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普法战争以后 ,列强展开激烈的外交斗争以缔结新的同盟关系 ,建立有利于自己的欧洲新格局。俄国成为德法争夺的主要对象。法国经过长期的外交努力 ,并通过大规模对俄贷款 ,最终实现法俄结盟 ,摆脱了战略孤立地位。欧洲格局的新框架由此形成。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彼得一世的外交策略入手,着重分析并论证了彼得一世执政时面临的严峻形势,南下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北上政策的确立与北方同盟的建立三个问题.指出正是由于彼得一世在北方大战前灵活的外交策略,奠定了北方大战胜利的基础,使俄国成为欧洲列强之一.  相似文献   

3.
略论俄国外交与巴尔干同盟的建立张爱平柏林会议以后,俄国统治集团认识到俄国一国无力解决"东方问题",便积极谋求与列强"合作"来达到目的。1908年的俄奥布赫劳协议成为这一政策的顶峰。波斯尼亚危机则是这一政策失败的纪录。战后俄国外交便将重点放在团结巴尔干...  相似文献   

4.
17世纪— 18世纪中俄之间的早期贸易应予以做出肯定的评价 ,它与鸦片战争前后欧洲列强对中国的掠夺贸易有着本质的区别 ,俄国对华的早期贸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对北方商业市场的繁荣作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5.
北美独立战争是一场弱国对强国、小国对大国的持久战。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本·富兰克林以其卓越的才智和纵横捭阖的外交手腕,巧妙地利用欧洲殖民主义列强间的矛盾,结成反英同盟,寻求国际援助,为最终取得这场旨在推翻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战争的胜利,在外交战线上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1823年美国总统发表的门罗宣言,表面上是为了抵御欧洲列强干涉拉丁美洲,维护拉美的独立运动和自由利益。但实际上,宣言发表的目的,并非出于保卫拉美利益的需要,而是基于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之上。宣言的形成,带有偶然的色彩,它只是一个有利于美国自己的外交手腕。宣言的发表,也未能真正起到抵御欧洲列强对拉美独立运动干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历史文化传统把一个国家、民族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区分开来,让一个国家、民族在世界上具有了自己的身份识别特征。历史文化传统是解开一个国家、民族特殊发展道路之谜的钥匙。俄国外交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俄国领土扩张史,也是俄国逐渐成为一个欧洲大国并开始主宰世界命运的历史。伊凡四世、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亚历山大一世、亚历山大二世、斯大林等都因其突出的外交成就而受到俄国人民世世代代的尊敬和爱戴。实用主义、大国外交和霸权主义曾经是俄国外交最突出的特征,俄罗斯在不同历史时期依据国家实力的强弱选择不同的外交策略,国家利益是它永恒不变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北方战争(1700年~1721年)是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及取代瑞典在北欧的霸权地位而蓄意挑起的一场战争,它历时21年,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被卷入,而且关系复杂。期间,俄国采取的外交策略为其赢得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俄国采取的外交策略是以波兰为主要对象,不仅把波兰拖入战争的泥潭,而且把波兰变为主要战场,使波兰遭到极大的削弱;第二阶段,俄国则以英国为主要外交对象,不仅成功地阻止了英国的干涉,而且迫使瑞典签定了对俄国极为有利的尼什塔特条约。  相似文献   

