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东纳藏族部落现主要居住在河西走廊西端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藏族乡,是现居于于我国境内最北端的藏族部落,人口约为2800人。诸多原因导致学术界对东纳藏族部落关注不多,其社会历史与部落文化研究尚处于基础阶段,文章结合文献资料及部落文化现象对东纳部落族源历史情况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部落是藏族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新中国建立后,部落组织被打破,部落意识逐渐淡化.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牧业生产责任制的实施,部落意识呈现抬头趋势,这不仅不利于藏族聚居区公民现代意识的培养,影响现代社会基层组织权威的正常行使,而且也有碍于现代法制意识的形成和法制的全面实施.  相似文献   

3.
论藏族部落的赔偿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藏族部落的赔偿制度何峰藏族部落自远古时期产生、发展、演变到近代,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传统的习惯法始终是维系藏族部落社会的重要纽带,尤其是赔偿制度作为习惯法的核心内容,在藏族部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赔偿制度的内容根据藏族部落习...  相似文献   

4.
文萃与信息     
藏族部落寓兵于民制度探源 千百年来,藏族部落有效地实行了寓兵于民的制度,究其原因主要有二:第一,藏族部落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所创造的财富尚不足以养活一支宠大的军事集团,藏族部落的周围环境也没有提出各部落建立专职军队的要求。藏族部落的大多数人过游牧生活,其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经常与枪支马匹打交道,使他们得天独厚地具备军人的某些素质,他们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可以随时承担草原战斗的任务。所以,寓兵于民,部落成员主要从事生产,其中的一部分人必要时上马为兵,扛枪作战。第二,藏区地域辽阔,人员居住分散,因此部落成员对部落表现出很大的依赖性,脱离部落的成员有可能遭到他人的侵害,甚  相似文献   

5.
格萨尔史诗是一部藏族部落战争史。本文依据史诗材料探讨藏族部落战争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文章依据大量的文献资料 ,就藏族部落武装力量的体制类型作了划分。认为藏族部落武装力量体制包含在部落体制之内 ,既承袭了本民族传统的编队体制 ,也受到蒙古括户和满清旗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阿柔是青海藏族土著游牧部落,自认为是山神之后代.明代蒙古族进入青海打破了藏族部落原有的分布格局,清廷对藏蒙分河而治成为两族争夺牧场与藏族部落北迁的直接原因.由于阿柔历代千户与各政治势力的巧妙周旋及其与寺院政、教功能的极致发挥,维护了部落利益,使其虽历经动荡与迁徙而未解体.从人类学视角看,藏传佛教的神山信仰形成了阿柔人崇尚神性的心理结构,迁徙的游牧生活反而加强了其族群意识,与蒙古族的频繁接触与联姻使其服饰与婚俗中糅合了蒙古族元素.  相似文献   

8.
藏族部落习惯法传承方式述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上 ,藏族部落习惯法作为制约部落成员社会行为的规范 ,曾长期存在于藏区社会 ,并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文章对藏族部落习惯法的传承方式作了分析。认为格言、谚语、寓言故事和史诗是其主要的四种传承方式  相似文献   

9.
果洛藏族部落习惯法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果洛藏族部落习惯法内容十分广泛 ,涉及部落政体、军事、赋税、财产、婚姻等多方面 ,且具有混合性、严厉性、简约性和任意性。果洛藏族部落习惯法是历史的产物 ,是在特定的文化“土壤”中孕育产生的。同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一些显著特征。了解这些特征 ,对于全面系统地把握藏族法律制度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摘要]藏族传统习惯法是藏区历代地方政权以及各部落加以确认或制定,并通过地方政权或部落组织赋予其强制力,保证在本地区或本部落实施并靠宗教组织、部落组织或盟誓约定方式调解内外关系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社会规范。藏族传统习惯法中既有宗教信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道德、乡规民约、风俗习惯等诸多成分,又有吐蕃和西藏地方政府时期所颁行的法律政令及其遗留。同时,藏族社会深受藏传佛教的基本行为规范和法度等影响,以致藏族传统习惯法的核心机制和原则直接来源于藏传佛教,因此,藏族传统习惯法的性质不仅是宗教,还是一种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和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1.
玉树藏区地处偏僻,早先交通闭塞,与外界藏族各部落往来较少,且其大部分属于历史上称作“康巴”的地域,形成了有异于青海其它各藏族部落的法规。值得调查研宛。 民主改革之际,王树藏区基本上处于一种相对“独立”的封闭状态。其基本体制是千百户部落制度,有千户部落1个,即囊谦千户,直属或领属部落42个。各部落头人享有习惯相传的部落法规定的各种特权,大至命案纠纷,小至婚丧嫁娶。部落法规是“部落”化了的统  相似文献   

12.
解放前,无论是在人口数量上,还是在其居住地域上,藏族都可谓是青海的主体民族,藏族牧民从事的畜牧业成为“青海全省经济中心”。然而,这个在青海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民族直到解放时,仍然套着落后而又沉重的枷锁——封建部落制度,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的桎梏。这种落后的部落制度,尽管在解放前就已有人注意到,并对此进行了一些研究,但由于缺乏资料和细致的调查,未能将其发展轮廓勾画出来,甚至连当时部落及其户数的确切数字也未能查清。因此,本人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解放前40年的藏族部落,即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时的藏族部落再作一管窥。  相似文献   

13.
gui33t(c)h(c)35)是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贵琼藏族的自称,他们分布在大渡河两岸的台地上,有古羌遗风.具体是古羌部落的哪一个分支,众说纷纭.有学者从gui33t(c)h(c)353的汉语译音出发加以考释,提出<旧唐书·吐蕃传>中记载的"贵川部落"即为贵琼藏族的源头.  相似文献   

14.
藏族部落纠纷解决制度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民主改革前藏族部落的纠纷类别、解决模式及其属性、特征、适用范围、社会效果等问题作了初步分析。认为部落纠纷解决制度是与藏族部落社会相适应的法律形式,在历史上曾对维护藏区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部落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地区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从部落兵员征集及军事训练的方式入手,对藏族部落的武装制度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对藏族部落习惯法中妇女地位及财产继承权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部落习惯法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其中,有关妇女的婚姻家庭继承方面权利的规范较为详细全面。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单独整理分析,并进而总结出部落习惯法中妇女婚姻家庭与继承权利的基本特点,有助于在现代社会中对藏族妇女的婚姻家庭与继承权利进行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7.
民主改革前藏族部落刑律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部落刑律与古代法、现代法以及各部落法之间的比较,从不同的视角突出了民主改革前藏族部落刑律的鲜明特色。认为它脱胎于古代法,但与古代法相区别;既是部落内部法,又是一定时期法的一种存在方式,孕育出现代法。  相似文献   

18.
广泛流传于拉卜楞地区的一份山神祭祀煨桑颂词蕴含了拉卜楞地区藏族强化族源认同、凝聚部落内聚力、象征民间地方权威等诸多文化内涵。从人类学的视角,结合山神祭祀仪规阐释山神崇拜祭文所表达的文化象征,对追溯并解释藏族部落民族文化的历史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也谈Gu厮Luo的族源、身世及其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汉藏文史料,对11世纪河湟地区藏族部落首领唃厮啰的族源、身世、名称等进行了考证,并就青唐城的含义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甘青川藏族牧区,随着藏传佛教寺院的重建、民间纠纷调解中部落习惯法的运用,在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一度被废除的藏区旧的社会基层组织——部落组织不断地得以复兴。它既脱胎于1958年以前在藏区普遍实行的部落制度,又在部落组织结构、部落制度等重要方面因时、因势地发生了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