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媒介技术、身体真实与学习三者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即身体与学习不可分割,媒介技术在学习场域中的运用需要身体的参与,媒介技术的不同与身体参与的程度又决定了身体真实的层次类型。基于“补偿性媒介理论”,从媒介技术的变迁出发考察身体真实可以发现,从印刷媒介技术到电子媒介技术再到数字媒介技术,身体真实相应地呈现出“去身真实—具身真实—拟身真实”的变迁过程。在此过程中,新媒介技术弥补了旧媒介技术的缺憾,通过对身体真实进行生理上、心理上与时空关系上的补偿,以一种新的尺度改变着学习者感知世界的方式和理解环境的框架。因此,人们应该认识到媒介技术对身体真实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需要正确处理媒介技术与学习变革的关系,并充分发挥媒介技术的补偿性价值,推动学习智能化范式转型。  相似文献   

2.
方法是实现目的的途径.整个高校文科教学方法都显得非常单调、陈旧、老化、落后,都需要认真反思,切实改进.至于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高师学校更需要改进教法.一、高师文科教学方法的现状长期以来,高师文科在教学方法上因循守旧,绝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只运用讲授法,而没有兼用问答法、讨论法、咨询法等,所以课堂上只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形式很单一,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现象甚为严重.  相似文献   

3.
在汉、英双语并存的语言环境中,英语教学需要研究行为、意识与反映的联系机制。关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母语干扰”现象,要认识到母语干扰的本身也是一种母语促进,是一种可资利用的潜在教学情境资源;整合孤立语与屈折语的比较学习,在比较中完成识记与学习掌握;探索互动式教学的意识反映,利用其在行为活动与意念发生的课堂应答机制。这些,都具有教学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影响下,把社会和学校向他们提出的客观学习要求转化成为学生自己内部的学习需要,在兴趣、情感、责任感的驱使下,为满足这种心理需要而进行的一种主体对客观世界的积极能动的反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的学习愿望、学习兴趣,以及由此产生出来的积极性、责任感和自信心,是老师“教”的活动与  相似文献   

5.
自动化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重要的、普遍的心理现象。我们绝大多数入都能认识到我们能够很快的、无意志努力地完成某些活动。这种活动的完成不需要更多的思维和意识,它是自动的。我们常常根据这种自动的程序来操作活动,从而把我们的思维转到其它事物上。詹姆斯(1890) 也曾经指出,自动化是这样一种现象,“它使人们的思想及行为得以易化。”  相似文献   

6.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在武汉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杨松强调,抓好学习实践活动,要做到“五个贯穿始终”,即把学习提高贯穿始终,把解放思想贯穿始终,把边整边改贯穿始终,把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贯穿始终,把领导带头贯穿始终。我们要从江汉大学的实际出发,认真抓好学习实践活动的贯彻落实,重在实践,突出学校特色,切实做到“六个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7.
过去学术界往往局限于从实践活动出发去讨论美感,因而把美感与现实活动中的实际的愉悦即满足感混同起来,该文着重从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同时又超越于实际活动的审美活动出发去讨论美感,指出美感只不相对于审美活动而存在,是审美活动所造就的主体效应:一种自由的愉悦即超越感。它不再以外在的功利事物而是以内在的情感的自我实现、不再以外部行为而是以独立的内部调节来作为媒介,因此是对于超越性的生命活动的鼓励,也因此,才形成统一“功利性”与“非功利性”于一身的“超功利性”这一根本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移动互联时代的自媒体正迅速成为乡村发展的关键变量,“无名者”的出场让乡村的媒介化趋势日益凸显。媒介与乡村社会的研究拓展,需要探寻乡村媒介实践的不同场域,同时将媒介化视作一个“元过程”进行一般性的理解。“实践—生活—结构—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性解释框架,可以被用来考察乡村媒介化的现状以及贯穿其间的媒介逻辑。自媒体实践案例表明,乡村的媒介化存在三方面的经验证据:一是个体生活样式的变革;二是资源分布结构的转型;三是文化生产逻辑的转向。自媒体作为一种“元资本”对场域内其他权力形式的放大效应,是贯穿乡村媒介实践的底层逻辑。媒介化乡村的反思与建构需要着眼于三点:一是从“我们”的主体构成出发,构建以自觉性、反思性、创造性为内涵的媒介实践智慧;二是解构并重构乡村的真实性,以矫正乡村社会关系的过度虚拟化倾向;三是从“元治理”结构出发,建立呈现与控制并举的乡村信息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9.
“苦学”和“厌学”是目前少数中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种消极心态。所谓“苦学”,是指学生把学习视为一种负担,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压力,并伴随学习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所谓“厌学”是指学生在痛苦情绪体验的基础上,进而产生的一种对学习的厌恶反感情绪。尽管这种“苦学”、“厌学”的消极心态在整个学生总数中相对来说只占少数,但  相似文献   

10.
九江师专附中是七十年代创办的一所普通中学。长期以来,普通高中的学生是被重点中学和中专挑剩下的“二类苗”、“三类苗”,故人们谐称普通中学是“第三世界”。面对生源差的状况,学校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搞“安慰式”教育,即把学生教育三年,争取通过会考,发张文凭万事大吉。至于能不能上大学,或者毕业后能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那就很少考虑了。二是搞“强攻式”教育,盲目攀比重点中学的教学模式,驱赶着文化基础差的学生,去挤高考这个“独木桥”。通过反复学习邓小平同志的“特色论”,并结合学校多年办学实践,进行反思,我们…  相似文献   