9.
善后大借款合同签订之后,袁世凯政府取得列强的支持和欧洲投资者的信任,使得债票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顺利发行,但出现了按合同应当负担债票的日本和俄国实际上不拥有任何债票的现象。债票实际分布与书面规定存在的这种差别,是因为善后大借款成立前后,欧洲局势的激化,列强进行了东亚地区战略的一系列调整,英国、法国为了拉拢日本、俄国,不惜损害自身利益,承担了大部分债券发行,而日本、俄国则无需投入资金,各获得1/5 的特权。从善后大借款的债票发行情况来看,在中国的近现代的外债偿借活动中,列强的政治目的要比经济目的强, 它们往往运用政府行为来控制、调整借款,基本根据自己的政治利益展开对华借款,不仅谈判过程如此,在债票的发行上也同样如此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时期,资本对无产阶级压迫和剥削的残酷性和国际性使广大的劳动者日益走向贫困和边缘化;欧洲列强之间的秘密外交和背信弃义极大破坏了国际法的权威和尊严;欧洲列强对落后民族和国家的侵掠将原本就不公正的欧洲国际秩序扩展到全世界.在此背景下,马克思思格斯国际法思想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1.
自从地理大发现以来,世界就逐渐联为一体,各国之间外交平等。清朝昧于世界形势的变化仍然固守中国传统的朝贡外交。清初来华传教士马国贤在俄国公使伊兹玛依洛夫使华时担任翻译,他亲眼目睹了清朝固守朝贡外交所造成的被动及伊兹玛依洛夫坚持欧洲外交中通行的“对等原则”对中国的朝贡外交和康熙皇帝所带来的冲撞。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资本主义对外扩张中,我国辽东地区成为列强抢夺的主要对象,其中尤其以日俄的争夺最为激烈。日本先是通过甲午战争,夺走辽东;接着俄国联合法德,共同干涉还辽;最后日本发动日俄战争,将俄国势力驱逐出南海,独占辽东半岛。本文围绕上述事件,披露西方列强、特别是日俄之间的外交斗争,展现了一幅“群狼争食”的历史画卷,旨在昭示人们:国家积贫积弱,便会成为强盗们任意宰割的羔羊。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对彼得一世至叶卡特琳娜二世之间37年的外交策略进行了分析,突出了动乱时期的俄国在军事扩张上的成就和对欧洲时局的影响,讨论了俄国对波罗的海和黑海的控制所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分析了俄国的对外扩张对欧洲乃至世界格局的影响。正是通过这37年间六位沙皇努力,一方面继承了彼得一世的对外军事策略,另一方面为叶卡特琳娜二世的外交政策提供参考,使俄国在对外扩张的道路上具有了延续性和整体性,为俄国扩大版图和提高国际影响奠定了基础。俄国的对外扩张也对世界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我国的对外政策也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对彼得一世至叶卡特琳娜二世之间37年的外交策略进行了分析,突出了动乱时期的俄国在军事扩张上的成就和对欧洲时局的影响,讨论了俄国对波罗的海和黑海的控制所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分析了俄国的对外扩张对欧洲乃至世界格局的影响。正是通过这37年间六位沙皇努力,一方面继承了彼得一世的对外军事策略,另一方面为叶卡特琳娜二世的外交政策提供参考,使俄国在对外扩张的道路上具有了延续性和整体性,为俄国扩大版图和提高国际影响奠定了基础。俄国的对外扩张也对世界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我国的对外政策也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甲午战争受列强的远东政策所支配和左右。本文分析了英、俄列强调停甲午战争的动机与目 的并运用日本的外交史料阐述了调停的过程,指出:英、俄的外交调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 日本“开战外交”的顺利实施。甲午战争的爆发是日本政府对明治以来不断恶化的中日关系 的一次大清算,其战争目的明确,准备周密,开战决心坚决。日本政府以武力为后盾,在并 不利于日本“开战外交”的国际形势下,实行了一条冒险主义的外交路线,使英、俄的调停 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6.
东北亚地区自19世纪中后期以来一直是列强(特别是英、俄)争夺的目标,但由于两强在这一地区达成了均势,所以局势一直平稳。但是在中日甲午战争的刺激下,俄国加紧对这一地区的渗透和侵略,大有独占远东之势。一直奉均势外交思想为圭桌的英国联合日本以抗衡俄国,终于引发日俄战争。战争使东北亚地区回复到了均势的状态。这一地区的国际形势变化完美体现了均势自动生成的经典国际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17.
日本吞并朝鲜的野心由来已久。但是 ,在 19世纪 70年代之前 ,日本的行动受到中国、俄国乃至后来其他西方列强的制约。 19世纪 70年代以后 ,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地区性的矛盾已不是孤立现象 ,欧洲国际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了远东的局势。由于德国的崛起 ,改变了欧洲国际关系的格局和列强的对远东政策。美国对远东政策也受到了这一变化的影响。另外 ,中国日益成为列强瓜分的对象。所以 ,在远东逐渐形成了有利于日本的国际环境。日本不失时机地利用了这一有利国际环境 ,勾结西方列强 ,一步步实现了其吞并朝鲜的野心。  相似文献   

18.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马克思恩格斯国际法思想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以世界眼光论述了无产阶级解放的国际原则;通过批判维也纳公约以及该公约所建立的国际体系、谴责欧洲列强之间的背信弃义和秘密外交以及揭露欧洲列强的侵略行径,马克思恩格斯表达了对粗暴践踏国际法行径的否定和以国际法维护弱小民族国家合法权益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在历史上,俄国因其自身所独有的地缘和人口潜力,注定了它在国际关系的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到19世纪中后期的俄国外交,就进程上来看,其中欧政策明显呈现出一种从扶植到对抗的转变.本文意在揭示俄国外交政策演变的同时,定位和反思其在国际关系舞台上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自从地理大发现以来,世界就逐渐联为一体,各国之间外交平等。清朝昧于世界形势的变化仍然固守中国传统的朝贡外交。清初来华传教士马国贤在俄国公使伊兹玛依洛夫使华时担任翻译,他亲眼目睹了清朝固守朝贡外交所造成的被动及伊兹玛依洛夫坚持欧洲外交中通行的对等原则对中国的朝贡外交和康熙皇帝所带来的冲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