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承勇 《浙江学刊》2000,(2):128-131
20世纪的西方文学,特别是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蕴含的是一种非理性人本意识,它是对传统的理性人本意识的反拨。但这并不意味着20世纪的作家都是非理性的崇拜者。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后,西方文学明显表现出对新的“理性”与“上帝”的追求,显示了对更高意义上传统人本意识的回归。  相似文献   

2.
作为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家,卡夫卡的创作中表现出另类特征的“现代性”:一方面与现代理性精神大相径庭,表现出对“人的主体性”理念的质疑和颠覆;另一方面又与现代主义非理性格格不入,其对于“自由”理念的考量以及逼真的叙事风格,令人联想到现实主义文学传统。这种特征正是卡夫卡所接受的西方现代理性与其内在的犹太文化意识交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20 世纪是一个变革的世纪,作为时代脉动的晴雨表,20 世纪的中国文学始终立于时代的前沿,为个性呕歌,为思想呐喊,为文化的转型和新的人文精神的确立冲锋陷阵。这是一个洋溢了理性精神与浪漫气质的话题,她充满真理与悖论,却又是新世纪文学生长的厚土与基石。值此世纪之交,立于理性的高点,以全新的视角反思与批评20 世纪文学,是学术发展的需要,也是21 世纪文学健康发展的深层要求。为此,本刊特开设“20 世纪中国文学批评”专栏,欢迎海内学者尽抒己见,不吝赐稿。为盼。  相似文献   

4.
古希腊神话不仅是孕育西方文学、艺术、文化的土壤,从某种程度上,更是孕育西方文化精神的胚胎。时至今日,西方主流文化传统中仍然流动着古希腊神话所蕴含的文化精神血液:人本精神、个人主义、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文学与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程金城文学与哲学关系的进一步密切,是20世纪一个世界性的重要文化精神现象。以反传统姿态出现的西方现代主义各种文艺的兴起和嬗变,无不以西方现代哲学思潮的转向作为直接动因。中国传统文学渗透着东方哲学精神,这是...  相似文献   

6.
概论20世纪以前日本“西学”的基本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论20世纪以前日本“西学”的基本历程复旦大学历史系冯玮20世纪以前日本“西学”的基本历程,是由“南蛮学时代”、“兰学时代”、“洋学时代”构成的。廓清3个时代的历史脉络,揭示各个时代的基本特征,对于我们了解和认识以全方位吸收西方文化为重要内容的日本近...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的法国史学:从“革命”到“危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回眸20 世纪的西方社会人文科学发展历程,历史学特别是法国的“年鉴派”运动和继后的“新史学”,以其观念和方法论的锐意创新,研究对象和领域的不断拓展,以及在世界范围内的重大学术影响,而备受瞩目。号称史学领域里的一场“哥白尼式革命”的“年鉴派”运动,在西方学术界曾风靡一时,成为一代乃至两代学人的时尚。然而,时过境迁,到80 年代末,随着学术环境的变化和新一代学人的崛起,要求“批判的转折”的呼声日趋强烈,史学“危机”的论争迭起。对“年鉴派”所代表的新史学模式的功过是非的议论和评析,成为西方学术界思想观念和研究方法创新与寻求更适应社会人文科学本质的研究范型的一个重要话题,其中既有总结、反思和对现状的评估,也不乏关乎史学乃至整个社会人文科学在下一个新的世纪中的前景展望和探索,透视出未来学术发展的若干构想和前沿走向  相似文献   

8.
现实主义作为英国小说的优秀传统,20世纪以前基本上主导着英国小说创作主流。18世纪的笛福、菲尔丁和19世纪的狄更斯、萨克雷等都以他们不朽现实主义杰作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成长和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进入20世纪以来,尽管仍有萧伯纳、哈代、高尔斯华馁和贝内特等文学大家的作品继续为现实主义的宝库增添瑰宝,然而,随着现代主义在西方的迅速蔓延,一时创作界趋之若鹜。在现代主义铺天盖地的声势中,现实主义小说很快便隐退成了非主流文学。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面对满目疮痍的世界,开始严肃地思索生存的意义,并且用批…  相似文献   

9.
张宝明 《求是学刊》2004,31(2):88-94
五四时期的Humanism思想将“人”抬到了中心位置。“人的文学”一度成为时代的呼唤。就中国现代文学孕育、成熟、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来看 ,新文学的指导思想至少有三个明显的传统 :陈独秀的受传统思想制约的人道主义 ,胡适的西方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文学观 ,周作人的夹杂非理性主义色彩的人本主义文学观。在这个意义上重新认识“人的文学”的路径 ,乃是当今文学创作突围重大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10.
外来文化思潮与世纪初文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20世纪初叶,中国文坛由于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开始从传统文学走向现代化。虽然整个文坛的真正蜕变要到“五四”及其后才发生,但本世纪初已显露端倪。这一时期,被引进的西方文化思潮主要有:达尔文的进化论、卢梭的民约论及其返回自然论,叔本华的哲学及唯美思想,尼采的个人主义与“超人”学说,西方浪漫主义思潮,以及欧洲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等。这些外来文化思潮的涌入中国,引发了中国文学从思想、理论及创作形式上的一系列嬗变,中外文学观念发生了冲撞及融合,其具体反映便是传统文学观念开始产生变化,各种文体形式——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在内容及体裁形式上都或多或少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翻译小说大批涌现。这些变化,为“五四”及其后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借鉴与创新中成长发展──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学的思考马晖客观地说,三十年代中国左翼文学是开放型的。它特别注意向“异邦求新声”,广泛地吸收外国的文艺思想,同外国的作家、文学团体发生联系,但与“五四”新文学多视角引进西方各种文艺思潮不同,左翼文...  相似文献   

