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朱立元 《学术研究》2022,(4):142-153+178
德国古典美育思想是马克思美育思想的重要来源。马克思对康德、席勒、黑格尔的观念论历史哲学模式及其美育观进行了深刻批判,实现了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对德国古典美学、美育思想的革命性超越。这表现在:第一,马克思关于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人作为共产主义最终目的的学说是对康德“人是目的”思想的超越;第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由观是对席勒自由观的审美乌托邦主义的超越;第三,马克思自由劳动时间论是对席勒“审美无时间规定”论的超越;第四,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社会异化劳动造成的社会和人性的分裂的批判,超越了席勒对人性分裂的揭露和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批判;第五,马克思关于个体和人类共同自由发展的理想是对康德、席勒偏重于“族类”发展思想的超越。马克思以人的现实解放为根本目标的历史哲学,实际上也设定了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那就是通过审美和艺术鉴赏,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素养,塑造和改善人的美好心灵,全面提升人自身的精神文明素质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能力。这对于我们今天在立德树人、铸根塑魂总目标下开展全社会的美育工作有极大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席勒的宗教观点立足于西方神人关系的传统,继承了近代康德的观点,但又把康德的道德象征的神变成了审美的神。在席勒那里,上帝只有作为审美假象的自由游戏的形象出现时才是自由和审美的神,才是值得赞美的。而“与现实和真理相混淆”的上帝则是席勒极力批判的。从人性的自由出发,席勒审美教育的第一步是通过艺术把分裂的人性恢复到其本性的自由和完整。但在席勒看来,真正的自由的人还必须具有道德修养,这是审美教育的第二步,它通过崇高来完成,人性崇高的极限就是神性和上帝。所以,在自由的发展道路上,人从“完整的人”向“全能的神”不断地迈进,《强盗》中的卡尔·穆尔正是这样的典型。  相似文献   

3.
席勒的宗教观点立足于西方神人关系的传统,继承了近代康德的观点,但又把康德的道德象征的神变成了审美的神.在席勒那里,上帝只有作为审美假象的自由游戏的形象出现时才是自由和审美的神,才是值得赞美的.而"与现实和真理相混淆"的上帝则是席勒极力批判的.从人性的自由出发,席勒审美教育的第一步是通过艺术把分裂的人性恢复到其本性的自由和完整.但在席勒看来,真正的自由的人还必须具有道德修养,这是审美教育的第二步,它通过崇高来完成,人性崇高的极限就是神性和上帝.所以,在自由的发展道路上,人从"完整的人"向"全能的神"不断地迈进,<强盗>中的卡尔·穆尔正是这样的典型.  相似文献   

4.
青年马克思所面对的理论和现实的矛盾使马克思开始了生产关系概念的创立过程。这一过程有两个起点———历史观和经济学。从这两个起点出发,形成了两条思想线索,并经历了四个阶段。历史观线索是:市民社会(《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市民社会(《神圣家族》)———交往形式(《德意志意识形态》)———生产关系(《哲学的贫困》);经济学线索为:私有财产(《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私有财产和私有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有制形式(《德意志意识形态》)———生产关系(《哲学的贫困》)。  相似文献   