11.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追求的重要目标。课堂活力是师生在有序的教学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良善的发展状态与能力。人们有时把课堂活力形式化地理解为丰富的活动、活跃的气氛、忙碌的状态等外在表现,而真正的课堂活力具有指向师生的良善发展、注重知识的意义建构、根植真实的教学实践、彰显制度的人性关怀的基本特征。培育课堂活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面开放,联通课堂教学内外交流的信息通道;动态迭代,塑造建构与解构交替的课堂耗散结构;反思优化,打造理智与情感交融的人性课堂。  相似文献   

12.
从终身学习观念意义上讲,“学习如何学习”,不单纯是个学习方法的问题,而更主要的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问题。学校教育目标不能只重在既有知识的传递,而应重在终身学习者的培养。教育学生“学习如何学习”是教育者的主要责任,同时,“学习如何学习”应成为学习者的内在要求,学生进入学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获得知识和技巧,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学习目标。教育是未来社会的轴心,是社会发展的“加速器”。要切实理解“学习如何学习”的重要性,适应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家庭教育存在着许多误区。有学者提出,目前家庭教育存在着十大误区:之一,教育重点上,重才轻德,主要表现为智力投资第一,分数第一,升学第一,从而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精神压力太大,甚至有轻生,离家出走等现象发生;之二,家庭关系上,孩子为中心,家长有意无意地把孩子当做“小太阳”、“小皇帝”,家庭的一切都围着孩子转,从而导致孩子“自我中心”“唯我独尊”的思想严重;之三,在价值观上,金钱万能,家长把金钱作为奖励孩子的主要手段,只关心和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而忽视孩子的精神需要,从而…  相似文献   

14.
高校网络德育的实效性及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网络德育在理论上有探索但没有完成,在实践上有尝试但没有成熟,其实效性也就更难以保证。高校网络德育的要件与一般意义的德育基本一致,而高校网络德育主体与客体的“分离性”与“间接性”决定了其实效性要件具有相对特殊性。从其特殊性出发,学校采取可行的措施,教师积极参与,主动介入并引导学生网络生活,适当开展网络德育活动,是提高网络德育实效性的一条比较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夏钰闳 《社区》2014,(12):18-19
项目背景 2009年5月,接手大阳沟社区少儿工作的社工,发现少年儿童活动几乎无人问津,经过半年走访调查,找到了问题根源:传统社区校外辅导工作不能与学校的需要完美对接,往往是学校按上级要求制定社会实践计划,社区则按照多年来的“惯例”开展假期活动,以至有需求学生没有地方进行社会实践,而社区“精心准备”的活动却无人问津,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6.
媒介性是媒介的根本属性,是一种“通过……而……”的动态指引结构,依据现象学方法分析媒介,会看到身体是媒介性的源初也是媒介性结构的本体,从而可以说是由身体出发,延伸出各式各样的媒介,使媒介以及技术得以演化。在当前的传播学研究中,媒介性提供了一种动态的视角去反思传统观念中的媒介,并指引着我们认识媒介与身体的关系,从而在理解人的基础上去理解媒介,去发挥媒介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自然和历史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界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科学地、正确地解决。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只承认“历史的自然”,而否认“自然的历史”;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哲学家只承认“自然的历史”,而否认“历史的自然”,二者都割裂了自然与历史的辩证统一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认为,历史是“自然的历史”,自然是“历史的自然”,“自然的历史”和“历史的自然”是一个基于实践活动而诞生和发展的现实的辩证的有机系统。  相似文献   

18.
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这次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曾从资产阶级革命党建设的角度,进行过许多反思。他认为,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主要教训在于:一是国民革命没有“以革命党为根本”,即没有把领导辛亥革命的同盟会建设成一个严密的、团结的、坚强的领导核心;二是“只破坏地面而不掘地底陈土”,即革命党缺乏彻底革命的纲领;三是“革命行动缺人民心力”,即没有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参加革命;四是“革命之气一落千丈”,即革命党没有始终保持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百折不挠的斗争锐气。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时候,认真吸取这些教训,对于当代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的建设,完成辛亥革命振兴中华的未竞事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由社会发展所引发的发展困境引起人们对发展的反思与批判,从而也引起发展观的转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这种转型的当代表现。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核心。如果把“以人为本”当作人类中心主义的同名词,这样解读“以人为本”显然已无法适应新发展观在价值变革上的需要。在生态世界观的视界下,对“以人为本”提出一种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其质量高低直接关涉幼儿园教育质量。英国早期有效教学法项目研究表明,持续共享思维是游戏中高质量师幼互动的核心要素,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尤其是认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施持续共享思维对话,有助于提高游戏中师幼互动的质量。持续共享思维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持续”“共享”“思维”的学习事件。其以语言为主要互动媒介,以自由游戏为主要发生情境,发生时机具有不确定性,有利于促进幼儿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游戏活动中运用持续共享思维,需要教师悬置“教师”身份,以玩伴的角色潜入游戏;以儿童的视角推进游戏;并发挥支架作用,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