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及其现实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在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呈现出种种新的趋势性特征.农村现代化发展目标的设定,在统一整体性、经济目的性、生态平衡性和社会一体性宗旨下,不可能是单一的,而是由多重目标构成的复合体系,可持续发展成为农村现代化的基本模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现代农村发展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和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历史上罕见的干旱,洪涝灾害交错出现,气候变化异常,引起了人们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并探讨生态失调的原因和恢复新的生态平衡所要采取的措施。在诸多因素中农村原始能源消耗的大量增加,对破坏生态平衡起了一定的作用。 解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迅速增长,农村牧区原始能源的消耗相应地增加。我国农业生产中原始能源的消耗主要是燃料、饲料和建筑材料,另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村社队企业的兴起,石油、电力、化肥、农药等能源消耗也在不断增长。就昭乌达盟而言,农村牧区原始能源消耗最大的也是燃料、饲料(包括饲草)和房屋建筑材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全国农村脱贫致富的实践发展很快,90%以上的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一部分发达地区的农民已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但是,近些年在农村发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矛盾越来越多,尤其是资源浪费大、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环境污染严重等,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迫切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广西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普通话能力不足影响了民族语言生态平衡,人口的大量流动打破了语言使用功能的生态平衡,同时广西语言立法及其执行方面也存在不利于民族语言生态平衡的因素。对此,应加大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力度,向农村和边远山区普及普通话;统筹兼顾少数民族语言与方言的使用,防止语言多样性的消失;完善语言立法,强化对语言立法的执行,保障语言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物质基础。人类利用环境谋取物质资料的过程, 也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使环境生产力 不断弱化。因此,将环境问题纳入社会发展之 中,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已刻不容缓。 强化环境危机意识,积极防御、采取综合措施治 理环境污染和恢复生态平衡,已构成未来社会 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6.
尹业初 《北方论丛》2015,(2):153-157
传统社会以自然资源保护与生态平衡作为伦理道德的内在要求,社会伦理道德的产生即源于对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了解与重视。这使传统社会农民有着生态伦理的理性自觉意识,他们从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出发,来确立人类与自然交往的态度和性质。现代农村建设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存在以资源与环境的损害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快速发展的价值取向,使农村生态受到了破坏。因此,应当从传统儒家智慧中汲取营养,认识到人最本质性的存在还是生态性存在,由经济人向生态人转变,在生产生活中打破政经一体化机制,保持农村生态伦理的本位,才是未来农村发展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7.
农村社会结构与“三农”问题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中国的农业发展、农民生活、农村建设之所以演化成了“三农”问题 ,其根由是农村从再分配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过程中农村的社会结构变迁过程存在一系列问题。解决“三农”问题 ,不仅要研究该进行哪些体制改革 ,更重要的是应该研究中国当前农村社会结构中存在哪些问题。针对问题 ,以新的发展观作为价值理念 ,以整合农村社会结构作为目标 ,整体设计农村体制改革的内容和有序推进体制改革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注重内涵式发展,要求城市、小城镇和农村社区协调发展,形成合作互动的新型城乡关系。人力资源、社会资本、社会组织等社会资源是促进农村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变迁的重要因素,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中没有形成有效的社会资源整合机制,存在人力资源匮乏、社会资本发育不足、社会组织发展缓慢等问题。对此,应充分挖掘农村人力资源的潜力,培育农村社会资本;发展农村社会组织,提升其服务能力;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方式,实现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共同促进农村社区发展。  相似文献   

