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亮 《兰州学刊》2011,(7):184-187
花儿在河湟流传地域发挥着它特有的社会作用,作为地域色彩和民族风格十分鲜明的民间艺术,既是一种音乐事象,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文章首先介绍了河湟花儿发源地的地理和经济概况,其次论述了河湟花儿多民族性的社会历史成因和河湟花儿艺术表现上的多民族特点,分析研究了河湟花儿传承流变中的民族融合性及河湟花儿在民族关系中的特殊作用,得出花儿这一多民族文化对于中国各民族文化关系史的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并且对于研究中国西北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多样性、融合性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青海是"花儿"的故乡。花儿是世界上传唱民族最多、流传地域最广的民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是近年来花儿研究者和各地在加强文化产业、发展地方经济中开始关注的热点。为此,本文在探讨花儿既要传承民族文化又要与时俱进的同时,提出了打造花儿品牌、发展文化产业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土族是一个爱歌善舞的民族,在千百年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极其独特的"花儿"这一艺术品种。"花儿"凝聚着土族的文化精神,体现了土族人民的精神美、文化美、生活美、行为美的崇高境界,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花园中的一束绚丽之花。  相似文献   

4.
试论青海“花儿”风格之“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青海"花儿"是青海民族民间艺术中甚为艳丽的奇葩,是河湟儿女至为钟爱的艺术形式,也是河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要使"花儿"继续保持其强健的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必须保持其以"野"为最重要特征和以纯正、清新为显著特色的基本风格。  相似文献   

5.
以爱情为主题的"花儿"是西北高原区各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因其蕴含着对社会、人生的基本伦理价值判断而超越了爱情。在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大背景下,发掘"花儿"的思想道德教育价值,有利于西北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利于丰富生活德育教育的形式,有利于西北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和谐稳定。保护和传承该民族精品,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内化到该地区民众的日常生活及生产实践的全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黄土地上的“花儿王”——马生林花儿及宁夏花儿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六盘山山花儿,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生林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项目代表传人。六盘山山花儿传承久远,20世纪30年代的王洛宾深受其影响。马生林深受地域民间民族民俗文化影响,一生倾心于花儿演唱,对六盘山山花儿与河湟花儿的异同、花儿演唱与花儿积淀、花儿创作等都有自己的深刻体验。在宁夏花儿世界里,他最具代表性。花儿的原生态保护,是花儿保护与传承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花儿”是我国西北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古老的民歌.2009年,甘肃等地联合申报的“甘肃花儿”,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歌唱者中,有汉族、回族、撒拉族、东乡族等.一些少数民族在用汉语歌唱“花儿”的同时,会将本民族的语言融入其中.这些文化元素使“花儿”的语言更富于表现力,使“花儿”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更为突出.本文列举了“花儿”民歌中反映出来的回族、藏族、蒙古族、东乡族等北方少数民族语言特征,试图揭示“花儿”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联性及其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一“花儿”是西北高原上的艺术奇葩 ,它从雏形到形成再到成熟 ,直至今天的出口成曲 ,都被一种民族内蕴串引着。“花儿”传唱了几代人 ,存在了多少年 ,却始终如一地以一种合力张扬和发展着 ,它既不为那个民族所独享 ,也不为那个民族所排斥 ,而是以西北少数民族所共有的特征、以一种超“断代”的态势继承和创新着。所谓“断代”,是指同一民族文化系统在同一时代演进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特征的历史时期。近代“花儿”由于社会生活现实为它提供了厚实的土壤 ,使它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保持着独有的特色 ,在祥和安定的气氛中日渐发展。“紫肉刮干…  相似文献   

9.
和而不同:青海多民族文化和睦相处经验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民族国家中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如何和睦相处,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青海处于中原、西藏、西域、北方草原民族四大文化圈的交融地带,这里多种文化同住共存,互相采借,求同存异,生动体现了多民族文化"和而不同"的相处原则。"和而不同"中的"不同",指各民族对于自己族属及其重要文化特征稳定的认同以及这种认同受到充分的尊重;"和"体现的则是文化宽容与文化共享的情怀,它包括不同的信仰体系和文化传统在同一社会空间和平共处;各族人民具有多重的认同;有理性解决矛盾的机制等。文章还就青海形成多民族文化"和而不同"的条件和青海经验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花儿”源于古鲜卑族的《阿干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儿”是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株奇葩,是民族民间文学的珍品。它广泛流行于甘、青、宁、新及川西北的汉、回、东乡、撒拉、土、保安、藏等族劳动人民之中。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一些民间文艺工作者对“花儿”渊源、族属、流派、音韵、格律等方面进行探讨与研究,这对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发掘民间文艺,起了巨大作用。但“花儿”究竟源于何时?产于何地?族属哪个(些)民族?目前尚未确切定论,还有待于从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探讨,弄清其渊源及来龙去脉,才能使“花儿”发展与提高,以独特的风姿走向全国,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相似文献   

