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福保是近代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学贯古今,精通中西医学,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在传播新中医知识、培养新中医人、开展中西医汇通教育、改良中医等方面作出了历史贡献。梳理与分析丁福保医学教育实践的内容及其价值,为当下中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2.
张公让是广东近代著名医学家,《中西药典》为其代表著作之一,属药物专著。全书中西并举、中西相较、中西汇通,同时融入个人临床用药心得,博引时医治验,为我国早期的中西结合药典,对中西医知识交流有一定促进作用,是一本方便临床使用中西药的工具书。  相似文献   

3.
六经的本质应是古人对天地万物发展规律的探索而总结出来的一种认知模型,其内涵随认知对象的不同而异。民国名医王一仁之六经中西汇通乃是以西释中,借西医之生理系统学来说明六经之理义,以期能使读者明晰。王氏汇通之学尚难以尽析六经之奥义,读者当鉴其可鉴之处,明六经用六经,以益于传承与发展中医。  相似文献   

4.
《韵略汇通音系研究》评介隋千存《韵略汇通》(以下简称《汇通》一书,明末山东莱州毕拱辰著,成书于崇恢壬午年(1642年).毕拱辰,字里泊,万历乙卯举人,丙辰进土,有多种著作问世。清毛式玉《技邑乡贤词考记》称:“宦辙所至,缥细之生充栋字。”《汇通》是根据...  相似文献   

5.
苏洵(11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他一生以少年“游荡不学”,中年发愤苦读,晚年名震京师著称.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是著名的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长于策论,尤好言兵.他所生活的时代是表面承平而危机四伏的时代,是庆历新政失败而王安石变法正在酝酿的时代.他是一位“皇皇有忧天下心”,“有志于当世”的人物.他针对当时社会的各种弊端,提出了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领域的革新主张.苏洵的革新主张集中表现在《几策》、《衡论》和《上皇帝书》中.《衡论》作于至和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西医经传教士传入中国,并逐渐被国人所接受。至晚清时期,西医东渐程度进一步加深,并对晚清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大公报》(1902—1912)作为近代中国著名报刊之一,是研究晚清社会的重要史料,其在晚清时期所刊载的大量医学广告充分反映了该时段西医东渐的史实与过程。通过对晚清《大公报》医学广告的研究,可以归纳出该时段西医东渐的鲜明特点,即新式医学学科的出现、西医医疗器械的传入及医院的大量创建等。同时,晚清时期的西医东渐也起到了促进中西医融合汇通、强化国人卫生观念及催生近代医学教育发端的作用,对中国近代社会影响深远。因此,通过分析晚清《大公报》医学广告,可以为研究晚清时期的西医东渐提供一个全新视角,并呈现当时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的立体图景。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论“神化”说的两层涵义》一文(见《文学评论》1989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美学》1989年第11期复印),曾探讨了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神化”的渊源与涵义。作为一个复合性的审美范畴,“神化”是由先秦的“神”、“物化”等哲学概念蜕变而来的,脱胎于《易》、《庄子》、《孟子》。这就决定了“神化”的内涵具有两个层次:(1)以艺术创作主体而言,  相似文献   

8.
《北方人》2006,(9)
他出身于中医世家,是一位把中医、西医和影像三方面结合在一起的复合式专家:他创立了溶(融)石保胆疗法,把中医治疗胆病推向了一个既安全又便捷的崭新阶段:他的“超声与中药结合治疗胆病”的科研课题属国内空白,现已列为国家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优秀人才重点科研项目,他因治胆病而荣获美国诺贝尔医学研究院“杰出成就金奖”。  相似文献   

9.
《北方人》2006,(8)
他出身于中医世家,是一位把中医、西医和影像三方面结合在一起的复合式专家;他创立了溶(融)石保胆疗法,把中医治疗胆病推向了一个既安全又便捷的崭新阶段;他的“超声与中药结合治疗胆病”的科研课题属国内空白,现已列为国家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优秀人才重点科研项目,他因治胆病而荣获美国诺贝尔医学研究院“杰出成就金奖”。  相似文献   

10.
哈罗德·阿克顿是英国的历史学者与汉学家,也是20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哈罗德·阿克顿选译冯梦龙“三言”小说,并结集为《四则训诫故事》,既是其生平第一部汉学著述,又寄托了他的中国文学理想。《四则训诫故事》的译笔雅俗并举、瑰奇生动,被誉为“东方《十日谈》”。在注释环节,阿克顿以严谨的史学研究态度,引证大量汉学典籍为该书作注,向英语读者呈现了西方文化“他者”视角下的“中国故事”汇编。同时,阿克顿通过强化楔子部分的归化翻译,彰显了冯梦龙“三言”作为通俗小说的伦理性色彩,擢升了译本的训诫意义。而阿克顿对译作篇目的甄选与编排,在不同章节间形成复调,与冯梦龙的创作动机相契,并与阿克顿对中国通俗小说的创作期待融合,汇通了中西文人的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11.
吴伯箫开始写作于一九二五年,奠定他散文地位的,是他三十年代出版的集子《羽书》,而标志他创作风格成熟、代表他创作最高成就的则是他在六十年代写的散文集《北极星》了。《北极星》中,尤其以那组回忆延安生活的散文为最佳。这组散文,有写当时“革命者荟萃的地方”的《延安》,有反映当时延安军民“丰衣”和“足食”的《记一辆纺车》和《菜园小记》,有写“安居”的《窑洞风光》,还有表现当年延安军民精神风貌的《歌  相似文献   

