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木马赢家》作为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晚年的短篇小说之一,探讨了劳伦斯所关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侧面反映出西方工业文明社会下,金钱对人性的蚕食与扭曲。本文结合埃利希·弗洛姆的异化理论,从"异化"这个角度分析《木马赢家》中人性异化的体现,探讨其根源。揭示金钱诱惑下血亲的畸形和扭曲金钱观的变态以及此短篇小说对现代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生死是人性的试金石,在涉及生死问题时,大仁大义、苟且偷生等众生相便很快凸显出来,俄罗斯导演尼基塔·米哈尔可夫的《烈日灼人》与中国导演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便将人性的善或美表现的淋漓尽致。两部影片在主题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即它们都表现了政治大背景下的个人命运的选择、爱情的脆弱以及人性的复杂。因此,将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来研究政治环境中的爱情和人性还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以"人物"为创作灵魂的戏剧大师曹禺,在《雷雨》这个剧中人物塑造艺术上的造诣已经呈现出巅峰状态。剧中人物巧妙精致的言语对话、灵敏多变的行为动作都为人性"伪装"面目的隐蔽埋下伏笔。曹禺人物"伪装"心理的这一艺术构思意图,实则直抵"人性"的深处,还原人性本来的真实,即命运无知的状态下人性本能的生存欲望。  相似文献   

4.
《伊豆的舞女》这部作品中包含川端康成自己的人生以及人性分析,在文章中处处都有作者的影子。《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一部作品,在作品中,一种淡淡的哀愁气氛笼罩着全文,到处充斥着灰暗的景物。文章以秋季晦暗的景物开启全文,这些秋季的景色看似唯美,却又在其中包含着一股肃杀和神秘感。我的心房却在猛烈的跳动,这说明"我"在这样的秋色中是沉浸的,至少"我"是不排斥这种凄美的景色。"走进黑魆魆的隧道,冰凉的水嘀嘀答答地落下来。前面是通向南伊豆的出口,露出了小小的亮光。"在"我"的眼中,除了那个舞女,好像周围的一切都是灰暗的。茶馆里的老先生是一个垂老的,像尸体一样的山中怪物。老太婆是一个趋炎附势,对下等人怀有强烈的歧视感,那几个在众人眼中的那种卖艺人是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5.
张强 《现代妇女》2010,(9):64-66
铁凝短篇小说《逃跑》坚持并力图揭示人性与现实、道德与生存的紧张关系。笔者试从文本、思想意蕴和修辞三个方面解析这篇小说,着力探讨《逃跑》如何从生存状态的困窘中展现人性真善美的尴尬的社会境遇,以及铁凝在对身处艰难生活之中人物心灵挣扎的曲折表达和对人物生存景象的细致描摹中所体现出的独特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6.
《飘羽之重》通过讲述一个女孩被人杀害并由此开始对她身边接触的人排查和解除嫌疑的侦探过程,给我们展开了一幅人性与欲望交织的社会世态百相。由一个人物的死亡和对这起犯罪事件的侦查,引出并显现了形形色色各个阶层、背景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作者借用一种侦探小说的外壳,采用以建构的方式解构的叙述手法去探寻人性与欲望的种种轨迹,揭开人物的命运之谜。  相似文献   

7.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之一,作为一名文化女性主义者,她的作品清新明快,人物刻画逼真精细,尤其擅长对女孩的描写,细致入微,在西方文学史中占有特殊地位。而在中国文学史中,《红楼梦》是描写女性形象较多的作品之一,其形象各具特色。本文就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品《娃娃屋》中女孩形象与中国古典名家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作了对比,阐明了女人笔下的自己与男人笔下的女性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1888-1923)是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以大量的艺术精品在英国短篇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获得"英国短篇小说女王"、"短篇小说大师"、"英国契诃夫"等美称。她改变了英语短篇小说,并对现代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试从其著名的短篇小说《莳萝泡菜》中来探析其小说典型的现代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北美华文文坛中,严歌苓是最有实力和影响力的移民文学作家,她的作品是审视着人性变迁,展示着人性的魅力,呈现出人性的力量。严歌苓作品中的主角基本上都是身处极致环境中的弱女子,但是她们以自己强大的生命力诠释着严歌苓对女性的解读。严歌苓的小说中,将女性与民族、文化等联系在一起,并被审视与书写,将女性最纯粹的内心展示出来。本文就严歌苓小说中女性叙事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采访对象:柏燕谊。心理咨询师。著有《爱情很残酷,你要学点擒拿术》《女人挖坑男人跳》《不要自己坑自己》等多部作品。透过女性的视角来解读情感,观察不流于表面,而是用心理学的思维关注人性本身。人物标签:女人必须得明白,在情感关系里,也许最重要的不是"男人想要什么",而是"女人想要什么"。  相似文献   

