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婚姻道德与婚姻法的控制功能及其关系□罗萍婚姻是一种社会行为。人类离开动物状态以来,就对婚姻关系有所约束,这种约束就是婚姻行为规范。从婚姻缔结、维系、解除整个过程到夫妻双方处理家庭人际关系,都有相应的行为规范。对这些规范有软性的控制,如道德规范;也有硬...  相似文献   

2.
孙海霞 《兰州学刊》2006,(4):158-160,157
当代中国的婚姻生活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表明当代中国婚姻伦理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婚姻伦理的评价机制能够充分反映当代中国婚姻伦理观念的变化,它包括约束目的、约束手段和约束效用三个方面。当代中国婚姻伦理观念呈现出一种歧义状态。这种歧义状态是社会转型期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信用是人类婚姻关系内蕴的伦理要求及其得以维系的道德资本。婚姻的法律信用、道德信用和心理信用是婚姻质量不同程度的标示。婚姻二维性的博弈所形成的张力,使婚姻呈现出不同的信任状态。功利型婚姻信任具有脆弱性和易变性,认知型婚姻信任对婚变具有一定的抗震性,信念型婚姻信任能够降低婚变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神话在由原生态向次生态演变的过程中 ,出现几种值得注意的趋势 :一是由于人的欲望驱动而出现的世俗化倾向 ,神灵从封闭状态中走出来 ,与世人日益接近 ,也像人一样充满欲望。神灵的世俗化使它脱去恐怖的性质 ,不再是令人敬畏的对象 ,人神之间的关系变得轻松 ;二是受传统婚姻观念和阴阳学说制约而出现的伉俪化倾向 ,许多原生态神话中的独身神灵 ,有了自己的配偶。神话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伉俪化倾向 ,有的一目了然 ,非常明显 ,有的则比较隐晦 ,处于潜藏状态 ;三是受农业文明影响而出现的老龄化倾向 ,许多原生态神话中年轻力壮的神灵变成老年神灵 ,欲以此强化神灵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5.
<正> 为了深入对这一课题的讨论,笔者试拟此篇拙文,聊作一家之言,并躬请法学界的专家、学者指正。 一、事实婚姻的概念及其构成要件 事实婚姻是指未进行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公开同居生活,群众也视其为夫妻关系的男女两性结合的事实状态。其构成要件是: (一)主观上必须具有以夫妻共同生活的故意。这是事实婚姻的内在特征,使得事实婚姻同通奸、姘居等不正当的两性行为相区别。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我国农村地区人口出生性别比持续偏高的情况下,婚姻市场中的婚姻挤压现象随之出现,并且婚姻挤压程度有加重趋势。本文试图以中国农村地区初婚市场中的适婚青年为研究对象,应用2009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对农村地区的婚姻挤压现状进行描述,进而分析其出现的原因,以及婚姻挤压所产生的影响,最后对如何缓解农村适婚青年婚姻挤压的问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7.
就婚姻的效力与公序良俗的关系而言,近些年来出现的某些引发轰动和争议的婚姻,无疑可以成为我们研究时能够引用的典型事例。婚姻违背家庭伦理的,即因违反公序良俗而归于无效。现行公序良俗原则的立法有待完善,而无效婚姻的当事人也应该得到善待;这昭示着我们:法治的前提乃是对于人的尊重。  相似文献   

8.
<正> 近几年来,有关宋代婚姻问题的研究,颇为史学界所重视,出现了一些较有特色的论文,如方建新的《宋代婚姻论财》(见《历史研究》1986.3)和张邦炜的试论《宋代婚姻不问阀阅》见(《历史研究》1983.6),在史学界引起较大的反响,从而推动了对宋代婚姻的研究.笔者对上述二位同志的观点表示赞同,同时想对他们的研究成果作些补充.在阅读史料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宋代婚姻的另一特点——重科举士人.本文试图对宋代婚姻的这一特点作些论述,以求教于史学界的同行们.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我国西部农村贫困地区悄然出现年轻妇女"抛夫弃子外逃"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透视出转型期农村社会中传统的婚恋模式、婚姻行为和婚姻观念及婚姻伦理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婚姻主体追求个体性生活体验的欲望逐步增强,还隐含着农村年轻妇女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化过程产生的新生代农民工(The New Generation of Peasant-Workers)群体,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社会中一个新社会阶层,长期的"半城市化"生存状态使他们的陷入进退两难的婚姻困境。"阶层内婚姻圈"作为他们的婚姻特色,折射出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阶层所遭遇的婚姻隔离、阶层隔离和城乡隔离。  相似文献   

