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朝时期及之前的韩国与中韩关系史义银大韩民国,简称“韩国”、“南朝鲜”。由于历史的原因,中韩两国关系自五十年代始就一直处于非常状态,学术界对古代韩国以及中韩友好交往史也研究甚少。1992年两国建交以来,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空前活跃起来。笔者拟对六朝时...  相似文献   

2.
《华人时刊》2010,(4):92-95
中韩交流稳步向前中国与韩国建交已经长达近20年了。自中韩两国于1992年缔交以来,中国和韩国的友好关系有了显著的发展。近年来,前往中国旅游的韩国游客达到近500万人次,而来韩国观光的中国游客也达到了100万人次。据悉,在中国的韩籍人数达  相似文献   

3.
石锓:许老师,现在大家都在谈论世界各地出现的“汉语热”.您怎么看待世界各国的汉语热?许嘉璐:汉语热不热是相对的.2000年以前,来华学汉语的留学生只有八万人左右,在各个国家学汉语的屈指可数.现在,每年来华学汉语的有20多万,世界各国不包括以汉语为母语的国家和地区,学习汉语总人数已超过4000万人.现有100多个国家近4000所高等学校开设了汉语课.开设汉语课的中小学数量,美国有4000多所,英国5200多所,澳大利亚1500多所,泰国1000多所.中小学学习汉语人数,美国已超过16万人,法国4.6万人,澳大利亚12万人,泰国超过50万人.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韩国的"汉语热"不断升温,汉语教学规模不断扩大,这标志着我国对韩汉语教育事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文章以济州汉拿大学汉语教学的第一手材料为依据,从当代韩国及济州汉拿大学汉语教育的现状入手,对汉拿大学在师资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中韩合作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期对我国的对韩汉语教...  相似文献   

5.
中韩建交30年来,两国的交流合作在各领域均取得了积极而显著的成效。但近年来,朝韩军事对峙,韩国部署“萨德”,韩国民意基础受到破坏,特别是韩国新政府的对华策略,导致中韩关系呈现紧张态势,双方建立已久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面临挑战。面对复杂的朝鲜半岛局势,中韩双方需克服“文化争端”,筑牢“民意基础”;加强有关各方沟通,助推半岛和平稳定;制定有效应对方案,消除影响中韩关系的负面因素。  相似文献   

6.
中韩两国建交以来,韩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发展比较迅速,中国对韩国的直接投资却比较迟缓,这与当前中国快速发展的对外直接投资不相协调。而中韩间紧密的经贸往来,迫切需要投资与贸易的均衡发展,因此有必要分析促进中国对韩国直接投资的必要性、障碍性因素以及促进对策,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两国间的经贸发展、促进中韩FTA的建设,以实现东北亚经济的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概况,通过对全球“汉语热”、外国留学生来华情况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趋势的阐述,说明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普遍性及重要性,并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体验,指出了我国目前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对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2002年11月初,青岛大学法学院韩国研究中心与中国韩鲜史研究会共同举办了"交流·沟通:全球化时代的中韩关系--纪念中韩建交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来自中韩两国80多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收到40余篇论文.  相似文献   

9.
中韩两国自1992年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出现了喜人的发展势头。这其中,文化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两国文化具有一定的亲缘性质,在各自心目中的形象也都比较良好,随着两国交往的不断深入,文化因素的积极作用得到凸显。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韩国方面处于相对较高的“强势”。如何正确看待最近几年兴起的“韩流”与“汉潮”,把握住中韩两国交流的时代脉搏,是关系到未来两国关系的发展乃至东北亚和平的重大课题,发展中韩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对于民族认同及两国之间全面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中韩佛教交流史上,中国佛教对韩国佛教的影响非常突出,但是,韩国僧人对中国佛教发展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尤其是大批韩国来华僧人在帮助中国佛教界翻译和抄写佛经,丰富中国佛学宝库;明辨佛经义理,完善中国佛学体系;保存佛学典籍,振兴中国佛学宗派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中韩佛教交流的双向特征,充分肯定韩国僧人对中国佛教发展所做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1.
1900年中韩重建邦交是合力促成的结果,既有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也有中韩两国各自需求的内在驱动.但就整体而论,韩国是中韩建交节奏的真正操控者,清政府始终处于被动防守的境地.中韩建交开创了两国关系的新纪元,宣告了东方外交体制的寿终正寝,标志着国际公法在与宗藩体制的博弈中取得了完胜.  相似文献   