11.
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迁徙过来的"迁入民族"。朝鲜族的历史是从迁入民族过渡到少数民族的过程,其文化本身也是从朝鲜半岛的文化过渡到中国朝鲜族文化的过程。本文主要阐述了朝鲜族的传统婚礼文化以及它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受外来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影响所呈现出的不同的文化形式。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多民族民间文学园地中,花儿是一枝独放异彩的奇葩。它流传地域的广阔,民族的众多,时间的悠久,形式的独特,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独树一帜的。但正象花儿本身起伏不平的命运一样,花儿的搜集、整理与研究也是波浪形地向前发展的,有波谷、也有浪峰。张亚雄先生一九四○年在重庆初版,一九四八年兰州再版的《花儿集》,就是最早涌现的一朵浪  相似文献   

13.
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撒拉族,是我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撒拉族花儿是我国世界级非遗"花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风格独具特色,成为地域标志性民歌.但在当下,撒拉族花儿濒临失传.本文探讨撒拉族花儿的传承与保护路径,以期对它的抢救、保护和传承起到一定的建议作用.  相似文献   

14.
"花儿"整理者遇到方言土语,往往用同音字替代,而且每个人的选字标准不同,随意性较大,致使"花儿"用字现象特别混乱,严重影响着"花儿"的传承与传播。文中摭拾数例,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和方言佐证等方法,力求考释"花儿"歌词中的本字,指出错字和同音替代字给"花儿"传承与传播带来的诸多不便,呼吁"花儿"歌词用字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认为民族精神构成一个民族文化的一般原则,也是推动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内在精神原则。黑格尔从民族精神与世界历史、民族文化、民族宗教、民族国家的相互关系等不同角度,对民族精神进行了比较系统与全面的阐释,为我们从国家与宗教等角度探讨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建构问题,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6.
民族平等与"文化化"——国外民族政策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目前关于民族政策的两种争论,即:在民族平等方面要求形式平等还是实质平等?在民族整合方面采取"政治化"还是"文化化"?对于第一个争论,无论采取何种形式的平等,都是有前提条件的.对于民族状况不同的国家而言,平等原则的关键是如何把握形式平等和实质平等所结合的"度",即如何让两者的结合既能满足政治民主的要求,又能完成国家政治整合的目标.对于第二个争论,虽然"文化化"不失为解决民族问题的良策,但是对于那些不具备采取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条件的国家而言,将"政治化"和"文化化"相结合的政策也值得一试.  相似文献   

17.
"花儿"起源时间,有原始说、《诗经》说、北朝说、唐代说、宋代说、元代说、明代说和清代说等八种。"花儿"歌词中的语言承载着"花儿"的历史,可以通过"花儿"的语言,寻绎"花儿"起源的时间。从"花儿"中积淀的方言词、逆序词、"非人称代词+们"等角度分析,"花儿"应起源于明代。  相似文献   

18.
探究不同时代具有"怀古"意蕴的文学作品,不难发现,怀古文学主题中似乎隐含着某种文化心理模型,这种文化心理模型制约着怀古文学主题的结构生成方式,同时也揭示了民族文化积淀的心理过程和内在机制,引领着民族精神的返乡.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区别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而在语言内部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容,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因此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萨皮尔所说的"文化"其中也包括民俗的内容,民俗被认为是遗留在文明社会之中的古代社会的"残存物",语言与民俗是紧密相连的.  相似文献   

20.
"文化寻根"通过人文地理版图的文学想象,构建起一个由不同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组成的"中国形象"。这种地图式、板块式的山河想象和族别、文化认同,呈现出一个前现代的民间和乡土中国,但"田园牧歌"式的乡土中国也面临了现代转换的阵痛和撕裂。这样的"中国"形象在指示民族生存的部分真实、民族文化积淀的同时,也指向了对"乡土中国"现实文化境遇的思考和进行"现代转换"的努力,而这种"想象中国的方法"同样遭遇了现代性的困境和尴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