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第一部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性著作,它集中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过程。从《形态》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可以较完整地,深刻地理解它所实现的哲学中的革命变革及其伟大意义。如果说研究历史唯物主义创立和发展的历史是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好学校,那么研究《形态》就是在这种学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宄中,一般都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性著作。但是,它何以成为标志,人们的理解又往往不同。概括起来有三种说法:1.《形态》全面勾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轮廓,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的原理;2.《形态》形成了科学的“生产关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写于1844年4月到8月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与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思从黑格尔走向费尔巴哈,又从费尔巴哈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两次转折的重要标志。可以说,《手稿》是第一次转折的代表作,《形态》是第二次转折的代表作。而从《手稿》到《形态》便是从第一次转折到第二次转折的关键。当然,这两本书的意义并不止于此;体现两次重大转折的作品也远不限于这两本书。然而,我们在这里给自己限定的任务,只在于就两书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4.
历史唯物主义的壮阔画卷──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新编本)杨耕北大哲学系教授赵家祥、李清昆、李士坤主编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新编本)》(以下简称“新编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是近年来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丰硕成果。该书有如下三个鲜明特点。一、科学实践...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一些哲学教科书(如《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以下简称《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简要读本》广东高校编,以下简称《读本》,等)把真理标准的客观性列为客观真理的“一层含义”或一层“意思”,我认为这是欠妥的。首先,不符合经典作家的原意。我们从经典作家关于客观真理的含义和本质的大量  相似文献   

6.
<正> 马克思、恩格斯于1845——1846年间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这在我国理论界是一致公认的,但其中丰富的认识论思想,却一直被人们所忽视,弄清楚这一事实,对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史,都是颇有意义的。笔者认为,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史中,《形态》一书构成一个转变阶段,马、恩正是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提出并解决了一系列认识论的根本问题,从而实现了认识论史上的伟大革命变革。  相似文献   

7.
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经济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哲学革命变革的发生地。《手稿》的变革是通过经济哲学的过程实现的。在《手稿》中,经济哲学的思想表现在人道主义对经济学的批判和经济学对唯心辩证法的改造的交织,因此,《手稿》获得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致巴·瓦·安年柯夫》写于一八四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它和《哲学的贫困》一样,是马克思批判蒲鲁东《贫困的哲学》的一篇战斗檄文;同时,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篇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9.
围绕“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的论争,如果从伯恩斯坦发表《社会主义的前提》一书算起,已进行了将近一个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贫困问题的理论(以下简称马恩贫困理论)是一个具有丰富内容的整体,“相对绝对贫困化”仅是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10.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是现代社会主义主要著作之一”。是我们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历史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指南,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搞好“四化”的强大思想武器。《起源》内容极其丰富,思想极为深刻,本文不可能面面具到,逐一评价,仅就其中有关婚姻家庭的论述,结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阐明笔者对婚姻家庭关系本质的一点理解,说明恩格斯“两种生产”理论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1.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忠实战友恩格斯,为适应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需要,“执行马克思的遗言”,于1884年3月底至5月底,完成了一部不朽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论》)。恩格斯在该书第一版序言中,根据原始社会结构的特点,精确地概括了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原理。他说:“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  相似文献   

12.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忠实战友恩格斯,为适应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需要,“执行马克思的遗言”,于1884年3月底至5月底,完成了一部不朽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论》)。恩格斯在该书第一版序言中,根据原始社会结构的特点,精确地概括了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原理。他说:“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  相似文献   

13.
关于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以下简称《原理》)一书中有所论述.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几个问题值得研究,现在提出来与李秀林等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4.
《大夏国葬舍利碣铭》(以下简称《碣铭》),是一篇重要的西夏文献。著录在明《嘉靖宁夏新志》(以下简称《嘉志》)中。由于著录有误,笔者在《<嘉靖宁夏新志)中的两篇西夏伊文》(以下简称《佚文》)①中,对《碑铭》的撰写时间,进行过考证,认为《嘉志》原文“大夏天庆三年八月十日建中的“天庆” (桓宗年号1194——1205年),应是景宗李元昊“大庆”(1036——1038年)之误。1930年拙文发表以后,  相似文献   

15.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标志着马克思全面彻底批判和清算费尔巴哈影响的开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胚胎发育时期的结束和全面制定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开始。 由于《提纲》语言非常简练、内容极为丰富、以及其他多方面的原因,对《提纲》的评价和解释多种多样。本文试图就《提纲》解释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一点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生产力系统”这一概念大量出现在国内的论文、专著和教科书中,大有理论界公认之趋势。例如,孙显元同志在其所著的《科学和生产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以下简称《科学》。)一书中,开头就称“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见该书第7页),并以对生产力的成份(基本要素)和结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分析,说明“科学是生产力”。肖前等同志主编的大学哲学专业教科书《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以下简称《原理》)中说,生产力是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构成的复杂系统(见该书第90页)。韩树英同志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以下简称《纲要》)一书指出:“生产力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它包括参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各种要素。”  相似文献   

17.
著名党史专家、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主任黄修荣研究员的新作《横空出世——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以下简称《中国共产党创建史》),已于2000年底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长达近千页,约74万字,140幅图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翔实而准确的资料为依据,对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历史进行了全面而又完整的描述。通读全书,我们可以发现该书存在以下的一些特点。一、《中国共产党创建史》所作出的学术贡献笔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一书在党史研究、尤其是党的创建时期历史研究中所作出的学术贡献主要是:第一,作者令人信…  相似文献   

18.
<正> 马克思于1845年春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一文是一份极其重要的光辉文献。恩格斯晚年曾不只一次地对它给予极高的评价,指出它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①,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②,因而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新世界观诞生的标志。《提纲》着重强调了实践在社会生活中和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第一次以实践作为基本范畴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统一为有机的整体,并把实践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完成了哲学上的伟大革命变革。《提纲》关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③科学论断,第一次拨开了笼罩在人  相似文献   

19.
1986年6月《经济研究参考资料》发表的《<民法通则>讲话》(以下简称为《讲话》)和同年12月全国法院干部业余法律大学民法教研组编写的《中国民法讲义》(以下简称为《讲义》)都对诉讼时效中断加以阐述,笔者对其阐述的观点有不同看法,提出来商榷。  相似文献   

20.
在高校历史唯物主义教学中,有一个重要任务,即如何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和运用《共产党宣言》提出的“两个必然”(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这一基本观点,对现实世界的社会基本矛盾进行具体分析,克服社会表象的困惑和思想认识的混乱,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这里,笔者就自己的教学体会,淡一些粗浅的看法,供同志们参考.一、辩证地认识“两个必然”《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向全世界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