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孙绍振先生的著述和论文,常常能够调动、激活读者理论思考的潜能。他首先是一位雄辩的理论家、批评家,同时,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作家,他的论文决无任何模式化概念化的八股气息。写作理论文章,在严谨之外既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写作者智性的一面,又能使强烈个性色彩的语言成为其论文的叙述基调,孙先生可算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人。文风的雄辩和逻辑思维的严密使他在80年代初撰就的许多论文至今读来仍然启人心智。孙绍振先生对传统或流行的文学思潮的独立思考和解读并不假以任何理论旗号,但我要说,他对许多理论流派的警觉和反省要比许多“解构主义者…  相似文献   

2.
"出位之思"作为西方的一个美学概念,经由中国学者钱钟书和叶维廉两位先生基于中国传统美学立场的再诠释而得以拓展,成为一个兼具中西诗画美学内蕴的、带有普适性的诗学概念.在此意义上,对这一诗学概念的梳理和辨析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3.
为纪念中山先生逝世80周年,由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会、民革天津市委员会、天津市孙中山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主办,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协办的“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5月12日至15日在天津隆重召开。此次会议恰逢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两位先生先后访问大陆,台海两岸关系出现新局面的特殊时刻,中山先生研究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来自美、日等国家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大陆的8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提交论文50余篇,集中展现了近年来海内外有关…  相似文献   

4.
也论马克思晚年的理论贡献──兼与冯景源先生商榷张凌云《学术月刊》编辑部最近,我们先后读到冯景源先生的两篇研究马克思晚年的《历史学笔记》的论文①。──本文拟就冯先生的两篇论文论证的主题──什么是马克思晚年的理论新贡献再作些粗浅的探讨,以就教于冯先生和学...  相似文献   

5.
<正>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也就是要发展现有的中国文化,使之科学化。 所谓科学化是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在内的大科学概念。也就是说,其内涵不仅包括70年前五四时期请来的“德”先生和“赛”先生,而且把五四时期没有提醒国人重视的“康”(Commerce)先生也囊括在内,因为他和前面二位先生一样,都是实现现代化所不可忽略的关键性“人物”。  相似文献   

6.
“共和国文学”是一个近年频频出现于杨匡汉先生著述之中的重要概念,作为“当代文学”概念的一种发展,它的内涵与所指的确定,与他所提出的“大中国文学观”有着很深的关系。针对两位访谈者提出的问题,杨先生围绕当代文学研究现状,从有关概念的厘清入手,论述了有关当代文学认识和研究的许多重要问题,除“共和国文学”这个核心概念,话题也涉及诸如当代文学的评价标准、诗歌艺术的当代状况、学术研究的学科特点和个性风格,以及当代文学的生态研究等一系列问题,内容丰富,启人深思。  相似文献   

7.
王祥林 《理论界》2008,(3):148-149
夏总甲与华威先生分别是《儒林外史》和《华威先生》中的两个人物,两位作家在创作手法上有着相似之处,可以看出两者前后继承的关系。本文通过对两部用品所采用漫画式描写、讽刺语言,运用人物自身前后行为的矛盾制造讽刺效果等艺术手法的分析,力求探究两位作家创作的共通之处,为读者更好地赏析两个人物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周教授,在您治学的道路上,哪些人、哪些学说对您的事业产生过重大影响?局限于时代背景,我自十六岁随上山下乡洪流离开学校,失去进一步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学习倒也不能说就此中断,主要是自学。国家恢复高考政策后,我得以有机会进入大学接受教育。对我从事经济学研究影响最大的,就数我的两位导师了。在我攻读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期间,我先后有幸得到陈征教授和胡乃武教授的指导。我从两位导师身上得到的最大受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治学态度的严谨。除了规定阅读大量参考文献外,还对论文的写作,包括论文中的概念、语言…  相似文献   

9.
就研陶成果而言,更多的研讨家以论文的形式展现出来。自1913年孔德谦先生发表《阐陶》,作为以现代科学方法论为标志的研陶论文诞生以来的90年间,已有480多位学者发表了1500多篇论文(港台资料未计算在内),使陶学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显学”。本文仅列出127位著名学者、陶学学科带头人的陶研论文题目索引,以记述不凡的陶学里程,更为今后的陶学研究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10.
<正>陆侃如、冯沉君先生是学林仰重的文学史家。他们在20世纪30年代初合作出版的《中国诗史》是中国第一部诗学专著,奠定了两位先生在古典文学研究中的地位,受到过鲁迅先生的称赞。他们学贯中西,博学多才,是新中国为数有限的两位高校一级教授。他们在山东大学任教二三十年,桃李芬劳,成绩卓著。  相似文献   

