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百年来 ,各个历史时期的传统副刊大都以文艺性作品为主 ,整个新文学史的发展就离不开副刊。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 ,受众对精神生产需求增多 ,报业市场竞争加剧 ,报纸的副刊也有了很大变化 ,除一部分如人民日报的《大地》、文汇报的《笔会》等依然保持着文学副刊的传统外 ,更多的报纸副刊则向“杂志化”、“周末化”、“报纸化”方向发展 ,形成所谓的“大副刊”“潮流”。按照《辞海》解释 ,副刊是指报纸上刊登文艺性、知识性作品或理论性、学术性文章的固定版面 ,区别于作为报纸主要内容的新闻版 (正版 )。因而 ,都市报的副刊总…  相似文献   

2.
消闲性是民国报纸文艺副刊的基本属性。最初见诸于报端的副刊性质的文字,完全是提供给作者或读者消闲、解闷的。中国第一张文艺副刊《消闲报》,立足于当时文化市场的需求,明确提出了“遣愁、解闷、醒睡、除烦”的办刊宗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消闲性的文艺副刊遭到了全面的否定和批判。报纸文艺副刊既注重消闲性,又不失去文化品位,是一种很高的理想追求,也是始终困扰着编辑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晨报副刊》是新文学在中国北方的战斗堡垒,继续秉承鲁迅《新青年》时期“思想启蒙、文学救国”的新文化传播的宗旨,在李大钊、孙伏园、徐志摩主编轮流执政而风格迥异的不同时期,又殊途同归地以高蹈“社会启蒙”的办刊目标为己任,在接续新文学传统和报纸副刊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举足轻重的文化、文学、新闻传播史的时代轨迹。  相似文献   

4.
副刊文风关系到报纸的读者量问题。“群众性、战斗性、文艺性、新闻性、知识性”的传统副刊文风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乃至今天,也还有着积极作用。但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仅仅固守传统的文风是不够的。社会在发展,文风需要改革,这种改革应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化、升华,做到生动、大方、鲜活,尤其要讲真、讲善、讲美,既讲究新闻、文艺、知识的结合,又讲究软、硬、长短、阔窄的尺度,以实现传统与创作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试论高校校报副刊的功能王国珍传统观点认为,校报副刊是以刊登小说、散文、幽默等文艺类趣味性文章为主,因此,除了茶余饭后聊以消遣之外,并无其它版面所具备的功能。其实,这是对副刊的一大误解。副刊,既然作为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除了有它自身的特点外,同样也具备...  相似文献   

6.
报界有句老话:“新闻招客,副刊留客”。随着新闻版面的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精心策划的各类特色专副刊无疑成为了报纸内容最核心的竞争力,也是都市报竞争中的新制胜点,因此,专副刊的内容创新有着无限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创办于1902年的《大公报》,在中国新闻史上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其极具特色的各种副刊亦为人所津津乐道。总体而言,《大公报》副刊种类繁多,有针对“识字不深”读者的综合性副刊,也有传播特定领域知识的专门性副刊,以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要。其中,专门性副刊的分支——学术性副刊是《大公报》系列副刊中的一大亮点,也是知识分子媒介实践的重要园地,兴盛数年后却与受众的诉求逐渐背离,最终走向了消亡。  相似文献   

8.
副刊,是中国报纸的传统,它通常作为文艺作品的载体,迅速、真实、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因而独具新闻性和文艺性的“双栖”职能。新闻与文艺结合产生出的副刊,有其特殊的个性,从美学的角度看,副刊的审美价值是满足人们的精神生  相似文献   

9.
以《百姓记事》、《城市笔记》、《每日闲情》为蓝本,分析了近年来兴起的一批广东新文学副刊的特点,比较它们与传统文学副刊的区别,指出其背后的经济动因、社会心理动因和文化动因,为新世纪报纸文学副刊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政治、经济改革的年代,新闻界也呈现了多元化发展的局面。 报纸“周刊”热风劲吹 近两年报界风景之一,是报纸大型“周刊”的流行。 过去,报纸一般分新闻和副刊两部分,而副刊通常为一个版篇幅。随着报纸扩版、改版潮的兴起,报纸的多版化逐渐形成。在此过程中,以“周末版”为先导,开始出现发四个版为限的报中之刊——周刊。  相似文献   