5.
孙琳琼 《理论界》2012,(4):90-91
康德用审美或艺术活动作为连接知识与道德、必然性和自由之间的桥梁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审美自觉也给马克思极大的启示,马克思的自由观是在继承康德、席勒等审美解放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马克思独特的是将自由的实现置于人类实践发展的历史中,最终打开了一条人通向自由的通道。马克思始终将审美或艺术活动作为自由的典范,在马克思心目中,真正的自由王国只能是自由活动的领域。这为我们理解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又提供了一条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6.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否弃了马克思思想当中的一些经典概念,以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的批判为切入点,可将马克思思想的核心精神还原为"批判"与"革命"两个概念。在与青年黑格尔派的鲍威尔思想的对比当中,凸显了马克思思想的"批判"所带有的康德色彩。马克思与康德的"批判"哲学的契合点在于:一是强调了主体的有限性;二是拒斥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思维与存在的分裂,导致了理念与现实之间存在永恒张力,革命的行动及其激进性需要保持这种张力。因此,马克思对于统一性原则的破除成为其革命理论合法性的哲学基础。正是这一哲学诉求决定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任务:一是凸显必然性的断裂;二是基于偶然性,对革命主体的批判及其重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如何成为现代西方哲学的开创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格尔哲学是形而上学的集大成者和发展顶峰。全部现代西方哲学就是从批判黑格尔哲学、拒斥形而上学开始的。正是在批判黑格尔哲学的过程中 ,马克思举起了反对形而上学的旗帜 ,从人的存在出发批判形而上学 ,解读存在的意义 ,并凸现了存在的根本特性———历史性。从根本上说 ,马克思哲学是生存论的本体论 ,即实践本体论 ,马克思批判并终结形而上学的工作就是从本体论层面上发动并展开的 ,从而为西方哲学开辟了一条“从本体论认识现实”的道路 ,实现了哲学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轨。马克思由此成为现代西方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辩证法与哲学的视域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恩格斯指出 :“哲学在黑格尔那里终结了 :一方面 ,因为它在自己的体系中以最宏伟的形式概括了哲学的全部发展 ;另一方面 ,因为他 (虽然是不自觉地 )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走出这个体系的迷宫而达到真正地切实地认识世界的道路。”② 这条道路就是辩证法现实化的道路。只有把辩证法现实化 ,才能破除体系的禁锢 ,在现实生活当中张扬出辩证法批判的、革命的本性。但是如何实现辩证法的现实化 ,马克思在手稿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辩证法 ,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 ,黑格尔把人…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和康德的哲学思想中,都存在一个由直观到实践的过渡。在康德哲学中,这一过渡是在其理论哲学向实践哲学的进展中出现的。在马克思哲学中,这一过渡伴随着其新世界观的诞生。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似乎都伴随着由理论哲学向实践哲学的转移。但由于这种过渡在康德那里存在于康德哲学体系内部,而在马克思这里存在于对费尔巴哈等人的直观唯物主义的批判中,因而不论是在起点还是终点上都存在重大差异。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观是在这一过渡中形成的,而并不直接源自于对康德实践理性概念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李泽厚同志所著《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是一本研究和批判康德的专门著作。读了以后,深受教益,值得向公众推荐。李著首先介绍了和说明了作为一个哲学体系的康德哲学。康德哲学问世以来到现在,已有两百年了。他的《纯粹理性批判》是1781年出版的,西方哲学界一直是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有人说康德哲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现实立场与理论观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出发 ,认为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主要在于从直观唯物主义转向了新唯物主义 ,正是在这个转向中 ,马克思认识到直观唯物主义的社会基础就是市民社会与原子化的个人。新唯物主义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 ,在其现实性上 ,就是对市民社会与原子化个人的超越 ,这是马克思论述未来社会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活的形象"与席勒的政治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的原则是席勒美学的出发点。在康德哲学中,“休谟问题”是重要的思想契机:事实与价值的分裂,在康德哲学中,以“自然”与“自由”,或曰“是”与“应当”的分裂而出现。“判断力批判”则是康德弥合分裂的桥梁。美学问题之中隐含着深刻的哲学问题。对于席勒,康德的“休谟问题”已经成为思想的背景,而康德本身也成为了问题,这就是席勒的“康德危机”[1]。更重要的是,席勒焦虑的问题是现实政治的危机,一方面是法国大革命粗野暴戾的自然暴力,一方面是上层统治阶级腐朽专横的道德法律,一个是“野”,一个是“蛮”,自然的法则与道德的法则所构建…  相似文献   

