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东柱 《社科纵横》2013,(11):103-106
生活是当今哲学所关注的重要对象。按照人活动领域的不同,生活可以分为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指向个人生活的自在世界;非日常生活指向自觉的、自为的政治、经济和精神活动的世界。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关系的发展尽管经历了三个阶段,但它们都相互依存,没有绝对分离,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个人与社会本质上和现实上是相互联系的。尽管马克思没有专门界定过"日常生活",但他的许多思想和观点都表明了其日常生活观的丰富内容。  相似文献   

2.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对环境伦理的理论建构具有启示意义.在环境伦理视阈中,当前中国日常生活模式存在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及人自身的异化等现象.低碳生活是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具有伦理意义的"碳联系"的伦理生活,是在日常生活世界建构环境伦理的"阿基米德点".只有塑造具有环境美德的人才能消除日常生活世界的异化,实现日常生活世界的绿色化.  相似文献   

3.
论日常生活和日常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常生活是一种基础和本真的生活,它具有个人性、基础性、经验性、自发性和重复性等特点。日常认识是日常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日常生活决定着日常认识,日常认识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着日常生活。和日常生活相适应,日常认识具有大众性、平凡性、直观性、表层性和不自觉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社会哲学视野中的日常生活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结构是人类自身活动的产物,人类活动包括自觉与非自觉两个相关的层面,因此,社会结构可被解析为两个相关的结构领域:非日常生活世界和日常生活世界。在非日常生活世界的观照下,文章对日常生活世界的结构特征作了进一步的描述,还对两类生活世界的内在关联作了初步的探讨,认为二者在内容上具有重叠性,在方式上具有依赖性,在结果上具有交互性。文章指出,日常生活世界的积极的社会历史作用还应包括,它既是非日常生活世界的“资源库”,又具有保障社会的功能。作者由此而主张,立足于两类生活世界在存有必要的间距与张力基础上共存的构想,基于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对我国的日常生活世界进行历史的考察,并在此前提下重建新型的日常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5.
谈中国语境下的日常生活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秀梅 《求是学刊》2005,32(2):39-43
当前日常生活问题是中国学界关注的学术热点。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在 2 0世纪的中国曾经经历了几个曲折的阶段 ,它最早在 2 0世纪 2 0年代由一部分温和的启蒙知识分子提出 ,在建国后又因为政治意识形态的干扰而成为学术禁区 ,直到新时期以来才得到充分的关注。同时 ,与西方世界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语境相比 ,中国的日常生活问题还有其特殊性 ,这就决定了它极其复杂的问题结构和西方理论在解释中国问题时的有限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日常生活是个人与让会关系的微观呈现,是行动与结构的微观视域。日常生活是个体得以存在与延续的领域,也是个体问题与困扰的直接来源领域。因此,日常生活是微观社会工作介入的时空领域,日常生活理论是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的重要理论基础。在长期的理论发展中,日常生活理论逐渐成为一种观察与研究社会的范式,其秉承思想与方法对微观社会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启示:要实现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目标,必须让社会工作回归到案主的日常生活之中,完成案主日常生活的改造与救赎。  相似文献   

7.
日常生活共同体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基于共同的生存需要、价值取向、利益诉求以及文化模式的影响等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与人之间的结合体.日常生活共同体问题在日常生活世界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构成了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维度.海德格 尔、列斐伏尔、赫勒分别从"日常共在的共同体"、"日常生活异化的共同体"、"日常生活类本质对象化的共同体"等不同的视角和层面对日常生活共同体进行了阐释与分析,为我们深入研究日常生活共同体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与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8.
道德教育因塑造受教育者健全完满的道德人格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学校道德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主渠道,既要让学生了解道德规范,又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实践能力,让学生健康的享受生活.因此,回归生活是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趋向与形态重构.道德教育应与生活世界密切相连,以生活世界为基础,在生活世界中进行.  相似文献   

9.
农村日常生活在人际关系、婚恋情感、生活消费、日常闲暇、居住空间及社会心理等方面呈现出区隔化状态.仪式性人情中的阶层剥削、婚姻缔结中的阶层位置维系、村庄闲暇中的阶层表征、公共文化参与中的阶层位置展示、生活空间配置中的阶层固化、社会群体意识中的阶层认知是农村日常生活区隔化的实质.农村工业化历程中逐步产生的资本区隔、权力区隔以及两者“结盟”之后生成的阶层流动阻隔之网是日常生活区隔化的缘由.农村日常生活区隔化既是农民阶层分化的表现,又构成农民阶层分化再生产的社会机制.随着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不断固化,阶层流动渠道被阻断,村庄社会秩序将由于“结构紧张”而趋于紊乱.  相似文献   

10.
《求是学刊》2018,(3):40-48
现代哲学向日常生活世界回归的趋向为解决近代西方哲学的主体问题指明了可行的方向,在此趋向中,许茨和赫勒都是卓越的代表。对日常生活主体的研究,是他们共同关注的理论问题之一。鉴于两人在对日常生活主体观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互补性,文章通过对他们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进行比较研究,一方面试图厘清二者理论的异同,以获得对日常生活主体的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试图在把握主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规定和展现的基础上,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的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