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农民在耕地时,耕地的牛忽然不见了 41岁的柳德凡,是重庆市云阳县塔棚乡芭蕉村的一位农民.今年春天,他在自家的水稻田耕地时,地面突然出现一个洞,结果耕地的那只牛忽然就不见了.  相似文献   

2.
一位朋友在制作Excel表格时,遇到了麻烦,将我紧急招去,一看,原来是输进去的标题不见了。我用鼠标在第一行双击,消失的标题出现了。可是,当鼠标点击其他单元格时,标题又神秘地失踪了。 查找原因:原来,他输入标题后,接着录入数据,等到数据全部录完,再回来设置标题的格式。这样的录入过程很正常,问题就出在下面的操作上。他将鼠标停留  相似文献   

3.
<正> 中国当今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育占世界22%的人口,土地资源已宝贵到了“寸土寸金”。 据统计测算,全国每年要生产粘土实心砖约5000亿块,这是以毁坏15万亩耕地为代价的。 四川一位农民用秸杆来制作替代实心砖的新型轻体墙材,连获三项国家发明专利,有人称他: 圆了一个中国“绿色建材”梦 今年5月初的两周,成都市郊区几县区农民焚烧秸杆的“一把火”,将成都烧得犹如一座“烟城”,导致机场关闭,千余名乘客滞留;交通阻滞,事故不断;市民被烟熏得  相似文献   

4.
并非戏说     
弘农郡(河南灵宝)有一处地方名叫柏谷,开了一家客店。一天晚上忽然来了一群人投宿,为首的是一位十八九岁的青年,器宇轩昂,还带着兵器。店主人疑心他们是盗贼,暗地约了一些青年人,准备捕  相似文献   

5.
晋代吴隐之任某地刺史时,他的一个下属给他送饭时把鱼骨都剔得干干净净。一般为官者遇到这样“会来事儿”的下属都会感到高兴,然而吴隐之知道他的用意是想讨好自己,不仅不予以嘉许,反而将他惩罚了一顿,并辞退了。吴隐之之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清官,与其谨慎提防身边那些“会来事儿”的人有着密切的关系。时至今日,在我们的领导干部身边也不乏这样“会来事儿”的人。他们善于察言观色,精于揣摩领导意图,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领导嘴馋了弄吃的,瞌睡了送枕头,想钱了帮着捞,想玩了安排去桑拿……可谓体贴入微,又…  相似文献   

6.
金一南 《领导文萃》2014,(14):56-58
正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张国焘在鄂豫皖苏区,他们都取得农民出身将领的衷心拥护。中央苏区鼎盛时期,红军兵力超过十万,鄂豫皖苏区转移到川北苏区时,达到八万多人。两个人还有一个共同点,讲话极富鼓动力。毛泽东的讲话,语言直入普通将士、普通民众的心里,张国焘也是这样。刚开始,张国焘在北大当学生的时候,据他回忆,自己演讲是不行的。在北大上学时,他担任讲演部部长。"五四"运动中,有一次街头演讲,一开始,听众有一百多人,张国焘和同学喊得声嘶力竭、满头大汗,只有一位老牧师站在一旁,一直耐心听到最  相似文献   

7.
齐治平 《决策》2016,(4):92
在大湖中央,有一座庙宇,庙中供奉着传说中菩萨戴过的佛珠链子,一位老住持,带着几位年纪较轻的和尚修行。一天,老住持召集他们说:"菩萨链子不见了!"年轻的和尚们都不敢相信,怎么可能不见呢?因为庙中唯一的门二十四小时都会由这几位和尚轮流看守,外人根本进不来。老住持以平静的口吻说:"只要拿的人能够承认犯错,然后好好珍惜这串佛珠链子,我愿意将链子送给喜欢的人。"  相似文献   

8.
面对一群天真活泼的小孩子,当空洞乏味的说教激不起他们的兴趣时,当机械单调的灌输激不起他们心灵的涟漪时,不妨"让故事说话",用故事代替说教,用故事引领他们成长。故事具有无穷的魅力,"润物细无声",那些生动形象,蕴藏着人生哲理的故事会深深地吸引孩子,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或震撼,让他们受到熏陶或感染,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一、故事储备自主化"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使故事源头不枯竭,才能在需要的时刻信手拈来,点石  相似文献   

9.
龚炯 《经理人》2012,(3):64-65
历史上政教合一的国家常产生政教合一的政治家,他们不但用心治理国家,而且用信仰来治理国家。伊朗总统艾哈迈迪一内贾德(Mahmoud Ahmadi--Nejad)就是这样一位人物。  相似文献   

10.
摆梯子     
高云才 《领导文萃》2006,(4):170-170
在青岛啤酒集团生产车间的一个角落,因工作需要,工人需要爬上爬下,因此,有人放置了一个活动梯子。用时,就将梯子支上;不用时,就把梯子移到拐角处。为了防止梯子倒下砸着人,工作人员专门在梯子旁写了一个小条幅——请留神梯子,注意安全。这件事,谁也没有放在心上。一晃几年过去,也没有发生梯子倒下砸着人的事。前一段时间,外方来谈合作事宜,他们留意到这个梯子和梯子旁的小条幅,驻足良久。外方一位专家熟悉汉语,他提议将小条幅修改成这样——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很快,梯子边的小条幅就改过来了,都是9个字。这两个条幅都在讲注意安全生产,区…  相似文献   