13.
康德道德哲学的难题之一就是道德自律问题,具体包括价值的先验秩序如何不可知,人如何获得自我立法的意志,这种立法的权威由谁来提供三个层次。席勒认为这个道德难题的本质在于康德哲学的二元论架构,因此,席勒尝试通过发展康德的美学理论来沟通二元断裂并对道德判断的确定性做出说明。他尝试将"爱"的观点引入道德哲学,用美德伦理丰富义务论哲学,这些见解既回应并阐释了康德的道德难题,也对正值学术积累期的黑格尔影响巨大,以至于在很多重要问题上,能够看出这两位学者的理论一致性。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席勒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的学术脉络传承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全部形而上学的终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欲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 ,必先把握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根本性质 ;而这一性质首先通过与理性形而上学的关系呈现出来。其要义在于从理论上批判地终结了全部形而上学。这一革命是由存在论基础上发动的。先前对马克思哲学的领会往往忽略或者回避了这一点 ,从而导致某种退化的理解。本文力图通过与当代哲学的对话 ,特别是通过阐释尼采、基尔凯郭尔及海德格尔对超感性世界及柏拉图主义的抨击 ,指证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如何先期终结了全部形而上学并洞穿了它的秘密。在这个意义上 ,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不是对形而上学之一种的批判 ,而是对形而上学之一切的批判。也是在这个意义上 ,当代哲学的进展使得马克思哲学的这一划时代功绩———它曾被历史地遮蔽———被历史地再度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15.
杜刚  王云鹏 《理论界》2012,(5):74-76
物自体作为康德哲学的核心概念,对康德哲学整个体系的建构起着基石的作用,尤其在康德的"第一批判"——《纯粹理性批判》(以下简称《纯批》)这一部巨著中显得更为突出和明显,康德正是通过对物自体的规定,对传统的形而上学体系的批判,进行新的哲学体系的建构,所以正确地把握康德《纯批》中物自体的概念,是理解康德哲学的基础,而《纯批》的研究也必须从认识物自体开始。同时,物自体中也潜在地暗示着康德哲学的缺陷,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对这一点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较好地扬弃和批判。  相似文献   

16.
康德晚年有个十分重要的思想:人是教育的产物。但其最精要之义,是由席勒的审美教育理论所阐发的,这一理论的主旨是强调培养完美的人性,造就审美的人。这个光辉的思想来之不易,它是审美教育哲学的现代性标志。我们这里企求坚持席勒初衷,仍着重从理论上阐述审美教育问题,以期对处于转型和改革过程中的中国当代教育做一深刻思考。提倡真正的审美教育,首先就必须从理论观念上扫清它的历史尘埃,把它作为一种审美承诺的本来面目显现出来。如果说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发展,那么它在“质”的意义上,就必须包含真、善、美三个层面的操作…  相似文献   

17.
所谓认知之路,指由感觉到知识的逻辑通路。这是当代科学哲学讨论了上百年而没有解开的难题。然而,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揭示了一条崭新的认知之路,从而事实上解开了科学哲学的难题。笔者认为,这是马克思对科学哲学的重要贡献。关于此,科学哲学并没有引起注意。显然,将马克思揭示的认知之路展现出来有着重要的意义。一、马克思的发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写道:“从实在和具体开始,从现实的前提开始,因而,例如在经济学上从作为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的人口开始,似乎是正确的。但是,更仔细地考察起…  相似文献   

18.
本文第一次从经济学的视域呈现了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时一条鲜为人知的理论线索,即马克思指出从西欧社会经济发展支出发,以分工为现实起点,批判四种私有制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方式的历史本质,他以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旧哲学的科学实证逻辑,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包含的客观矛盾,以及这种矛盾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马克思1845年抛弃人学异化史观(批判的人本现象学)之后,首次使用的科学批判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9.
柴婷婷 《兰州学刊》2012,(12):27-30
对生活世界的关注,是在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出现危机后开始的。20世纪西方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运动,正是针对形而上学遗忘人生活的现实世界的批判,而这一批判事实上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完成了,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生活世界理论,但其有生活世界理论的自觉,马克思哲学的历史转向正为这一批判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解释原则。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哲学也是一种经济哲学。原生态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包括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经济哲学传统,发掘和阐扬这个经济哲学传统有着不容忽视的学术价值。马克思经济哲学的中心视域是政治经济学批判。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市民社会的现实运动联系在一起,市民社会批判完全可以通过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来实现,此乃马克思经济哲学传统的核心要义。马克思把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解开现代社会秘密的一把钥匙,这既是马克思的哲学与其他一切哲学相比所表现出来的异质性,又是马克思的哲学在今天依然具有生命力的秘密。回归马克思的经济哲学传统,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不仅是回归原生态马克思主义的需要,而且可以成为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价值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