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网络道德建设与个体道德自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道德是伴随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出现的新型道德体系,由于网络的特殊性,使得道德他律的作用大大降低,因此网络道德建设重在个体道德自律.道德自律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在道德意识层面树立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规范意识;在道德实践层面不断进行自我约束、自我保护和自我完善.道德自律可以弥补社会他律在解决网络道德上的不足,可以引导网络主体进入"慎独"境界,可以促进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应建立网络主体道德自律机制,进行网络空间的道德调控.同时加强网络主体道德修养,培养网络主体道德自律精神.  相似文献   

2.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滑坡、诚信缺失、权力腐败等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提醒我们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也须大力推进社会的道德建设.本文着重关注提升社会和个人道德的内在机制,论述道德原则对社会和公民行为的引导和规范意义,并通过探讨道德自律与当代社会的自由、责任、宽容、诚信的内在关系,强调道德自律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中的重要作用,阐述其作为提升社会和个人道德的实现机制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校德育应注重大学生道德自律精神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兴发 《兰州学刊》2005,(1):298-299,301
当前高校德育存在着重道德他律、轻道德自律的现象。为了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道德自律精神的道德主体 ,我们要充分认识道德自律的重要性 ,努力探索培养大学生道德自律精神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道德自律与意志自由--兼论道德自律的社会基础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意志自由是道德自律的基本前提.在现代社会中,个人拥有平等的自由权利既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前提,也是社会道德秩序的根本依据和核心内容.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忽视个人的权利、个人的自由,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在当前中国社会还没有普遍确立起真正的法权人格和道德实践主体的社会条件下,我们在强调道德自律的同时,必须高扬人的自由,致力于培育理性的社会运行机制.只有这样,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5.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电脑和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时代.网络文化作为网络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因素之一,其内容和特点都反映出人类文明在信息时代的作用,而如何加强对网络文化内容的监管则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将道德自律用于网络文化建设之中,将从不同角度对网络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也将使网络在社会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 :道德价值迷失及道德价值解体的根源在于道德自律意识的减弱 ,而道德自律意识的减弱又滥觞于人的主体性意识的缺失 ;以自觉能动性、创造性、自主独立性为内涵的主体性的确认、回归与解放是道德自律的前提和基础。道德自律意识发展进步的规律、人的主体性解放的规律符合人和人类社会发展三阶段的规律 ,只有人的主体性的最终觉醒与确定 ,才能增强道德自律 ,最终摆脱道德困惑 ,从而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当前切实高扬人的主体性从而增强道德自律要从三个误区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7.
网络交往与个体道德自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交往已成为现代社会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网络交往的飞速发展 ,一方面促进了道德的进步 ,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道德问题。网络交往的规范发展亟需个体道德自律 ,要加强个体道德自律 ,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 ,吸收传统道德的精华 ,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遵守一般网络道德规范 ,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8.
公务员地位的重要性和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公务员道德具有他律性的特点。重视公务员道德的他律性 ,实行公务员道德规范制度化 ,是公务员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工程。由于他律性道德规范存在局限性 ,应该加强对公务员的道德教育 ,提高公务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增强其自律能力 ,实现公务员道德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春秋时期是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内在特征出现新的变化的转型时期。在这一转型时期,由西周礼乐文化所开启的道德精神,不仅没有被时代危机所湮没,而且更加稳固了其在中国文化特征中的核心地位。本文通过论析《左传》一书所载之史事人物,认为春秋时期的道德精神主要体现为:道德存在的本体意义和价值的发现,提升了人的存在的主体地位,确立了人的存在的本质特征,规范了人的存在的行为准则,彰显了人的存在的价值取向。这一道德精神,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它深深积淀于中华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之中,并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地进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自律是道德的基本原则,也是个体道德意识区别于外在规范要求的关键所在。"自律"概念在个体道德意识中有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它不仅是"合于法",更是"本于法"。在现代经济交往过程中,道德主体既用理性为自己立法,又靠意志来服从这些法则,既是立法者,又是守法者。  相似文献   

