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永忠 《学术研究》2007,(10):45-49
公共治理是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相互认同基础之上的社会经济管理模式,同经济法在市场性、管理性和公共性上具有本质的契合关系。公共治理理论能够弥补传统国家—市场分析框架的不足,对我国经济法治现象的变迁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和指导性。  相似文献   

2.
刘万霞  秦中春 《学术论坛》2012,(11):223-226
中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公共性,为准公共产品。中等职业学校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直接载体,同时具有市场性和公共性。通过调查发现,中等职业学校发展中的问题凸显,在投入、管理、教学等体制方面存在不足,文章将在对职业学校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体制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3.
"公共性"是分析现代政府活动和行为的重要工具,对公共管理公共性价值的探讨则有利于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本文在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背景下,立足研究政府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及其进展状况,探索公共性价值取向偏差及其引起的政府失灵、权力寻租等一系列公共性缺失现象,并从政府应树立公众至上的理念、建构参与式国家、建构公民社会、法治观念与制度、加强公民公共意识教育等层面,阐发了公共性缺失的救治路径。  相似文献   

4.
自1990年代以来,强调市场竞争机制与全球化主义的新自由主义风潮席卷了整个世界。新自由主义在为两极分化、扩大社会差距提供理论依据的同时,也成为"关闭公共性的动力"。近年来各种公共性理论的再度活跃,正是基于以上的危机意识。我们必须承认,传统的公共性理论框架——由国家主导的权威性公共行政性,和与此相抗衡的形式出现的市民社会的公共性——已经过时。在个人主义业已普及的时代,如果我们无法提出一种能够兼顾"私利"的公共性理论,就无法实现公共性的再生。我们可以通过同时满足"私利"的志愿性实践活动来开拓新的公共空间。如何拓展能够使每一位公民都有机会直接参与的公共性空间,将成为一个紧迫的社会学课题。  相似文献   

5.
找回失落的政府公共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共性"概念在不同学科领域和话语体系中有不同的内涵.公共性作为讨论现代政府基本属性和目的追求的一种重要工具,主要是探讨政府在代行公民权力时,怎样最大程度地体现公民的共同意志和增进公民的共同福祉.具体地说,"政府公共性"是指政府为解决公共问题、满足公共需要、维护公共利益、实现公平正义而行使公共权力、承担公共责任、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及塑造公民的公共精神.当下全球化浪潮和公共性危机、公共性缺失凸显了政府公共性研究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城市公共性"是城市的本质规定性。城市公共性具有强大的正外部性和鲜明的空间特征。"城市病"是城市公共政策和制度安排之下城市公共品体系与城市公共需求的脱节和失衡,源于城市管理"公共性"缺失和偏离。改善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现状,核心是优化提升城市公共品体系供给能力,使城市发展规模与城市公共品体系供给能力边界相适应。这既依赖于城市管理的科学定位和公共性约束,也必须适时推进城市公共品体系的空间扩展,维护城市管理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7.
从世界范围看,教育的变革与发展正在呈现出"公共性"这一新的时代特性.教育公共性的彰显不仅是教育特性的一种时代变化,而且也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种新的价值诉求.教育的公共性不仅关涉公共教育经费的合理分摊和教育资源的优化,影响社会公众的共同利益,而且不可避免地与教育机会的公平、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服务之公共职能的发挥等密切地交织在一起.教育自身的公共性及所提供产品、服务的公共性决定了教育组织和教育活动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当前,我国的教育公共性正处在一个曲折发展的阶段,只有深入把握其未来发展走向,才能建立适合时代吁求的教育公共价值信念和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8.
蔡元培在继承康德公共艺术美学思想即审美判断第二契机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美育传统中缺乏"公共性"做了批判,并以西方世界尤其是欧美国家公共艺术优秀成果为榜样,对中国现代社会美育空间中公共艺术的营造提出了自己的构想。  相似文献   

9.
李山  吴理财 《兰州学刊》2014,(10):74-80
公共领域是“行动者”造就的公共空间;公共性则是“行动者”生产的公共理性。这些公共领域内的“行动者”可称之为“公共人”,公共领域也就成为公共人的行动场域,公共性成为公共人的核心价值。治理是指就公共议题而采取集体行动的合作网络。现代国家治理则是实现国家政权与公共领域协同合作,在公共人供给国家政权合法性基础上,保障国家追求公共善的有效性。由此可见,现代国家治理需要由公共人建构的公共领域与生产的公共性,更需要建构公共领域与生产公共性的公共人。因此,公共人是现代国家治理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公共性: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与核心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公共管理是由公共的和管理两部分组成,对公共性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公共管理的基本内涵。文章阐述了当前公共性研究的契机或原由,对公共性的由来和演变过程做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归纳了目前在公共性的内涵及其实现形式方面较为系统的六种观点,提出公共管理的公共性,表现为主体、价值观、手段及目标等四方面,进一步挖掘公共性与社会性的异同,并讨论了公共性问题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传统理论认为由于公共物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生产者是不可分割的,政府是公共产品生产和提供唯一的主体.公共提供与生产理论则认为,公共服务的提供与生产是有区别的,它们可以一致,也可以分离,政府并不是公共服务唯一的供给主体,市场、非营利性组织在公共服务的提供与生产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优势,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具有多元化特征.如何选择不同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公共提供与生产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该理论从公共服务的提供与生产的区别出发,从公共服务的"公共性"和"市场性"程度的不同,来选择适当的社会组织进行生产.  相似文献   

