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今时代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许多虚假信息与不良信息也有了可乘之机,因而对受众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受众自身的媒介批评在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害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媒介批评是广大受众发表意见、交流感想、认识大众媒介的正、负功能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一种影响广泛的社会交流与互动。因此,如何加强受众的媒介批评意识和能力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媒介环境及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对受众、媒介、政府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融合媒介”与“媒介融合”还是一个刚刚进入人们视野的新课题,一些传统媒介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开始与新媒介联合,因此,也要求新闻采编人员在信息的获取与传播上,不仅要善于从人文主义的视角切入,还要懂得运用科学的实证方法来使资料与信息更加精确化,使最终的新闻作品既能呈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情味,又不失新闻作为一种事实信息的客观性。文章在此背景下对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以及新闻采编的新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经济时代的产物之一就是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专业主义受到西方经济政党团体以及公众的极大关注,因为这关系到西方的民主政治、自由权利的发挥。新闻专业主义是调整政党与民主自由权利的中介。新闻专业主义一系列代写新闻媒体学论文的新闻制作理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由多方面构成。这包括对媒介功能、媒介属性以及与此相关的话语体系的一系列解读。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也提出了严峻的要求。电视民生新闻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是现阶段电视新闻媒介必须面对的一大关键问题。本文作者基于多年关于民生新闻的实践经验,从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及对民生新闻未来发展的若干思考等方面进行浅析,以期在民生新闻实践中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陈晓伟 《人才瞭望》2008,(11):13-14
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归根结底依靠于新闻人才的培养。在大众传播媒介发挥着越来越强作用的当下社会,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强。如何培养适应当前新闻事业发展需求的新闻人才成为新闻从业者和学术研究者较为关心的一个理论问题。本文从培养的目的、方案和渠道三方面出发探讨新闻人才的培养策略,以期缩短新闻事业需求和新闻人才培养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的发展,也给新闻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媒体的出现更是促进了新闻传媒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也就在所难免。借助于新媒介,以往那些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扮演接受者角色的个体和机构也借助潮流,向新闻传播主体的方向变化。文章分析了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关系的变迁过程,就新闻传播主体变迁的影响与启示进行了思考、总结。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中孔明草船借箭破曹军的故事,在中国成为妇孺皆知的千古美谈。诸葛亮不费一兵一卒,不耗一金一银,仅凭一船草人就借去曹军千万箭矢归为己用,真是大智大勇,令人仰止。 今天,又有省长借“箭”的佳话广为流传,令人称道。据《暸望》周刊报道:辽宁省长岳岐峰,在工作中,巧借新闻批评之“箭”,射实际工作之“的”,既推动了全省的工作,又树起了正确对待舆论监督的榜样。 本来,新闻批评也是新闻的一大功能,但是,新闻的这项功能却发挥得很不理想。有些新闻单位甚至完全不用批评稿件,成了一条腿走路,意昧索然。 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可能是多方面,但是,被批评者对待批评的态度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有时,记者辛辛苦苦采写的批评稿件,一旦发表出来,就有人或是打电话施加压力,或是找上门兴问罪之师、或是到法院递诉状.总之,弄得记者居无宁日、编辑们寝食不安.笔者就曾亲身经历过几次这类事件,严重时,险些连“饭碗”不保.最后.对一些不良现象,要么昧着良心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要么忍着激愤用春秋笔法、写隐晦文章,其结果是  相似文献   