12.
当“希望工程”还在加大实施的力度 ,当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刚铸起中华民族自强的基础时 ,社会却急呼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在这呼吁的背后 ,人们是否应当深思 :孩子们“负重”成长的社会条件和环境是怎样形成的?“增负”的动力来自哪里?“增负”的内动力 ,源自一种挥之不去的文化进入20世纪的中国 ,其社会变迁的速度加快了。在20世纪上半叶 ,中国社会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的“跨越式”变迁 ;在20世纪下半叶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社会进入了加速发展中的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加速发展的态势 ,它一方面向世界昭示东方“睡…  相似文献   

13.
作者认为,中国人对世事以及文学故事,最终都企盼会有圆满结局的“大团圆”式社会心理与审美心理,这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里“早熟”的历史意识。中国传统的历史意识重视人生与事物的最后道德价值判定,却忽略事情的经过或者具体进程。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扬史而抑文,这种重结果而轻过程的历史意识,压抑了中国人想像性的文学叙事情趣与能力。这是中国小说艺术品种“晚熟”、情节和过程描写相对薄弱,并且大都偏爱文学故事结尾“圆满”的心理渊源。本文概括了“大团圆”心理模式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中国新文学作家对弗罗依德精神分析学说的选择和汲纳,其实质是对西方学说一次充满主观色彩的阐释。选择主体原生的思想结构和先在目的引发了这一选择冲动,并经由创造性地运用和演化,使这一意在揭示人的非理性自然本能和无意识心理过程的西方学说,被诠作为一种充满理性精神的社会学说而最终同新文学反封建思想启蒙的主题达成了冥契。  相似文献   

15.
郭景萍 《学术交流》2006,(2):131-135
曼海姆指出,现代西方社会危机根源于理性与非理性在社会发展中的失调,主要表现在:人类控制非理性能力发展的不均衡与分配的不平等;工业社会的功能理性导致实质理性的丧失;大众政治的非理性对现代民主的威胁;个人和社会处在一种“有组织的不安全”状态。曼海姆基于批判理性主义的立场,试图通过弘扬教育、实施民主、制定计划,来重建一种理性与情感协调的社会,以解决社会的危机。  相似文献   

16.
哈代对“现代人”的探索──主要围绕《远离尘嚣》而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代在英国小说史上的地位是非常独特的。他是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的集大成者,又是现代主义的先行者。就象他的生命历程横跨两个世纪一样.他的小说也超越了传统格局.表现出对“现代人”的本质及其命运的最初的展示。这里的“现代人”有两层含义,首先它表达的是对现代人的本质的一种认识.人不再被看作是纯理性的动物了,而是理性和非理性扭结而成的复合体。生命就是迫动,人时刻都生活在多种心力(本能冲动、理想自我、现实自我等)的交相冲击之下,而不是铁板一块,死寂无声。哈代的先进和深刻就在于他具有了这种超前意识,因而他的人物…  相似文献   

17.
马翔 《浙江学刊》2023,(2):201-208
唯美主义无法真正隔绝科学思维的强势影响,在诗学和创作的错位中,唯美主义对文学形式的认知和建构体现了非理性与科学思维的冲突与平衡,集中反映在文学与装饰艺术“装饰性”观念的互文关系上。由于非理性与科学思维的合流,当文学的视野被理性的科学主义影响时,重感受、重体验的美学特质却日益浮出水面,使文学以一种反作用力向非理性突进。对文学形式观念内在矛盾的辨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唯美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18.
进入和转换古代文学资源是文学现代性的题中应有之义。在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大致有四种进入古代文学资源的范式:在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思想指引下,中国现代文学出现了以“精华糟粕”说为代表的社会政治化文学传统观范式;在西方阐释学等思潮激活下,产生了以“新文学源流”说为代表的精神启蒙型文学传统观范式;以科学释古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为特征的“释古立美”类文学传统观范式,则是着重从传统内部进行解释和转化、更新和创造;此外还有一种以日常生活叙事为特征的民间常态化文学传统观范式,显示出古今文学贯通的文化整体性。在多种范式的共生互补、竞相发展中,重要的是在“互动”、“原创”中凸显问题意识,通过对古代文学资源的进入与激活,实现现实生命价值的重构。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二十世纪一直为学界争论的汉语"史诗问题"。一个世纪以来,为解决这个在西方文学起源的视野下而产生的问题,前辈学人提出了许多看法。可是在仔细检视之下即可发现,各种假设和解释均不具有切合事实本身的充分真实性。这件学术公案是学者们在西风东渐的大背景下,将西方文学的起源模式移至中土,解释中国文学的起源而产生的。本文认为,将西方文学史的起源模式当作具有普世性的文学史起源的解释框架,以史诗作为解说中国文学源头方案的合理性是可以质疑的。因为其学术意识并非源自对事实和材料本身的深切了解,而它背后存在的对西方话语不加反省的盲从,也应引以为鉴。  相似文献   

20.
非理性与西方近、现代经济理论──从马尔萨斯到贝克尔张雄美国当代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S.贝克尔提出的经济非理性问题,已成为20世纪下半叶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最引人注目的新视点之一。将非理性问题引入经济学理论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1)它有助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