11.
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角度解读曹禺作品《雷雨》中的人物蘩漪。结合蘩漪三个重要人生阶段,分析她从天真的女孩到最后对所有周围的人满怀仇恨的心路历程,揭示出蘩漪的变化实际上是她人格中本我、自我、超我三种力量冲突导致本我满足无法实现的结果,最终导致她个人悲惨的命运,反映了人性的解放和人类无意识的显露。  相似文献   

12.
宋扬 《现代交际》2014,(3):72-72,71
《狼图腾》这部作品一问世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种评价不一而同,对于作者在作品中展示的狼性、人性,对于作者对狼的高度评价,笔者不完全认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证明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的精神图腾是龙,而非狼。所以本文从文化概念、传统图腾意象分析《狼图腾》中的图腾文化,试论我们真正的图腾意象。  相似文献   

13.
加拿大当代著名短篇小说家艾利丝·门罗被称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她擅长在作品中刻画平凡女性的普通生活,并伴随有大量的生态环境描写。《女孩儿和女人们的生活》是她1971年的作品,这部作品中的开篇《弗莱兹路》里关于主人公贝尼叔叔的描写反映了门罗倡导男女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4.
在不同的时代中,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也是有所不同的,但是对人性善恶的揭示,一直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莎士比亚的名剧《李尔王》就是一部有关人性善恶问题的作品,作品中的主人公李尔历经了从恶到善的人性蜕变,在这过程中,莎士比亚在描写人性险恶会给自己带来灾害的同时,也表达了人生要想获得价值,那么必须要去超越自身的精神这一思想。本文主要论述了莎士比亚名剧《李尔王》中存在的人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雾都孤儿》作为其早期的代表作之一,一经发表便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南希这一拥有复杂性格的女性人物更是深入人心。她是徘徊在善恶之间的孤独灵魂,是社会底层人物的代表,更是残酷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受害者。拟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南希这一女性形象,旨在揭示残酷的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人性异化及南希的悲剧,从而进一步论证狄更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德观。  相似文献   

16.
小说《年轻的布朗先生》是美国著名作家霍桑的一部经典短篇小说。作品中梦境的描写,不仅营造出故事的神秘性、戏剧性、而且深化了人物与主题。  相似文献   

17.
生活在21世纪的青年人,没有经历过社会改革变迁带来的痛苦,在那个颠沛流离的社会中,究竟涣散着怎样的人性?电影《芙蓉镇》通过一个小镇上多个人物的命运变化,向我们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变迁。它和老舍的话剧《茶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虽然时代不同,但却都是表达的人性的扭曲和命运的压迫。电影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鲜活的。这部影片,是社会人性的大盘点。  相似文献   

18.
周帅 《现代交际》2015,(4):75+74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А.И.Солженицын,1918-2008)继承了俄罗斯文学中的优良传统,在其作品中为我们描绘出复杂的人性图景,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如《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马特辽娜之家》《癌症楼》《第一圈》《古拉格群岛》等,其作品超越了意识形态的束缚,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19.
书讯     
正吴淡如台湾知名作家,著有《不生气的技术》《成全自己》《梦想会生利息》《了解人性的八堂课》等书,被誉为"台湾畅销书天后"。40岁时,吴淡如才做了母亲,因此她对教养这件事保持着睿智和清醒,明白自己想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以及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她从生活经验中总结出一套"不同于常理"的教育方法,以书信的形式集结成册,与妈妈们分享她在育儿问题上所经历的"最大的冒险"。  相似文献   

20.
美国有一位著名的小说家,他也曾经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就是约翰·斯坦贝克。他的作品《愤怒的葡萄》受到很多国内外文学爱好者的喜爱,这部纪实主义的经典著作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跟艺术价值。《愤怒的葡萄》以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危机时民众的萧条悲苦生活状态为背景,描述了悲苦农民的凄惨境遇,表达了作者对它们的关注,更加抒发了作者对贫苦农民遭遇的同情。约翰·斯坦贝克一直被称为是"愤怒的作家",长期以来,他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有很严重的个人情绪,长期关注农民失去土地的悲苦生活。他还被称为是"左翼作家"或是"政治说客",他的文学作品中所传达出来的生态的思想内容或者伦理基本没有人去关注。这位被称为政治说客的时代作家的作品里传达着较为完善的生态理论思想。作品中刻画的两个鲜明的女性形象更是发人深省,通过乔德妈与罗撒香这两个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探究女性与自然的细微美妙的联系,给读者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不仅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自然主义思想带给作者的感化,表现出生态女性主义的科学内涵,更是描述出劳苦农民的愤怒与不满,表达对劳苦大众的关注并以此引起读者的共鸣。本篇文章以生态女性主义为出发点,深入解读《愤怒的葡萄》这一文学佳作,探究文中人跟自然之间的联系,并进行深入的思考,同时细致地品读作品中两位人物鲜明的特征以及体会作者对人物形象刻画的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