11.
以“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为主题的1993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于4月3日至8日在深圳市召开。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袁方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140多位专家、学者和社会工作者出席了本次年会。中国社会学学会名誉会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先生向大会提交了论文。大会应征入选论文90余篇,专著3本。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刊载了王荫庭先生的《“社会存在”范畴释义》一文,同年第6期又刊载了何祚榕先生与王荫庭先生的商榷文章。拜读两位学界前辈的文章,颇受启发与教益,但同时又觉得两位先生的观点似有进一步探讨与磋商的地方。笔者初涉学界,特别是作为曾受教于王先生的学生,不避浅陋之嫌,谈谈对唯物史观中的“社会存在”范畴的理解,以就教于王、何两位先生及学界同仁,并冀使这一问题的讨论更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的小说<示众>引起我的注意,是受了钱理群、王得后两位先生的启发.他们认为:"<示众>是鲁迅对人生世界的客观把握与对心灵世界的主观体验二者的一种契合……我们甚至可以把<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中的许多小说都看作是<示众>的生发与展开."①我非常赞同两位先生的论述,但仔细推敲后疑问依然不少.  相似文献   

14.
正雷达先生作为一位出色的当代文学评论家,正如作家朱向前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所说的那样,他始终"旋转在当代文学的天空中",他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也是检测者。他在文学发展的每一个重要时期都能发出情理俱佳、科学公正的批评声音。比如,1987年《文学评论》第一期发表了雷达先生的一篇"具有划阶段意义的论文",名为《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新时期文学主潮论纲》,编者言:"雷达的文章认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灵魂的发现和重铸,才是贯穿新时期文学的主潮,这可作一家之言。"这篇文章中,雷达先生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2002,(6)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胡绳武先生是著名的辛亥革命史研究专家 ,1 94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 ,先后在复旦大学、国家文物总局、中国人民大学工作。五十余年来 ,一直致力于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与研究。他和金冲及教授在辛亥革命史领域长期合作 ,做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两人合著有《论清末立宪运动》、《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辛亥革命史稿》( 1— 4卷 )等 ;他本人并撰写发表了论文百余篇。今年适值先生八十华诞 ,上海人民出版社在各家学术单位的支持下 ,将胡绳武先生半个世纪学术生涯中的代表性论文 2 7篇 55万字结集出版。2 0 0 2年…  相似文献   

16.
意识形态视野中的文艺——评《文艺与意识形态》凌晨光臧济秀对于任何一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者来说,意识形态问题都是不容回避的关键性课题。正如《文艺与意识形态》的作者谭好哲先生所言:“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的许多观点、问题与范畴、概念,包括理论批评...  相似文献   

17.
潘永辉 《学术界》2006,(1):229-232
论文分析了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绝对理念与禅宗的核心概念空,比较了两个哲学体系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按语本刊从1988年第1期起,新辟"读者·作者·编者"专栏,作为沟通思想的纽带,交流信息的桥梁,提供服务的窗口。热忱欢迎广大作者、读者为我们撰写这方面的稿件。本专栏首次推出的是我校外语系主任葛立华先生在审阅一位青年教师的稿件后,所生发的一些关于论文撰写方面的感想、建议。编者认为,这些意见十分中肯,而且对于广大青年朋友们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编者先生:最近为贵刊和学校教务处组织的"青年教帅论文大赛"审稿数篇,阅后颇有感触,现笔录如下:部分青年教师的论文选题得当,论述清晰,有较高的业务理论修养,文理通顺,堪…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 ,在我国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和用法 ,本文利用克里普克的语义学方法对这一问题作了形式特征上的甄别 ,并着重分析了孙伯先生和俞吾金先生对实践概念的不同用法 ,即“后验必然判断”用法与“先验必然判断”用法  相似文献   

20.
孔令宏 《学术研究》2001,(10):127-128
《潘富恩自选集》 ,重庆出版社 1999年 8月出版。顾名思义 ,这是由潘富恩先生从自己发表的论文中选择一部分而形成的论文集。该书除《作者传略》外 ,分“中国哲学命题与学派研究”、“中国若干哲学家的专题研究”、“学术争鸣与学术评论”三部分 ,共收论文 34篇 ,是一部特色鲜明的论文集。注重宋明理学的研究 ,是该书一大特色。 34篇论文中 ,关于宋明理学的就有 2 3篇 ,遍涉理学的各个主要部分。既有宏观的学派研究 ,如《洛学与宋代文化》、《洛学及其实学思想》等 ,又有微观的范畴、概念和命题的探讨 ,如《论格物致知》、《论天理与人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