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诗言志"说的提出,是在先秦"实用理性"精神的笼罩下,对古代诗歌总集"三百篇"断章取义的运用和解说,与先秦"用诗"风气有密切的联系.从春秋赋诗的"诗以言志"说到儒家诗教的"诗言道"说,再到汉儒,尤其<毛诗序>对"诗言志"的重新诠释,"诗言志"说经历了由诗歌功能论到诗学本体论,再到诗歌创作论的发展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诗言志"是对汉语诗歌最基本的规定和描述,其中,"志"可同时训为"记忆"、"止于心上" 、"心之所至".因而"诗言志"具有以下内涵首先,汉语诗歌具有"我思"性,即所谓"在心为志";其次,与"我思"密切相关的,便是"诗言志"所体现出来的时间性."志"的三重含义,其实质便是过去、现在、未来的共在,这便是西方哲学中的内在时间形式,这在康德哲学,尤其是海德格尔和胡塞尔哲学中得到深入阐述.因此,汉语诗歌不仅仅是一个语言事实,同时也是一个时间事实,是歌唱主体对于世界的时间化感知."诗言志"为汉语诗歌的内在音乐本质提供了规定性,同时内在地规定了了汉语诗歌的言说对象、言说方式以及诗歌阅读方式等.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诗好说"为乐"、"作乐"是因为生活"无乐";表示自己"极乐"有两个原因,除生活"无乐"之外,更兼有前途不能把握,命运不能自主的忧惧。并非堕落的"为乐"、"作乐"与"极乐"成了他痛苦的关键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4.
"诗言志"说是中国诗歌理论"开山的纲领"问题,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许多学者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一些论述。本文着重从"诗言志"的原本意义,以至古代诗歌言"志"的方式,综合论述了"诗言志"说成为中国诗歌理论"开山的纲领"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6.
本文针对杨寄洲主编的<汉语教程>第三册(上)第六课中的一个生词"不料"在各书中对它的词性存在较大分歧,写这篇文章.本文在说明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的基础上,列出了七部书中对"不料"的解释,然后根据刑福义和胡明扬书中的观点证明了"不料"符合他们认为的连词的特性,应把"不料"看为连词.而非副词.  相似文献   

7.
“体”或“本体”是张载哲学中的重要范畴。张载通过“体”与“本体”,从不同的层面规定“气”范畴,论释自己认定的事物本原,建构自己的哲学系统。在张载的著作中,“体”与“本体”的范畴的意蕴并不完全相同,需要深入地解读与辨析;这种解读与辨析,既需要注意张载著作中“体”与“本体”范畴出现时的语言环境,又需要注意张载建构其哲学体系的基本思路与理论追求。惟有如此,才能避免对张载哲学中的“体”与“本体”范畴的误读与误释,从而正确地论定张载哲学的旨趣与价值。  相似文献   

8.
从写作中空间符码的角度探讨女性文学在90年代末期以后发生变化的表现、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可以发现从“房间”经验写作到“酒吧”和“街道”经验写作,女性文学的姿态由封闭自足走向开放交流,现实生活的风景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小说中,性别话语与性别关系的构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在扩展、深化和激活女性文学的同时,也使其面临媚俗的危险。  相似文献   

9.
在汉语里,我们经常见到副词"也"、"还"、"倒"的使用方法,在译成英语时我们要对这几个小品词予以重视,把其表达的语气翻译出来,以其适度的对应表达形式来迎合英语文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在行政管理或公共行政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中,常涉及"行政人"人性设定的"经济人"或"公共人"两类路径走向."行政人"人性设定是认识、解决其他行政管理或公共管理问题的基础或逻辑起点.对此如何做出选择应关注五个方面:一是"经济人"与"经济人化"有无区别;二是"经济人"的"普遍性"与"有限性";三是"公共人"的"行政人"设计如何定性;四是"经济人"与"公共人"孰优孰劣;五是"行政人"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1.
礼藏于乐:礼乐文化的形态原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的形态原型来源于乐。远古时代“事神人之事”的表现形态是“乐”而不是“礼”,上古以祭祀礼仪为中心的各种“礼”的存在是以“乐”的形式出现的,“礼”、“乐”实为一体,“礼”藏于“乐”。真正“礼”观念的出现,是从“礼节”和“仪节”开始自乐舞中分化出来开始的,并且这种分化又开始于人们对神灵态度的变化。从以乐舞降神到以乐舞祭神的转变,使原来融合在乐舞中的“礼节”和“仪节”逐步分化成为事神仪式中具有独立意义的元素,同乐舞一起构成整个事神仪式。礼乐关系也已开始从“礼藏于乐”的融合状态转向礼、乐独立,共同服务于事神礼仪的并列状态,“礼”观念、意识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2.
略论方东树的“诗道性情”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东树继承了儒家诗学的吟咏情性说,但又有突破;他强调"各有性情","说自己话",不必"深于义理","动关忠孝",提倡创作个性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诗歌的突出审美特征之一就是“诗中有乐”,本文主要就诗歌自身的音韵结构规律、诗歌与音乐之相互借鉴融通关系以及审美情趣的殊途同归方面进行了讨论,这将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蕴含别样艺术的艺术审美特质,彰显艺术的多元审美优势。  相似文献   

14.
根据格式塔学派关于"结构同形"的观点,本文认为,引入"力"的概念能为"以形传神"的讨论铺平道路,即文学翻译要做到"神似",就必须充分考量原文的"神"力,"意"力和"形"力,并力争使三者融合.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诗经》的雅、颂篇中农事诗的剖析 ,可以看出这些上古神话和发育不完全的史诗折射出原始初民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和拜土意识 ,这些诗歌是农事诗 ,也是宗教祭祀诗。  相似文献   

16.
17.
从《乐府诗集》中的“近代曲辞”,可以看出“选诗入乐”对唐诗产生的两大影响:其一为了便于演唱,“选诗入乐”对歌词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从而使许多唐诗出现不同的版本;其二“选诗入乐”的盛行使符合配乐题材的诗歌受到欢迎,从而对唐诗的创作题材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儒家从产生时起,所提倡之学说便将个人的社会定位放在第一位,人与社会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和谐建构是儒家学说讨论的中心问题。荀子宣扬的礼乐教化学说继承了传统儒家的这一特点,并且适应了新的时代形式的需要,将儒家的礼乐学说由以往单纯道德修养方法发展成为一种为政治服务的手段,对后来封建社会的巩固与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论语》、《孔子家语》、《史记·孔子世家》等文献的研究,描述孔子礼学思想的基本面貌。重点在于阐明孔子为中国传统礼制、礼义、礼学思想所贡献的主要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20.
唐朝包容,汉音胡乐中外文化交响共融,唐朝激扬,士人争去边塞建功立业,如此,就产生了边塞诗中独张一帜的音乐诗。这些音乐诗或描绘边塞征战场面,表现战斗的气势和护国卫家的思想;或表达浓重的反战情绪,抒写思乡之情和闺怨之念;或描摹边地风光,记录边地人情,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在泱泱唐诗大国中占据了重要一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