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了明朝后,由于骄傲,导致生活腐化,拒谏饰非,放纵不法行为,造成民怨载道,最后陷入了失败。我党领导人民创造了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的奇迹,但少数党员干部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居功自傲,忘记了党的宗旨,影响了党的形象。为了避免重蹈历史覆辙,我们必须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以李自成的悲剧为镜子,加强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试论我国古代反腐败措施的局限性及其主要原因何增科今年是明朝灭亡和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胜利350周年。明朝灭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正如郭沫若所指出的.万历、天启以来政治上的极端腐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顺朝的短命.也与文臣武将生活腐化、士...  相似文献   

3.
<正> 明末李自成起义军重要成员之一李岩,是"子虚乌有"的人物,还是确有其人?这是个很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我主张后一种意见.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就正于同志们.(一)清初人否认李岩其人的论据是杞县没有李岩其人;观代人否认李岩其人的论据也不出此.因此本文也不得不首先涉及此一问题.康熙《开封府志》附《杞县志·李公子辨》断定《樵史通俗演义》(以下简称《樵史》)所载之李岩,系"野史氏子虚乌有",并批评谷应泰写《明史纪事本末》亦"妄行采入".该文主要论点是:(1)樵史》说杞县有李公于岩为乙卯举人,而杞县乙卯举人仅刘诏一  相似文献   

4.
王兴亚 《中州学刊》2007,(4):179-182
明末李自成军中的李岩,是一个长期争议的传奇人物,而材料的不足,使之成为难以破解的一个悬案。康熙五十五年《李氏家谱》的发现,使得处于停滞状态的李岩研究再次活跃起来。谱中有关河内唐村李岩的记述,不是取之于社会上各种不实的传闻,而是取材于与李岩同时加入李自成军为将的父辈,以及当年唐村李氏族人的口述,撰者亲见李岩之祖父、父亲、兄长及其妻室,因而真实可信。这些记述的动机,不是为着开展学术研究,更不是为了光宗耀祖,而是为让子孙后代了解他们的先人,这是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1643─1644年李自成战略失误平议滕新才关于李自成进取北京的战略决策,学术界分歧很大,有人力主“关中──北京”方略是大顺军由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重要原因,也有人认为大顺选择“关中──北京”进军路线是“根本方略上的大错”,相比之下东下金陵的建策比较切...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何龙群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首先,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近代反侵略战争由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点。从19世纪40年代起到...  相似文献   

7.
李自成所领导的起义军,是明末农民大起义中最主要的战斗力量。自从崇祯十三年(1640)他们自河南重新整顿、扩大编制以来,由於提出了正确的政治口号,制定并贯徹了一些正确的政策,再加以他们多少年来作战经验的积累,——所以截止到他们胜利地攻入北京(1644)为止,在这三年多中间,他们几乎是战无不胜的。但受了时代的限制,他们对於政權(包括全国性政權和地方政權)的设置,却是重视不够的。从史料中看来,即便他们中间最贴近政策核心的人,如牛金星和李岩,对政權设置的意义也是认识很不足,他们还认识不到起义政權应该是巩固起义成果的最高表现,也认识不到起义政權是镇压敌对阶级——地主阶级的一种最富權威性的工具虼?他们不僅在大顺朝中央政權的设置中,发生了许多滥用旧明官僚的错误;而且对於京几、山东、河南这几个最邻  相似文献   

8.
<正>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于一六四四年正月从西安出发,挥师东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短短两个多月时间,就攻占北京,颠覆了明王朝二百七十六年的统治。但是,起义军在北京仅仅停留了四十一天,就被迫西撤。并且,此后一蹶不振,形同崩解,终于被镇压下去。是什么原因使起义军如此“其胜也暴,其败也速”呢?对此,我曾指出,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很复杂,但最根本的则是起义军内在的严重的“流寇主义”。这个看法,得到了一些同志的赞同,个别同志也提出了异议。近几年来,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又出现了另外一  相似文献   

9.
迎着抗日战争烽火,郭沫若同志别妇抛刍,慨然归国,竭尽精诚,挥笔从戎.在短短几年里,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历史剧和大量的战斗性很强的诗文.《甲申三百年祭》这篇历史论文,可称为其中的内容重要影响深远的篇章.《甲申三百年祭》脱稿于1944年3月10日,当月19日至22日就在重庆的《新华日报》上分四次连载发表.这篇历史论文阐述了明末中国社会的历史状貌;论证了明王朝灭亡的原因;总结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胜利的经验;探索了这次起义失败的教训.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很明确,是为了纪念明末农民革命运动,将其历史经验教训晓喻后世,为中国革命提供一面历史的镜子.  相似文献   

10.
一当今世界,廉政已成为政治的热点。廉政,即为政清廉或廉洁的政治之简称。其内容一般包括:国家机关及公职人员合法运用权力、忠于职守、制止贪污受贿等腐化行为。其中,又以能否有效地制止贪污受贿等腐化行为,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为政清廉的标志。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上许多国家从已往廉政建设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中,得出了这么一个宝贵  相似文献   