8.
很多学术著作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等调查方法从媒介技术变革、媒体工作的社会环境等方面做了案例分析,显示出媒介融合业已成为现实,全能型记者随之摆上议程;现今侧重“量”的中国媒体考核机制即无法保证新闻的质量,又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记者群体高压力的原因之一。因此媒体从业者必须清楚,在全媒体时代,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新闻工作者,自己是否适合从事这一行业,面对自己的软肋,又该如何攻克难题,继续实现新闻理想。本人依据心理学中性格色彩知识原理,以此抛砖引玉,实现媒体工作者对自己的客观认识,进而直面现实、减轻压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归根结底依靠新闻人才的培养。在大众传播媒介发挥着越来越强作用的当下社会,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强。如何培养适应当前新闻事业发展需求的新闻人才成为新闻从业者和学术研究者较为关心的一个理论问题。本文从培养的目的、方案和渠道三方面出发探讨新闻人才的培养策略,以期缩短新闻事业需求和新闻人才培养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0.
媒介事件是通过多种传播媒介进行报道的重大议题和事件,它具有重大的意义和社会影响力,同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媒介事件就是一场“文化表演”,它通过一定的组织和策划来赋予事件意义。媒介事件不再是单纯的新闻事件,而是重大的文化事件。在近些年来发生的媒介事件中,文化传播现象屡见不鲜,利用媒介事件进行文化传播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经济,作为现代活动的核心,是大众媒介高度关注并进行新闻报道的重头戏。由于经济新闻是新闻报道中专业性较强的题材之一,并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所以经济新闻的报道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新闻栏目,甚至是一个媒体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高度媒介化的社会环境下,政府新闻发言人在政治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所从事的政治传播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功能,如传播政治信息、增进说服力、树立政府形象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等,涉及国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对国家的发展与稳定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政府新闻发言人的政治传播功能进行深入了解进而使其达到最佳效果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论文依托“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实践的路径探索”这一人文课题,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新闻传播队伍与传播内容为研究对象,以“立德树人”“德育教育”为出发点,以新闻队伍专业化建设为视角,对于高校新闻媒体的内容传播、新闻工作者的工作与素养、新闻受众媒介使用情况三方面的问卷调查为基础,分析当下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并从新闻事件剖析与思想价值引领;媒体宣传方式与高校形象打造;学生记者队伍的建设与专业化培养三方面对新闻队伍专业化建设建言献策。使高校新闻宣传工作适应未来媒介传播环境,并借鉴互联网思维,构建高校新闻宣传新格局。  相似文献   

14.
刘平 《人才瞭望》2022,(21):61-62
<正>当前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发展的脚步,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一直处于蓬勃向上发展的状态。新闻传播事业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是传达国家意志政策的最重要途径,尤其在信息技术现代化不断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事业有了更充足的渠道与媒介,向广大人民群众传达信息。新闻传播业对于人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也对新闻传播类专业培育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是当前新闻传播专业发展的趋势,对于我国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类科技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人们对于外界知识、信息的获取源也在呈现多样化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其能使得文字、图片、图像、声音等均经过处理转化为数字信号,然后借由覆盖面较大的互联网络进行传播,因此也就形成了各个媒介信息的融合。而这种新形态的到来也使得新闻媒体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其由以往单一的电视、报纸、广播的方式变成了时下的融合新闻媒介传播模式。本文即是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融合新闻传播效应进行的探讨,并说明了现代新闻媒体如果刚好地融入其中的相关策略,以期能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职生正处在思想由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的关键时刻。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些错误,正如树木需要施肥浇水、修剪扶苗一样,人需要关怀爱护,也需要批评帮助。怎样扶正树苗那是园丁的技术,如何批评学生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则是教师的艺术。只有善意、友好的批评才容易被人接受,只有巧妙得体的措辞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批评是一剂苦药,但如果给药裹上糖衣,即使药再苦吃在嘴里也不会觉得苦。同样,如果我们给批评包上美丽的糖衣,就能使批评变得甜美起来。  相似文献   

17.
一、“指桑骂槐”批评理应单刀直入,一针见血。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指名道姓、就事论事的批评,往往引发批评者和被批评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相互生怒、生怨。此时,可引经据典,以古喻今,借古讽今;也可批评他人同类型的错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如此言在此而意在彼,旨在敲山震虎,让下属自我意会、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这样既保住了对方面子,又能使对方认识错误。二、“忠言顺耳”受人尊重,是人的普遍愿望,因而在批评别人时,也应尊重被批评对象。动辄板起面孔,声色俱厉,乱扣“帽子,乱打“棍子”,这样最容易伤害人心,效果自然…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我国新闻界屡屡出现虚假新闻事件,对社会产生了极坏的影响,这些虚假新闻的出现与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有着直接关系。新闻记者是媒体的喉舌,他们所提供的信息对新闻受众的价值取向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针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不足及原因进行了深入思考,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途径展开探索。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新闻伦理的定义出发,以近年来社会上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为例,结合媒体报道的表现,对涉及暴力等犯罪等反社会行为的新闻报道进行探讨,通过社会层面、媒体角度透视犯罪细节报道的认识、社会效应的分析以及媒体自我规范等问题.旨在更好地发挥媒介功能,在新媒体融合的趋势中帮助新闻报道正确定位角色,强化新闻伦理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