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这个原则也适用于脑力劳动者。但是,对脑力劳动者实行“按劳分配”,首先要弄清脑力劳动者的劳动价值这个基础理论问题,即脑力劳动者是否创造价值?怎么看待脑力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 脑力劳动者是否创造价值?这个问题本来是不应该有疑义的。然而很遗憾,在我们这里过去确实是成为问题的。不是有许多同志在十年内乱中听信了林彪、“四人帮”一伙的话,真的以为知识分子是体力劳动者养活的,所以动不动就说知识分子没有良心吗?  相似文献   

2.
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我们到底应当如何制订我们的跨世纪文化战略?知识分子应当何去何从?在这个“后”字泛滥的时代(“后现代”、“后社会主义”、“后哲学”、“后文化”、“后批评”、“后新时期”……),我们是否应给知识分子也加上一个“后”,或者正如有人所危言耸听却又不无道理地指出的知识分子这个阶层将化为乌有?  相似文献   

3.
允许人才流动是保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一个重要问题。近来读报,忽然感到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似乎还不太一致。比如,我有一位朋友,是在大学任教的中年教师,最迎接受了另一所大学的聘请,希望从这个学校“流动”到那个学校。当他把这个想法向领导提出来时,便遭到了坚决的拒绝。理由很简单,就是:你已经对口了,不属于人才流动的对象。“专业对口”了,是否就不能进行人才流动? 诚然,允许人才流动,首先是针对那种用非所学,学用不一致,对知识分子使用不当的现象。不改变这种现象,就不能很好地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就会埋没人才。然而,做到了“专业对口”,并不等于就已经调动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全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还需要做很多的工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与社会责任,这个问题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下的历史学的范围,它实际上是现代社会学中的一个分支:是知识社会学的问题。关于知识分子问题,虽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政策问题,日益受到党、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但作为一个科学问题,理论问题,来给予研究,却至今还很少被人做过。过去有一句老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人们一直把知识分子比作“毛”,而把社会的其他阶级比作  相似文献   

5.
卷首语     
“知识分子”一词,在我国是一个使用非常宽泛的概念,通常是以职业和学历作为划分的标准。这个标准是否恰当,颇值得探讨。早有孔子就揭示过知识分子(士)的特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士志于道”,强调了知识分子对弘扬社会道义的责任。后来的孟子也对“士”作出阐释:“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知识分子在西方有特定的涵义,认为他们是人类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平、正义等)的维护者。知识分子据此来批判社会的一切不合理现象,并努力推动这些价值的实现。就是说,知识…  相似文献   

6.
汉语“知识分子”概念的起源、发展、运用和特色,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对西方的一些intellectual概念做进一步梳理,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个重要概念的历史发展与理论研究,同时也能揭示中国学界至今对“知识分子”概念的某些误读及其相关论说的偏差。汉语“知识分子”概念与西方intellectual概念的脱钩,既是概念史问题,也是思想史问题;而将“知识分子”与intellectual挂钩,则是理解上的问题。“知识分子”概念史清晰地表明,此词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自成一体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一、社会利益主体的形态分化与知识分子知识分子问题,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什么叫知识分子?本文简单地把知识分子界定为“一定社会中具有超过一般水平的知识才华和技能,以此为谋生手段,并具有特殊的社会价值示范作用和利益导向功能的那一部分人”。这里有个方法论问题。迄今为止的知识分子问题研究,大多把知识分子当成一个阶层、一个社会集团、一个利益群体,具有整体的利益独立性。这种方法在一定范围内考察判断知识分子问题是有意义的。但换个观念  相似文献   

8.
<正> (一) 当前,在一系列的改革中,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不能满足现状,还必须大进一步。但是,也有人认为,知识分子政策讲了好几年了,也落实得差不多了,哪能长期搞这个问题呀?这就向人们提出一个问题: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知识分子问题是不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是不是一项长期性的战略任务?搞清楚这个问题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这些年我们党一直狠抓了落实知识分子的政策问题。如果从邓小平同志一九七七年九月  相似文献   

9.
由学生而为教师,转眼就是两年有余。有三个问题想了又想,越想越迷茫。问题之一:我要干什么?——是成为一个脑力工作者(m ental worker),还是一个知识分子(intellectual)?当学生一当就是20多年,工作了才得空儿抬头看看如今是个什么时代。这个时代名头很多,如市场经济时代、消费时代、后现代社会……如此种种。市场也好,消费也罢,抑或后现代,似乎与我们这些教书、码字儿的关系不大。找来找去,“抄袭时代”这个招牌最贴近我们这个行当。想一想,这种说法还挺有道理。第一个表现是如今“抄袭”事件之多。近几年,不断揪出学界的“贪污犯”。某大学…  相似文献   