12.
《韵略汇通》(以下简称《汇通》)是历史上一部重要的韵书,多年来不为人重视,在当今学术昌明之世,整理研究这份遗产乃学术之急。这里约略讨论了《汇通》的几个问题,请同道指教。一、《汇通》的作者及成书过程《汇通》标为兰茂编次,毕拱辰更定。其实是毕的书,与兰茂关系不大。毕拱辰,明末人,而《明史》不载,根据《掖县志·忠节》(清嘉庆修)及《掖邑乡贤  相似文献   

13.
严复与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复以译介西学与力主西化著称,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四大代表之一.其实,这只是他的一个侧面.他同时代的师友吴汝纶、陈宝琛、梁启超等人对他就有更全面的认识.吴氏称当时独严复一人“能熔中西为一冶者.”陈称赞严复“于学无所不窥,举中外治术学理,靡不穷极原委,抉其失得,证明而会通之.”①本文就严复对中学之失得的剖析及中西会通论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科学社会学视野下,医学和人类学具有同源性,只是缘于自然环境、宗教和图腾等的差异,分化出了中医和西医两大不同医疗模式的医学流派.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东、西方在医学方面一直有交流,特别是在近代西医东进的过程中,西医逐渐成为了中国主流社会认可的治疗方式,而中医有赖于其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在中国继续存在.然而中、西医在理论、技术、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差异却很难在短时间内弥合.在当今世界医学西医化的大趋势下,中医、中药学的传统魅力依然闪耀,它所保留和传达出的远古人类社会对于天(大自然)人关系的理解,仍然会成为人类医学的财富.  相似文献   

15.
傅山,字青主,山西阳曲人。生于明代万历年间,卒于清代康熙之世,是十七世纪的人物。若有《霜红龛集》。为此集作序的丁宝铨先生曾说,“啬庐(傅山)年次孙氏,而长于胡、黄,故巍然为河北大师”。评价甚高。事实上,他正是当时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之际,学术界“六经责我开生面”,在学派蜂起高潮中“异军突起”的一名首领。傅山治学,主张“经世致用”,不务虚而务实。他反对把经学定为一尊,而主张子  相似文献   

16.
清代中医界对西洋医学的认知与回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疑虑到认可、接纳,基本构成了清代中医界对西洋医学的认知轨迹。到了近代,中医界以平和的心态应对西医的冲击,通过研究和比照,取开放的姿态认可与接纳西医,并试图通过“汇通”中西医精华,寻求中国医学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7.
1930年代,南京中医界倡导中医学革命,强调以中医为本位、中医药并重、中西医两种学术体系平行、可平等对话,号召中医担负“会通”责任,建立中西医比较观,实现中西医融会贯通。此外,南京中医界正视中医理论之不足,主动吸收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希望用科学方法整理中医学术体系,使中医成为独一无二的医学。这是南京中医界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西与西医的交锋对抗中,既立足传统,又寻求合作的一种文化调适。  相似文献   

18.
《论语》中虽然没有专门论述医学伦理的篇章,但字里行间闪烁着丰富的医学伦理思想光辉.《论语》中,从孔子日常言谈举止中可见他对饮食、养生的一些积极观点;孔子的“仁”和“恒”思想也对从医者医德和医术水平的提高有积极影响.《论语》蕴含的医学伦理思想主要有:个体伦理层面——养生怡年,身心和谐;规范伦理层面——治气养心,莫径由礼;终极伦理层面——仁心恒德,从医之本.个体身心合“礼”的节制是实现终极伦理的基石;终极伦理是个体身心修养的终极价值取向.术为道御,亦为道用,终而实现修己以安人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中医体系内的中药及相关本土经验知识受到了西医或科学界人士的重视,其主要原因在于它们为人们在科学认识论的驱动下探寻和利用全球有效药物提供了富有价值的材料。作为中医群体中进步人士的陈存仁,也在中西医汇通和科学化的潮流中,努力藉助受到科学界人士关注的中药及相关经验知识重建本土药物学术,拯救遭遇合法性危机的中医。通过对陈存仁的医学思想及其编纂的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药学大辞典》进行个案考察,可知陈存仁在高度认同中药有效性的基础上,试图拆分"不科学"的中医理论与作为"科学材料"的药物经验知识,同时将后者与有关中药的近代科学知识进行重组,如此既体现了他的科学化主张,又使得其辞典中的内容实际上呈现多元认识论的特点。以此观之,近代科学与中医药知识体系之间并非只有冲突和矛盾,而是存在互补或相互利用的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持了中医药知识传承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20.
在“废止旧医案”背景下,中医之路如何走下去是中医人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沪上名医秦伯未洞悉中西医之争已上升为政治之争,而中医人却仍不自省。他认为,中医要生存发展必须革新,中医教育是中医复兴的出路,倡导“新中医”。面对 “中医科学化”观点大行其道,他敏锐地指出其核心乃科学之精神。在中医实践的层面,秦伯未临床诊病也不再是单纯传统的中医思路,西医的生理、病理、药理也被其接纳与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