12.
东亚“新公共性”的构建及其限制——以中日两国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我们把近代以来东亚社会在建立民族国家进程中形成的以“官”为主要承载者的公共性作为东亚公共性的“典型构造”或“旧公共性”的话,那么,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东亚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为背景,中日两国先后出现的见之于NPO和福利政策的非政府、非市场的“新公共性”诉求,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跨越国境的公共性构建活动,则是一种典型的“新公共性”。东亚新公共性的构建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进程,其进一步的成长和推进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东亚在直面公共性问题挑战的同时应努力突破欧美中心主义,充分注意东亚公共性构造转换的一系列特殊的制约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3.
当前人们对公共性概念有许多不同的表述,公共哲学、公共管理学、公共伦理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学科对公共性概念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和探讨,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思路表明了公共性概念的丰富性、层次性和多维性,为当前人们理解公共性问题提供了多种视角.  相似文献   

14.
文学与公共性话题,作为时代的症状.反应为公共的身份焦虑在文学空间的投射.从而混淆时代性与公共性、文学空间与公共空间、现实确认与文学反讽的界限.就表征形式而言,文学与公共性存在着刻意的刺离,但其内在的关联在于,整体意义上的文学与古典政治学的向度并无多大差异,表现为对永恒、价值以及真理的追问与追求.  相似文献   

15.
"公共性"本质上是一个政治范畴。政治传播是政治信息在政治共同体内与政治共同体间扩散、接受、认同、内化等有机、系统的运行过程。公共性由于其政治品性与政治传播关联。政治传播作为由政治体系、传播媒介与公共舆论三个要素互动所构成的有机过程,其公共性体现在过程、内容和效果三个层面。政治传播过程的公共性是指政治传播是依据公共舆论调整政治活动、谋求公众支持的过程。政治传播内容的公共性强调政治信息在政务公开、政府新闻发布、政府危机管理、政府公共关系等政治活动中的公开传播。政治传播效果的公共性强调民意调查等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新时期,中国政治传播面临转型,急需政治传播的新观念、新话语体系、新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16.
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网络空间具有越来越强的公共性意义,成为当代中国公共空间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推动着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建设.而网民——网络空间的主体——从“私民”到“公民”、从私人性到公共性的转变是网络空间最重要的发展走向.本文对网民的公共性走向作了概念分析、历史概括、哲学反思和价值评价,最后提出,网络空间将成为公共空间的主流和常态,网络公民将成为公民的主体,网络公民和网络空间将为中国的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和谐、文化繁荣和人民幸福做出更大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9-2020年于南京开展的"城市社区参与和公共性"调查,分析了主导社区内部参与的社会认同逻辑与主导社区外部参与的资源制约逻辑对社区公共参与分化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关键少数命题——代际和性别因素对不同类型社区公共参与影响路径不同,社区公共事务卷入的主体更可能是男性和中青年居民.(2)社会资源命题——社会地位认同对小区内部公共事务的参与具有积极作用.(3)经济资源命题——居民收入对小区内部公共活动参与具有抑制性,但会提升外部公共事务参与度;小区房价对小区内部公共事务参与具有限制性,但会提高外部诉求层级.(4)行动资源命题——社区内部社会资本与外部公共渠道之间具有替代和补偿效应.从社区内部参与的下沉性和外部参与的收敛性角度揭示了经济和社会资源的分隔如何制约公共参与层次,内外有别的参与逻辑为理解城市社区的公共性转向提供了更细致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8.
国家观念是主导公共政策变迁的动力之一."意识形态"作为国家观念的一种,是推动公共政策变迁的重要因素.主导义务教育治理政策变迁的国家观念应该是教育的公共精神.从义务教育治理的角度理解,"意识形态"具有"观念性、政治性和否定性"三个特征.公共性阙如的"意识形态"主宰着新中国成立到新世纪之前的义务教育治理变迁过程,并由此带来了义务教育的发展困境.基于此,新世纪的义务教育治理首先实现的是观念转轨.一系列有利于义务教育公共性实现的政策措施,让我们感受到了义务教育公共性回归的缕缕曙光.在当前,以"公共性观念"为导引,不断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依然是一项未竟的国家事业.  相似文献   

19.
区域公共治理过程中,单一中心治理带来的政治协调的障碍主要在于:区域性公共事务治理、区域治理主体的利益差异、区域公共治理绩效评估的梗阻.从政策系统分析主要是三个层面原因:政策主体上,政府利益自利性侵蚀公共性;政策空间上,基本公共服务的普惠性缺失;政策组织上,科层结构导致传导机制扭曲.要消解区域公共治理中政治协调的梗阻,选择或创新区域公共政策的政策工具、运行机制和政策过程,主要在于构建区域公共治理多元主体体系、建设开放性区域公共政策体系、创新区域公共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朱利霞 《学术论坛》2008,31(1):187-190
在当代西方教育改革中,当市场逻辑作为一种新的力量介入一直由国家垄断的公共教育领域后,政府和市场这两种力量的博弈,使公共教育在追求公益性还是准市场性、公平还是效率、标准化管理还是多样化管理之间处于矛盾境地.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取决于我们这个社会的时代特征和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