11.
网络时代社会冲突与个人道德自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计算机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把人类从工业化时代向网络和信息时代推进.社会的这一变迁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社会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价值理念,使社会冲突变得日益复杂,并出现了一些社会失范现象.这固然是由于网络虚拟空间的存在使得传统法律难以介入网络行为进行调整和监督,但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人类自身的文化和生存方式的危机.因此,网络时代人们需要重新反省自己的道德和行为,呼唤个体的道德自觉与自律,只有这样才能化解人类危机并实现网络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主体道德自律具有主观性、自觉性和稳定性三大特点,它是责任教育的重要导向.主体道德自律式责任教育就是要培养责任主体负责任的意愿、能力和习惯.  相似文献   

13.
道德自律作为一种有效的社会控制手段和至高的社会控制目标被赋予了特别的关注和极高的期望。从道德他律到道德自律,是一个个体道德境界提升的过程。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证实了道德发展的阶段性和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当前,要实现网络社会个体道德自律的养成必须对传统社会道德教育方式和道德修养方法进行继承、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邓春梅 《理论界》2007,39(12):158-159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道德自律不断弱化,中国传统荣辱观尤其是儒家荣辱观对当代社会道德自律有着很好的启发性价值:当代社会要把培养人们的知耻之心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本;要将“求荣”作为更高的道德价值追求;道德价值关键在于道德主体的自我觉悟、自我修养、自我约束——即道德自律。而当代社会道德自律的价值选择的关键是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界有一种强势研究误区,即把马克思唯物史观视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真理学说,忽视甚至否认其“真”背后的“善”的价值取向。实际上,马克思唯物史观不仅是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真”的学说,也是批判资本主义、诉诸共产主义和人类解放的“善”的学说,内蕴深厚的道德关怀精神、科学的道德批判精神和强烈的道德实践精神,是真与善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6.
道德精神在战略思维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战略思维是一种反映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典型的思维方式,这个特性就决定了道德精神是其构成的元始因素,它的作用有时是带有根本性的。本文论述了道德精神在战略思维中的四个主要的基本涵义,指出道德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基于道德自律的文化建设是实现社会秩序的内驱力,是实现法治的基础和归宿,是实现社会认同与整合的重要手段.但规范失灵和规范真空的出现、社会组织结构从单一性向多样性的转型、社会流动加快、思想领域由简单向复杂的转型、"熟人社会"向网络社会的转型等等,迫切需要加强基于道德自律的文化建设.其路径选择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文化社会化的机制建设,在结构平等的草根组织中演练公民文化,文化建设中党要先行.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与康德各自以"致良知"和"意志自由"为拱顶石建立起了道德学说,并由此成为中西方传统文化中道德哲学领域难以逾越的丰碑。在康德的道德自律概念中,道德法则作为纯粹理性的一个不容置喙的事实已使自由意志的实在性得到了确证,从而实践理性就在自由的领域之内引导着自我,达到了自由即自律的立法原则。而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同样蕴含了道德自律的理念内涵,"良知"作为"心之本体"的基本规定就是"自家底准则",即"良知"自能辨别是非、评判善恶以至于作出祛恶扬善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20余年,社会处于转型期,一些大学生远没有树立健康的道德人格意识,发生了的触目惊心的事件,引起了家庭、学校、社会的重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学生是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要力量,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而,我们必须对这个问题加以重视,必须通过大学生自身的道德自律和外部社会环境的整治和优化,加强对社会转型期中的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  相似文献   

20.
设计艺术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性行为,道德精神是设计创作和理论研究默认的前提。然而,由于学术界长期对此存而不论,道德精神几乎已经淡出当前设计艺术视野,这种状况对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都造成了深刻的负面影响,倡导和重塑设计艺术道德精神已十分必要。道德情怀是完美设计的必要元素,良好的设计艺术道德精神,可以从现实生活、美学理论和传统哲学中陶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