,或者借鉴国外的先进思想,以美国经验为基础,进行人的普世性和社会秩序以及国际秩序的思考,遵循着诺贝尔文学奖的"理想原则".通过输入和输出两个环节,诺贝尔文学奖为美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赢得了更大的文学话语权,使其在20世纪处于世界文学的领军地位以至形成其文学的霸权地位.中国文学的发展史恰恰也是在政治理想中发展起来的.然而,在世界进入现代和后现代社会阶段,中国文学由于受社会发展阶段和当代各种内在因素的影响而呈滞后状态,与诺贝尔文学奖无缘.借鉴美国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经验,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将有助于中国文学早日获得这一"文学奥运"金牌,使中国文学再度呈现昔日的辉煌,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马翔 《浙江社会科学》2015,(1):145-146,156
或许可以下这样一个判断:20世纪所有的问题与困惑都在20世纪的文学之中。当然这一切有待评论者去论证。由蒋承勇与武跃速教授等共同撰写的《20世纪西方文学主题研究》就作出了这样的尝试。该论著研究的对象是20世纪的西方文学,但并非是"文学史"的研究,不是对文学流派和具体作家作品的考察,也不是拘泥于特定批评方法的"演武场",而是带着明确的问题意识,聚焦20世纪西方文学的六大主题领域:存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生与发展,都是在文学现代化的另一个维度——市场文化和文学消费的语境中进行的.因此,文学生产与读者消费诉求的关系,作家作品在文化图书市场上的命运,文学的消费价值,成为全面而客观地考察和评价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视角.本文着重以最具有图书出版物特性、与大众读者文学消费最为密切的长篇小说为例,宏观考察各个历史阶段文学消费与文学存在和发展的关系,试图敞开一直被意识形态或“纯文学”的文学史所遮蔽的20世纪处于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现实关系中的“文学事实”,凸显时代社会的经济体制、传媒出版、大众读者、图书市场对于20世纪文学生存和发展的制约与影响,以期建立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新的评价标准,即在确立文学作品的价值时,将社会的影响和读者的文学消费状况作为评判的一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1.
英国著名作家E.M.福斯特的代表作《霍华德庄园》和《印度之行》被誉为20世纪最成功的现实主义小说,受到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创作时代、政治特点以及作品中主要人物进行深度剖析和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准确地揭示小说作者福斯特自身的思想嬗变和文学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不只是“伟大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于2008年8月4日去世了。在20世纪以来的俄国作家,可能还包括20世纪以来的整个俄国知识界,索尔仁尼琴都可以列入影响最大的人物之列。他以作家成名,其《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癌病房》《第一圈》等作品无疑是苏联赫鲁晓夫时代“解冻文学”的代表作,当年他也因此成为苏联作家协会成员。他后来获得的是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13.
张敏  申荷永 《学术研究》2007,9(4):44-48
黑塞是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生获得文学奖项无数,为我们提供了深邃而富含心灵写意的作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20世纪经典的心理分析个案。他曾经是荣格及其学生的病人,经历过300余小时的心理分析。心理分析不仅帮助黑塞度过了心理危机,并影响着黑塞重新省察生命的意义,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来源和契机。同时,黑塞对心理学分析的创造和发挥,也能够为当代心理分析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一个世纪以来,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们把无畏的求真精神与坚定的理想主义融入自己的作品,成功实现两者和谐结合。探求诺贝尔文学这种创作方法的共性,可借鉴其成功的经验,促进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赵树理作品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延安文学的人民性是在创作实践和理论争鸣中逐步确立的。从表面上看,赵树理的作品反映的是解放区大众的生活,体现的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但实质上,经过国内外学者的理论阐释,文学的人民性特征逐渐获得美学价值、形式创造、经典互文等多元意义,从而为文学的人民性赋予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时代意义。这种理论阐释不仅将延安文学确认为一种新文学,而且使其成为一种可以为中国社会变革代言的新经典。  相似文献   

16.
孙旋 《江汉论坛》2005,(6):134-135
20世纪90年代的散文创作异常繁荣,曾以"知青文学"在新时期文学中留下耀眼刻痕的知青作家们,在这样一个价值观念驳杂的特定时代,用如椽之笔抒写对社会现实和民族未来的深沉思考、执著探问与艰难寻觅.本文试就这一时期的知青作家的代表性创作进行研究分析,探究作品的独特内涵与精神指向.  相似文献   

17.
邵斌  刘海涛 《浙江社会科学》2023,(9):136-142+113+161
在考察作家作品的传播及其影响力时,之前研究多采用定性描写。但在大数据时代,数据驱动的文学传播研究正逐渐成形。本文以美国作家海明威的文学声誉在20世纪的传播为例,提出数据驱动的文学传播研究新范式。研究发现:(1)在大数据时代,远读和文化组学等宏观分析视角在文学传播研究中的作用日益凸显;(2)数据驱动的文学传播研究模型既包含基于远读和文化组学的定量考察,也包含基于文本细读和文学社会学理论的定性分析;(3)作家作品的传播通常会受到非文学因素的操控,这些因素会在传播数据上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8.
上篇 倒转"红轮":索尔仁尼琴与"俄国历史的断裂" 不只是"伟大作家"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于2008年8月4日去世了. 在20世纪以来的俄国作家,可能还包括20世纪以来的整个俄国知识界,索尔仁尼琴都可以列入影响最大的人物之列.他以作家成名,其<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癌病房><第一圈>等作品无疑是苏联赫鲁晓夫时代"解冻文学"的代表作,当年他也因此成为苏联作家协会成员.他后来获得的是诺贝尔文学奖,而非  相似文献   

19.
作为20世纪50年代的红色经典,《林海雪原》的"民族风格"和"传统色彩"是作品较为突出的文本特征,与此同时,作品以"传奇"来言说"革命"与"英雄"的时代文学烙印也是显而易见的。本文拟以浪漫主义文学为观照视域,在关注作品古典浪漫的民间叙事品格的同时,将《林海雪原》的"民族风格"与"革命"话语的融合、冲突做一些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在外国文学领域不乏具有世界主义情怀的作家和作品,但一直以来却很少有论者从世界主义的角度去系统地研究这些作家作品。在21世纪,对外国文学从世界主义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是一种新思路,它能有效地突破后理论时代我们在外国文学研究中所遇到的方法论瓶颈,从跨文化维度拓展研究思路和研究范围。这种文学世界主义的视角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检视文学文本内部包含的文化包容思想与跨文化交往诉求,揭示民族文学面具背后的世界文学真实面目和世界主义情怀,为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奠定基础,也为我们在世界范围内建构一种文化上的共同体提供思路和依据,从而为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世界范围内的接受奠定文化基础。在这一研究中,少数族裔文学是值得我们首先关注的领域,其次可以扩展到对整个外国文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