10.
张弘 《学术界》2003,(3):57-65
由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知识分子发生了分化 ,知识分子问题因而突现出来。但这个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不能靠借用西方的话语体系 ,或把这个现代性问题化解为古已有之的东西。相反必须直面我们的现实与历史 ,弄清楚知识分子问题的实际状况与经过由来 ,即知识分子的实际问题是什么 ,我们观念中的知识分子问题又是怎么样的 ,及这两方面的历史形成过程。只有这样 ,才能进而形成我们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 ,克服所谓的“失语症”。  相似文献   

11.
我省各地在社会主义教育中,通过“请四老讲三史”,启发大家回忆、对比,总结自己的政治经验,极有成效地提高了广大群众的阶级觉悟。从而大大地推动了工作的改进和生产的发展。农、工、商业各个生产战线的新胜利,都有力的表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伟大成果。这个群众自我教育的好经验,是不是也适用于机关干部,也适用于知识分子?好些在这方面先行一步的单位也以自己的巨大收获肯定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为什么有一定理论水平和一定文化素养的机关干部、知识分子,也必须通过这种方法来改造思想、提高阶级觉悟呢?我们应该怎样掌握和运用这一自我教育的方式呢?我想这个问题是值得谈谈的。所谓总结自己的政治经验,就是总结自己的阶级  相似文献   

12.
“明星学术”突显了我们这个年代学术疏离大众和知识精英与大众社会分离的问题。这个问题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的,这里既有社会历史的原因,也有知识分子本身的原因。人文学术要进入大众社会,首先是知识分子必须贴近大众社会,真正了解大众社会的需求和发现大众社会的问题,并应以对话的姿态介入大众社会。  相似文献   

13.
知识分子问题是关系到事业成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民主革命时期如此,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尤其是这样。纵看一部中国革命史,在知识分子问题上,几乎一直受到左倾错误的严重干扰。进入新时期后,经过党中央的大力拨乱反正,在知识分子工作上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但是,能不能说知识分子问题已经从根本上解决了呢?恐怕不能。这里,既有理论问题,又有实际问题。本文拟从什么叫知识分子,新时期知识分子的新变化以及知识分子的待遇与管理问题上提出几点粗浅意见,供关心这个问题的同志们讨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什么样的作品是具有现代意识的文学?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一种理解是表现人的现代社会生活,因为现代意识毫无疑问地应该象盐一样溶化在生活的海洋里.这样,大量现实生活内容就被引进到文学的“盐田”里来.“盐田”就是纪实文学,无论改革伦理生态灾难体育交通知识分子问  相似文献   

15.
“知识分子”原是一个外来词,习用已久.但过去似乎并没人对这个概念的确切定义及其来源,进行过探究和说明;于是,无论是主流话语还是普遍共识,都把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统统称作知识分子,文化知识多点儿的还被称为“高级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6.
“士”在我国古代是指有学问的读书人,即知识分子。“名士”顾名思义即有名望的人士、有名望的知识分子。唐朝诗圣杜甫的《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中》名诗,有“海内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佳句。在古代阶级社会中,有职居官的“名士”形成士大夫阶层,这个阶层的人物随其人生价值观念和思想行为的不同而发生分化。  相似文献   

17.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现代化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前些年大家公认的一个观点。这个观点现在还对不对?众说不一。在讨论这个命题的同时提到了一些与此相关联的问题,诸如“思想政治工作是否只是党的工作?”“资本主义国家有没有思想政治工作?”“中国古代有没有思想政治工作?”……在不同观点的交锋中,大家发现,许多争论都涉及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什么是科学意义上的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18.
如果一个国家的科学文化虽然不很发达,但却能对知识分子实行比较优惠的政策,为他们提供可以充分发挥才智的良好环境;如果知识分子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不受歧视,经济生活上得到保障,心理感受上自由开朗;那么,这个国家即便有知识分子问题,它会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严重社会问题吗?大概不至于吧!  相似文献   

19.
对“知识分子”一词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有“分子”类词语都含有对立的词义色彩 ,“知识分子”也不例外。古典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与当今的知识群体是不同的群类。“知识分子”一词在今天的中国无论其概念所指还是词义色彩都已不能准确指称“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这个社会群类。建议在官方场合、正式场合最好避免使用“知识分子”一词 ,改用“知识 (界 )人士 /知识群体”。  相似文献   

20.
重庆乡村教师豆洪波在上课时突然倒下了,引得全国轰动。这是个案,抑或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全国两会期间,姚凯伦委员向全国政协提交《关注中青年知识分子的健康问题》提案,做了回答:七成知识分子处于“过劳死”边缘(据《中国青年报》2007年3月10日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