11.
如果配偶提出离婚,但自己认为还没到离婚的地步,不想离,可从四方面着手: 1.主动承担责任.建议出现问题的夫妻首先承担自己在婚姻中的责任,然后积极改善婚姻相处模式,这样才能很好地修复婚姻出现的漏洞.  相似文献   

12.
春秋时期的婚姻既残存着氏族社会的原始与落后,也出现了封建社会的严格要求与束缚;既有母系氏族社会女性的自由,亦有封建社会男性的专权。而儒家礼制也开始以不可抗拒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本文就春秋时期的婚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张丽琴 《理论界》2009,(11):202-203
本文择取当代校园小说作为关注点,以校园知识分子的爱情婚姻为视角,把老、中、青三代校园知识分子的爱情婚姻概括为相应的三种模式,由此解读出校园知识分子的爱情婚姻状态——迷乱与抑郁,进而从社会、心理的三个层面探寻校园知识分子爱情婚姻状况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逯静静 《南方论刊》2007,2(4):62-63
中国的传统婚姻一直以来就是为了传宗接代而服务的,青年男女没有婚姻自主权,于是引发了许多悲剧。到了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婚姻也出现了新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分析一下城市婚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对于宗女婚姻 ,包括择夫、“六礼”、奁具及行舅姑之礼各个方面 ,宋代朝廷按照亲疏等级制定了一整套制度。在婚姻论财风气影响下 ,宋代宗女择婿兼顾门第与财产。宋代宗女婚姻不仅保持着宗室婚姻固有的政治性强的特点 ,而且表现出强烈的功利性。某些特殊时期 ,宗女婚姻甚至出现失控现象  相似文献   

16.
正一段婚姻是否幸福,一般由几个因素组成,主要是夫妻间的感情基础是否牢固,夫妻间的各种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等。幸福在心理学上的定义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婚姻幸福是指身处婚姻中的人的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以及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是在婚姻生活中,各种心理欲望得到满足的一种自得状态。婚姻幸福指数便是衡量身处婚姻中的人们这种感受具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从搜寻匹配视角,以出生性别结构失衡解释日益普遍的婚姻推迟现象.从经济学角度看,婚姻推迟可以视为单身男女搜寻匹配过程的受阻.性别比通过搜寻成本和收益,影响男女进入婚姻的进程.模型分析表明,性别比上升将提高男性未婚人口比例,但降低女性未婚人口比例.利用中国1995-2009年省级数据,联立方程回归结果表明:性别比上升是男性婚姻推迟的重要原因.性别比与男性未婚人口比例显著正相关,但与女性未婚人口比例显著负相关.这意味着,出生性别比的居高不下,将导致大量男性婚姻推迟.因而,引导性别比回归自然状态,有利于逐步消除婚姻推迟现象.  相似文献   

18.
通过调研分析,大多数未婚研究生婚姻观具有以下特征:择偶标准注重个性人品、年龄长相、背景和能力经历,对学历和经济基础关注较少;性开放程度明显增强,对婚前性行为持赞同和宽容的态度;对婚外恋的态度基本健康,总体上是抵制婚外恋的;注重婚姻中的情感因素和自我感受;婚姻出现矛盾时,更倾向于通过双方的理解、沟通和自我完善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日跨国婚姻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跨国婚姻的增多是国际化发展的必然结果。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中国人的婚姻观念也随之改变,跨国婚姻日益增多。中国人的跨国婚姻对象国首推日本,特别是中国女性嫁给日本男性的居多。近年来,中日跨国婚姻数量激增,问题也纷纷浮出水面。中日文化的差异、生活习惯的不同,使得中日跨国婚姻问题频发,离婚率居高不下,家庭暴力愈演愈烈,恶性犯罪案件层出不穷。虽然中日跨国婚姻存在诸多问题,但短时间内,不会出现大幅减少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谁的爱巢难筑?──来自江苏省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夫一妻制社会,处于可婚年龄段的非婚姻状态(未婚、离婚、丧偶)两性人口构成一个所谓的“婚姻市场”.每个处在可婚年龄阶段的非婚姻的人因可以在婚姻市场上选择伴侣而自然地置身于婚姻市场中,又因结婚(初婚、再婚)而退出婚姻市场。对于象中国这样一个终身不婚比例很低国家,处可婚年龄段的人口都要进入婚姻市场,而其中绝大多数又因结婚而迟早要退出婚姻市场,有的人一生中甚至进出好烟市场多次,而与此同时则有极少数人始终在婚姻市场上徘徊(终身不婚),这既有当事人一些诸如对对方的要求过于苛刻,以至于在他(她)周围找不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