9.
程同顺 《学术界》2013,(1):66-79,283
本文在分析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区多样化和农村社会管理复杂性及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原则,并提出了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战略选择:依靠发展解决最普遍的社会管理问题,通过完善机制解决最突出的社会管理问题,借助法律援助解决最棘手的社会管理问题,建立应急反应机制解决突发性社会管理问题,通过周密部署解决周期性的社会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10.
生态平衡与和谐社会的哲学价值论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平衡与和谐社会分别标示着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的不同状态,但当它们成为我们今天自觉追求的目标时,以它们为目标的活动即保持生态平衡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努力却表现出以人为本这一共同的价值取向。这种共同的价值取向,使得保持生态平衡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具有一种相依相促的紧密联系:一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在地要求保持生态平衡,或者说,保持生态平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和基本内容;另一方面,保持生态平衡也需要我们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或者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保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重要措施和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我国当前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分析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应以农村特殊群体为切入点,在社会救济与社会保障整合中实现社会公正,并探讨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建设应注重人、自然、社会三位一体建设,因为和谐社会具有有机论、构成论和整体论所描述的理论内涵和特质,因此三位一体表现出有机性、构成性和整体性。在人生活的自然之网、关系之网和社会之网中,生命存在与延续、个体幸福与发展是有机的、整体的、关联的。在社会生活中,打破自然之网、关系之网和社会之网,鱼死网破的结局是环境生态资源问题、人性善仁信缺失问题和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保障失灵问题。在对人而言生存与发展的大系统中,也需要"生态平衡"和关系和谐,社会建设担负的重任——和谐社会建设也必须体现生态理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30多年来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但这其中也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农村"原子化"就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表现为农村社会人际关系的冷默、社会解组以及道德滑坡,严重危害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文以农村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来讨论解决农村"原子化"问题。  相似文献   

14.
生态平衡的哲学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平衡不仅是生态学的重要理论问题 ,而且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实践问题。在   当代人类改造自然的规模急剧扩大的情况下 ,只有把人类文明推进到生态文明阶段 ,才能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可以根据经济可行性和生态适应性的原则选择和确定社会生态系统的最优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社会管理创新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长期过程,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当下,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就成了各项管理工作中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通过论述新时期农村新变化带来的社会管理新问题以及当前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强和完善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构建农村新型社会管理体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三农问题首要是农村问题。农村问题实质是农村社会问题。把农村社会看作传统社会是偏离现实的观点。经过革命重建的农村社会在结构上是全新的。理解农村的土地所有关系是理解农村社会的要点和难点。重建农村社会,核心不在土地。由于意义世界是社会得以存在之前提,重建农村社会须考察目前中国农村意义世界状况。传统农村意义世界的三种主要势力,宗族、神道体系、乡绅,虽然呈残缺不全状态,但祖宗崇拜以及神道崇拜已开始恢复。重建农村社会就是组织农民。重建意义世界是其核心。国家意识形态要继承传统,充分吸收儒学成分。  相似文献   

17.
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状况的总体评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农村社会发展状况的评估是为了把握和判断农村社会主体即农民的发展状况,了解他们的发展水平、发展机会和发展潜力。当前农民总体上从各项政策中获得了较大的实惠,农村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公共体系薄弱和城乡、地区发展差距拉大问题。产生这些问题有客观上的生产力水平偏低的原因,主观原因包括不合理的体制、投资和财政政策。解决问题的途径主要是纠正“剪刀差”,加大对农村公共体系建设的投入  相似文献   

18.
以于庄为个案研究的对象,从社会学的角度阐释了农村城镇化与环境问题的深层社会关联。由于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经济发展与市民社会形成的不同步性所导致的市民社会的缺位和公共领域的缺失,是农村城镇化中环境问题的重要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9.
农村产业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它既包括农村生态系统的结构,又包括农村经济系统的结构。因此,农村产业结构实质上是农村生态系统结构和经济系统结构辩证的统一,也可称之为农村生态经济结构。具体讲,它可分为种植业内部的生态经济结构、农林牧副渔之间的生态经济结构、“农工商”或“商工农”综合经营的农村生态经济结构。既然如此,搞清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与保持农村生态平衡的关系,或者说,调整农  相似文献   

20.
西部地区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其剩余劳动力流入发达城市是我国社会发展中不可逆转的趋势,并且城市中农村流动人口队伍也越来越庞大,出现“家庭化”流动的趋势。而目前我国城市对这一状况还没有良好的承受能力,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城市义务教育问题,已成为国家、教育界、学校和家长共同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