11.
校报副刊是校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师生、培养人才等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发挥校报副刊的这些功能 ,这就要求副刊进行改革和创新。《绍兴文理学院报》的副刊“风则江畔”经过几年的实践 ,总结出副刊要在“新闻性、功能性、亲近性和品牌性”四个方面入手 ,才能更好地凸现副刊的特殊地位和特有功能  相似文献   

12.
论报纸副刊在当前的境遇与创新空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后,报纸副刊在理念、内容、形态以及数量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单一文学副刊裂变为多种周刊,纯文学走向没落,生活味日渐突出,副刊的新闻性大大增强。副刊的这些新交化使得它在报纸的扩张中承担了品牌建设与个性化的重任。与此同时,副刊也承受着来自多媒体的挤压、读者群与作者群的分流等困境,只有进一步找准副刊的定位,提高其操作手段,才能打开副刊的创新空间,提高副刊在媒介竞争中的实力。  相似文献   

13.
民族地区党报副刊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宣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根据副刊的特点达到宣传的整体性效果,做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14.
对于研究中国现代报纸副刊史的人来说,孙伏园是一座绕不开的丰碑。他一生大部分时间用于副刊编辑工作,是中国编辑报纸副刊种数最多、历时最长的少数几个人之一,且贡献较大,创意尤多,故人称“副刊大王”。  相似文献   

15.
《申报》副刊《自由谈》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报纸副刊革新的一个典范和旗帜。孤岛时期,王任叔主编时期《自由谈》实现了以“不违背民族国家的利益”宣传抗战救国;胡山源主编时期《自由谈》在贯彻抗战精神上有明确的意识,在传播风格上具有温和性;黄嘉音主编时期《自由谈》转向关注“社会与人生”,提供知识与趣味。  相似文献   

16.
作为五四时期“四大副刊”之一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是早期社会主义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也是“四大副刊”中最激进敢言、最具进步性的报纸副刊。以往研究注重论述《觉悟》与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容,注重论述五四时期陈独秀、陈望道等思想精英们的主要观点,该文特将视角转向1920年《觉悟》的“通信”栏目,厘清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初状态,剖析五四时期广大青年对社会主义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力图呈现早期社会主义接受史的一隅。  相似文献   

17.
当代大众传媒的高度发达,对纯文学而言既有危机也有生机。其危机表现为传统大众传播媒介上纯文学生存空间的变化:纯文学自身阵地的缩减,一些依托于大众报刊的文学副刊消失,没取消的报纸副刊由过去的文学性向新闻性、消闲性转化。新的机遇则是:以数字化网络为核心的媒介融合,特别是网络和手机短信与传统纸质大众传媒的融合,使纯文学的生存和发展获得了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中国青年报》副刊《屋檐下》结合青年实际需要,无论是编辑风格还是升华到叙事高度的人文视野、话语空间和价值取向,都诠释了报纸“感染、召唤、影响”青年的办报宗旨。  相似文献   

19.
台湾解禁后,报纸文艺副刊为因应台湾社会变迁,在编辑形态上对"大众文化"有远比既往更多的注意。"轻薄短小"成为20世纪90年代文艺副刊的主流,偏重轻松逗趣的生活主题以迎合读者。这种读者导向的文艺副刊,台湾学者称之为"大众副刊"。解禁初期台湾社会环境因素与文艺副刊之间的关联互动表现为:政治松绑降低文艺副刊传播影响力;文艺副刊运作市场化,经济衰退使文艺副刊直面"适者生存"的市场机制;文艺副刊成为消费社会下的大众文化商品;传播技术手段的升级改变文艺副刊读者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20.
关于纪实文学的思考欧阳明名为“纪实文学”的叙事作品自80年代以来日见繁多。现在的各种文学期刊或综合性杂志、报纸副刊鲜有拒发“纪实文学”作品者,不少大众传媒已经把“纪实文学”视为自己贴近现实、贴近读者乃至占有市场发行份额的重要环节。然而,与“纪实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