11.
奚丹 《经理人》2005,(6):90-91
关键在于问题员工有没有偏离企业的价值观“问题员工”,这是一个令大多数管理者头疼的字眼。他们总是特立独行,天马行空,视团队为无物,视制度为束缚。在一个团队中,如果有一两位这样的人物,势必会把整个团队闹得人仰马翻。而等你终于下定决心,想斩之而后快时,却忽然发现这名员工的业绩占了整个团队的1/3。怎么办?是冒着部门业绩下滑的危险“挥泪斩马谡”,还是继续睁只眼闭只眼,看着团队的纪律和制度在他的肆意践踏下变得苍白无力?多年的管理实践中,我曾遇到过不少这样的问题员工。对于这样的问题员工,绝不能听之任之,否则对团队造成的伤害将是其业绩所无法弥补的,但也不能简单地开除了事。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应该认真分析员工出现问题的根源,找到适当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想象起居室中有这样一张桌子,在不需要用它时,它会自动消失,而当您要求它出现时,它会从地面上悄然升起。哥本哈根的一位高级管理人员将不再幻想这样的家庭。他即将搬进新房子,在那里,电脑是家庭的中心。这幢公寓的设计者是香港的建筑师JamesLaw,他说电脑是整个居室的“核心DNA”的组成部分。看起来似乎很超前,但该项技术已经在电脑商场中出现了:Law先生已经采用了4台基于英特尔“奔腾”4处理器的电脑来为设计工作提供强大动力。英特尔奔腾处理器在幕后默默地工作,以确保每一样东西都能令主人满意,包括桌子是否应该是可见的…  相似文献   

13.
善待卑微     
16世纪20年代的一天,神圣罗马皇帝领着一批随从走过提香(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的主要画家)画室时,忽然提香的一支画笔脱手落地。皇帝弯腰拾起画笔递到了提香的手里,笑着说,世界上最伟大的皇帝给最伟大的画家拾起一支笔。因为是一个神圣皇帝在广众眼下给位卑的画师拾笔,他这样屈尊  相似文献   

14.
有农村工作经验的人都可能会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当基层干部到农户家中,提出帮助改厕改圈改善农民群众生活环境时,一些农民却说:“臭也是臭我们,和你们有什么关系?”“两基”验收,乡村干部到一些文盲或者辍学户家庭求告,央求其参加学习;给村民修路时,群众反而冷眼旁观,说三道四,指责声不断;修渠时,国家、集体和群众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换来的却是怨声载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国家、集体投资出力却不讨好的现象呢?难道仅仅是群众的思想觉悟太低,低到给他们自己谋福利都懒得管的地步?可以讲,诸如改厕改圈这样的工作,在农村并不…  相似文献   

15.
罗宇辉 《经营管理者》2014,(20):364-366
本文介绍了赣龙铁路龙华山隧道斜井在挑顶施工时,为降低施工难度,保证了施工安全,加快施工速度,采用了在正洞喇叭口处直接挑顶的施工方法,在斜井与正洞相交处用扇形过渡的方式,利用工字钢架对交叉口裸露围岩进行支撑来保证安全,成功的转入正洞,保证了施工安全与工期,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思絮     
一个朋友决然离开令他窒息的环境时,听到的劝告是:你不能退缩,应该和他们斗下去。这让他不寒而栗,人就是这样成为仇恨二维里的扁平动物的,开始抗拒多元的选择。过了一段时间,他倒回去想,忽然觉得自己过了几年荒唐的日  相似文献   

17.
因事早起去见一位老同学。他开着一家饭店,我到的时候,他正给员工训话。这样的场景平时也见过,不少商场开门前,员工都要穿得齐齐整整,像小学生一样排队受训,有时还喊口号。这位老同学在我的印象中是个文明人,今天却让我见识到人性底层的颜色。他居高临下,目光炯炯,似乎还嫌他的雇员不够渺小,要用眼光来压缩他们。他说的那  相似文献   

18.
幽默经营     
都说英国人极富幽默感,此话不无道理。利物浦市郊的一家酒店内,一位顾客忽然发现啤酒泡沫里涌出一只苍蝇。他恼火地直呼经理:“贵店的酒都是这样吗?”经理急步走近,见状将侍者招来。顾客以为经理一定要对属下大发雷霆,不免略显尴尬。谁知经理没  相似文献   

19.
春节将至,又到了写卷首语的时候,我忽然犹豫起来.像这样一期一期地写,似乎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程序,又似乎是一种八股文式的格式.何以言,言什么?百思不得其解.特别是这一期的卷首到底应该对读者说些什么?不觉茫然.当然,要向读者祝贺节日,要感谢他们对杂志的钟情和支持.但还有什么是需要说的,又好像都该说都不该说,可谓俯拾皆是又不知从哪里捡起.最后,我想到了卷首语本身.卷首语卷首语,起码没有跑题,就打分而言,窃喜勉强可以及格.  相似文献   

20.
正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站在农民的利益上,希望拯救日益凋敝、空心化的中国村庄,增加农民财富,并重建新的农村秩序。他们同样都反对土地私有,反对土地向单一、垄断的大资本集中,都反对以各种变通方式触犯农业用地,坚持守住农业用地的底线。土地流转,谁来主导?流转给谁?怎么流转?钱从哪来?地作何用?在这些关键问题上,各界一直争论不休。争论的两个重量级人物是李昌平和王世渝。李昌平曾经四次担任乡镇党委书记、县农村工作部副部长等职,长期从事"三农问题"研究。王世渝曾在重庆巫山县官阳区当了三年副区长,两人都是多年亲身参与土地试验的"实践派人士"。然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