11.
60年前 ,郭沫若先生的《甲申三百年祭》发表后 ,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文章深刻揭示了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功败重成的历史教训 ,这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保持谦虚谨慎和艰苦奋斗精神 ,增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仍是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相似文献   

12.
太平大国运动是中国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是中国两千多年来农民战争发展的最高峰,它揭开了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序幕,但它却终究失败了。1944年1月,毛泽东在给郭沫若的一封信小说:“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倘能经过大手笔写一篇太平军的经验,会是很有益的。”因此.探讨太平天国失败的内部原因对加强执政党建设无疑是很有帮助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找们: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H显变化的条件,外闸涵过…  相似文献   

13.
明清之际的历史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生玺 《文史哲》2006,(3):132-137
在三方角逐的明清之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呈现出多种可能性并存的多元化走向,明王朝、李自成和关外的清军,都具备成为胜利者的历史机遇。历史最终以满清定鼎中原而尘埃落定,明朝和李自成多次错误的主动的历史选择,发挥了相当的关键性作用。清军原先是愿意和明朝议和的,但崇祯却错失了这个机会。在李自成向北京进军时,崇祯在调吴三桂援京或者南迁问题上又再失时机。李自成进入北京后若与清方谈判或者固守北京,也很可能取得胜利。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归根到底要通过主观能动性的正确选择方能得以具体体现,这就是明清之际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论屈原“美政”失败的自我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屈原“美政”失败的自我原因余未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一生为实现“美政”理想,上下求索,九死未侮,竟至不惜以生命殉之。在总结其“美政”理想失败原因时,一般认为是由于当时楚国上层贵族的腐朽、楚王的昏聩等因素造成的,而很少将研究的视角转到作为一个政治...  相似文献   

15.
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科学地制定政策,使政策符合客观实际;准确地执行政策,使政策全面及时到位,既是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又是各级领导者的最主要、最根本的职责。实行政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取决于领导者政策观念的正确性。当前在一些地方和一些部门的具体工作中,之所以时常发生一些实行政策的盲目性、片面性、随意性等混乱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有相当一部分干部的政策观念模糊,亟需加以讨论和澄清。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历经党的十六次代表大会的丰富,日趋成熟和完善。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演进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的演进过程,是对走中国特色的革命与建设道路认识深化的过程,也是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社会主义由挫折走向辉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前期文艺思想与尼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原因有二,即时代的因素和相似的个人气质。浪漫主义、崇尚创造、扩张自我和悲剧观是郭沫若受尼采影响最突出的方面。郭沫若早期大力张扬唯意志论的自我,并不是他游离于中国近代哲学思潮之外的独特创造,而是这一思潮在中国合乎规律的发展。不能对郭沫若与尼采曾一度有过的血缘相继关系简单得出“是”或“非”的结论,二者的本质区别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腐败难免”论的第一个根据是,把我国伟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与农民战争混同起来。 人所共知,我国封建社会的漫长在世界史上是仅见的。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爆发了多次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可是这些起义与战争,包括象太平天国那样大规模的革命战争,都以失败而告终。当然,每次农民起义与农民战争的失败都有种种的具体原因,但其中一个共同的现象,是随着军事上的节节胜利而走上蜕化和腐败。秦末的陈胜当王不久,就脱离群众,他的伙伴惊叹:“涉之为王沉沉兮!”(陈胜当王真阔气啊!)他甚至杀掉那些过去与他共同佣耕的穷朋友,所以他很快地败亡了。太平天国的将领们定都天京后,不思进取,除了内讧,再就是过着奢侈的生活,腐化起来,最后被清政府内外勾结残酷地镇压下去了。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确实沿着一条斗争——胜利——腐化——败亡的逻辑重演着。  相似文献   

19.
元朝腐朽统治的被推翻,首先应该归功于元末农民战争的伟大力量。各支农民起义军的英勇战斗,特别是小明王、刘福通领导的北方红巾军坚持十三年的斗争,“大小数百战”,从根本上摧毁了元朝的统治基础。但是,其中无疑也有朱元璋的一份功劳。是他,在各支起义军相继失败之后,南征北伐,攻克元朝的统治中心大都,胜利地完成了推翻元朝统治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王兴亚同志写的《李白成经济政策研究》一书,前不久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对李白成农民军的经济政策及其在历史上的价值,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是一部值得研读的学术专著。 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是一只拥有百万众的农民队伍。这支起义军虽屡战受挫,从不气馁,足迹所及,至陕西、河南、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山东等省市的大部分地区以及甘肃、宁夏、青海、四川、湖北、湖南、安徽、江苏和辽宁部分地区。在占领地区开展了对封建官绅的尖锐斗争,并且最终推翻了朱明王朝。李自成农民军开展的斗争,是我国封建社会一次声势浩大的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革命战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