12.
通过回顾朝鲜移民向中国东北地区的迁移史,分析了从清朝末年开始持续了半个世纪的朝鲜移民潮,总结了朝鲜移民潮初始期、难民期和移民期的特点,根据建国后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分析了朝鲜族人口数量及分布变化;中韩建交后伴随着韩国对华投资的增长,越多来越多的韩国迁移者出现在中国大陆,进而形成被称为“韩国城”的族群飞地;从迁移时间、居民身份、流入区域、居留比率、迁移动机、迁移类型以及对移入地经济的影响七个方面比较了朝鲜移民与韩国迁移者的迁移特点。讨论了韩国人“身份”认同对其社会网络的影响及韩国人与朝鲜族的互动特点。  相似文献   

13.
韩国是中国的近邻,是东亚的礼仪之邦。中韩之间有三千多年的交流历史,韩国的文化艺术、人情风俗,有不少地方与中国是比较接近的。自1992年中韩正式建交以来,中韩文化交流及商贸交往日益频繁,国人对韩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加之韩国音乐、影视作品的流入,中国青年掀起了学习韩国文化的热潮。作为留学的新路线,到韩国留学具有独特的魅力。韩国积极招收外国留学生韩国四季分明。春秋两季较短,夏天炎热、潮湿,冬天寒冷、干燥。尤其,韩国人最喜爱的季节-秋天,以秋高气爽、晴云万里著称于世。气温因地而异,平均为六到十六摄氏度。韩国是半岛国家,要…  相似文献   

14.
自从中韩建交以来,两国的相互投资不断增加,相对来说韩国在中国投资较多,我国亟需扭转这种不平衡的局面。文章分别对中国对韩投资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投资金额和数目、产业结构等进行阐述,总结出中国对韩投资在文化、产业结构、韩国的GDP、汇率以及韩国开放程度和政策优惠等方面的有利条件,以及在韩国医疗、教育、住房、企业经营等方面的不利因素,并结合韩国目前吸引外资的政策,提出中国对韩投资的方向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1992年中韩两国建交以后,韩国文学作品开始正式大规模地在中国出版发行,并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大陆和台湾等地翻译出版了众多的韩国文学作品,但其中也存在着不少尚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把韩国文学作品更好地翻译和介绍到中国,在翻译时如何把握韩国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平衡关系,是我们今后在翻译和传播韩国文学时始终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常红 《今日南国》2014,(12):49-49
韩国:中国驾照在韩国遇阻 2014年11月18日,韩国政府国务会议通过“济州特别法”草案,允许中国游客在济州岛租车驾驶,引发韩社会争议。反对意见认为,中韩两国并未签署韩国通用中国驾照的相关协议,因此政府让中国人在济州岛开车“为时尚早”。  相似文献   

17.
韩国旅华客源市场开发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与韩国建交后,两国经贸和文教交往日趋频繁,韩国来华旅游者人数逐年上升,已成为我国重要客源国之一。韩国经济稳定,游客消费水平高,出境旅游市场处在上升期,旅华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据此,我国应加强对韩国旅华市场的开发力度,进一步优化旅游环境,细化服务,丰富旅游产品,加强双方的交流与合作,使韩国旅华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讯息频道     
韩国出现“中国热” “学习汉语,留学中国”,正在成为韩国的一股潮流。据韩国方面统计,目前在韩国各类学校学习中文的在校生有13万名。许多企业也办起了“汉语班”,以培养精通中国业务的人才。由民间创办的各种“中国语学院”更是门庭若市。在韩国中央政府机构,目前有400多名公务员正在学习汉语。中国教育部在韩国举办的汉语水平考试(HSK)得到广泛认同,已成为衡量学生入学、毕业,企业录用人和晋升考核的一个标准。参加这项考试的人逐年上升,1999年为2000人,2001年已达到7700多人。同时,在中国的韩国留学生至2000年底已经达到1.67万名,居各国之首。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也在逐渐了解中国。正是在这样的国际文化背景下,中国和韩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广泛。很多韩国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汉语,也有不少中国教师去韩国进行中国语教学。由于很多中国教师并不精通韩语,所以到韩国讲授中国语时会和韩国老师一起上课,这就形成了中韩老师协同上课的一种新教学模式。有很多学者对韩国学生学习中国语时遇到的发音、词汇、语法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地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法。结合韩国高中的实际情况就这种模式的优缺点及对策进行探讨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汉语的国际传播: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语热涉及的不只是一个教学问题,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它关系到汉语的国际传播乃至汉语在国际语言生活中的地位及作用。针对当前汉语热的“内冷外热”、师资严重匮乏、教材“足难出户”等问题。政府决策、机构实施、国民认同这三个层面应该既各司其职又互为补充,共同促进汉语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